如果中问国人是否知道滑铁卢战役,相信只要读过高中世界历史的人都会十分肯定地回答:“当然知道。滑铁卢战役拿破仑战败,结束了自己的军事传奇”。

但是,如果问大家,滑铁卢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相信许多人一脸惊诧:“纳尼,滑铁卢战役不是就发生在比利时那个叫滑铁卢的小村庄吗?”

还真不是。滑铁卢战役实际发生在临近滑铁卢的蒙圣让。法国人就将这次大会战命名为“蒙圣让会战”。而作为胜利一方的普鲁士人希望命名为“佳姻之战”,以庆祝英普两军在名叫佳姻的地方胜利会师。

英国人则称之为“滑铁卢战役”。因为英军的后方司令部设在了滑铁卢;而这里恰巧有一个邮局,发往英国的战争消息邮件都盖着“滑铁卢”的邮戳。英国报纸使用了最不准确的名称,却成为了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欧洲历史转折点(日暮途穷英雄末路)(1)

滑铁卢:四天、三支大军和三场战役如何改写了欧洲历史?

一百年来,历史学家、文学家有关滑铁卢战役的作品汗牛充栋。就像人们误以为滑铁卢战役发生在滑铁卢一样,这场战役过程和成败得失还有许多不解之谜。

历史是胜利者述说的,也是后来者述说的。英国军事史专家蒂姆·克莱顿的著作《滑铁卢:决定欧洲命运的四天》,广泛引用新近发现的史料,以“小时”为计量单位,揭示4天3场战役中大小事件的真实次序,力图澄清滑铁卢战役的种种争议。

欧洲历史转折点(日暮途穷英雄末路)(2)

滑铁卢:四天、三支大军和三场战役如何改写了欧洲历史?

一、4天3战,一场如此接近胜利的失败

■黑云压城城欲催

1812年,50万法国军队远征俄罗斯,几乎全军覆没。1813年10月莱比锡战役,拿破仑被两倍的反法联军兵力击溃。1814年3月底,反法联军攻占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波旁王朝复辟。

1815年初,反法同盟在维也纳开会,分赃不均,剑拔弩张,引发法国人民不满。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离开厄尔巴岛,旧部纷纷归附。

3月12日,拿破仑进入巴黎,重登皇位。3月25日,英、俄、普、奥、荷、比等国结成的第七次反法联盟,集结重兵70万准备进攻巴黎。

此时,拿破仑面临军事上的两种选择。第一个方案是打一场防御战。军事上胜率更大。但不得不放弃大片的法国领土,百姓遭受蹂躏,政治上不得人心。

第二个方案是先下手为强。在奥地利人和俄罗斯人做好战斗准备之前,攻击位于比利时的英国荷兰联军和普鲁士军队。这个计划军事风险大,却有更好的政治回报和前景,可以赢得法国民心,获得比利时人、英国辉格党人支持,瓦解反法同盟。

进攻是孤注一掷的赌博,而拿破仑从来都是一个赌徒。

欧洲历史转折点(日暮途穷英雄末路)(3)

滑铁卢:四天、三支大军和三场战役如何改写了欧洲历史?

■6月15日,突袭、撤退

从比利时边境城市沙勒罗瓦到首都布鲁塞尔一线,西边是英国荷兰联军,东边是普鲁士军队。拿破仑决定攻击这一线,像刀劈竹子一样,企图将普鲁士人赶回德意志,将英国人朝相反的方向赶向大海。

15日凌晨2点30分,法军向法国边境要塞莫伯日集结。对面就是比利时沙勒罗瓦,驻军是普鲁士第一军。

凌晨4点30分,法军开炮,普军且战且退。

上午11点,拿破仑率军进入沙勒罗瓦,接着挥军东北,意图追击摧毁普军。同时,命令奈伊元帅指挥第一军和第二军,构成左翼法军,防止英荷联军从西面干预。

下午4点,拿破仑亲率近卫军抵达日利地区,出于谨慎,等待法军第三军的步兵赶来。

下午5点,法军发起攻击,普军有序撤退。

欧洲历史转折点(日暮途穷英雄末路)(4)

滑铁卢:四天、三支大军和三场战役如何改写了欧洲历史?

■6月16日,一胜、一负

16日下午2点30分,法军追击圣阿芒和利尼地区的普军。普军不再撤退,就地顽强抵抗。与此同时,奈伊元帅率领的法军左翼在四臂村遭遇威灵顿公爵率领的2万多英荷联军的阻击。

下午3点15分,拿破仑向奈伊送去了一份用铅笔写的便条,要求奈伊用第二军牵制四臂村的英军,让德隆将军带领第一军向圣阿芒前进,协助拿破仑攻击普军右翼。但这一消息送到了德隆第一军,却没有送抵奈伊处。

下午3点30分,四臂村,奈伊发起第2次攻势,英荷联军即将崩溃。当奈伊决定召来德隆第一军,彻底击垮英军时,却被告知德隆已经率军东进。奈伊大发雷霆,命令传令官立即追上德隆,命令返回。

折返的紧急命令让德隆陷入了困惑,最后他只得折返。他事后辩解说,自己没有收到皇帝直接下发给他的命令,只是看到了皇帝写给奈伊的便条。

下午5点30分,圣阿芒和利尼地区,拿破仑动用战斗力超强的近卫军,发动猛烈进攻。普军溃败。法军获得了一场不完整的胜利,但未能彻底打垮普军。

与此同时,法军左翼奈伊元帅的部队在四臂村的攻势,被英荷联军不断赶来的增援部队遏制,并最终被击败。

■6月17日,暴雨、黑夜

17日早上,拿破仑确认威灵顿的英军主力就在四臂村,立即抽调大军,向西掉头,以期望一举击碎英国人。同时,留下格鲁希元帅率领三分之一的法军,牵制普鲁士人。

可惜威灵顿已率军后撤,加上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法军丧失了与英国人单独决战的机会。

欧洲历史转折点(日暮途穷英雄末路)(5)

滑铁卢:四天、三支大军和三场战役如何改写了欧洲历史?

■6月18日,惨胜、惜败

18日凌晨,蒙圣让地区,拿破仑命令部队迅速做好开战的准备。他的计划是第二军部署在左侧,负责牵制威灵顿强大的右翼,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阵地,与此同时,以第一军为拳头的其他部队猛攻英军较为虚弱的左翼。

上午9点,拿破仑被迫推迟进攻。因为前一天的滂沱大雨和强行军,部队疲惫而分散,泥泞的道路不利于部队调度和炮兵战力的发挥。

上午11点,法国炮兵开炮,滑铁卢之战拉开了序幕。此时,拿破仑有大约7.45万人:5.3万名步兵、1.5万名骑兵和6500名炮兵,以及254门火炮。威灵顿只有7.43万人和相比之下少得多的156门火炮。

法军在炮火的掩护下,骑兵、步兵轮番冲击。英荷联军在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挫败法军第一次大规模攻击。

下午3点,拿破仑重建炮兵阵地,发起第2次攻击。主攻部队是洛博将军第六军的6000名步兵生力军。威灵顿投入几乎全部的预备队,扛住了法军的进攻。

下午5点,拿破仑得知普军即将赶到增援英军,但是不知普军多寡。时间紧迫,他组织法军40个中队4000余人的骑兵进行大冲锋。双方都精疲力尽,战斗陷入僵局。

下午5点45分,普鲁士军队陆续抵达。普军2.9万人和64门火炮对抗拿破仑右翼洛博的9000人。洛博将军在顽强抵抗1个钟头之后,兵力损失过半,只得撤退。

欧洲历史转折点(日暮途穷英雄末路)(6)

滑铁卢:四天、三支大军和三场战役如何改写了欧洲历史?

下午近7点时,战场发生了诡异的一幕:普鲁士人把英荷联军中奥兰治-拿骚团的士兵当作法国人,发起了猛烈攻击。因为他们的制服和法国军队相似。

法军沸腾了,他们以为是格鲁希元帅的军队尾随普军,在后方发起了攻击。正是这种误会,拿破仑决定调用余下的近卫军各营,发动最后一击。

被鼓舞的法军士兵取得了局部的优势,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普军增援部队投入战斗,法军从惊喜转为困惑和失望,遭受沉重打击,最终溃败。

拿破仑彻底输掉了一场看似如此接近胜利的会战。在18日这天,20万人在一个不足2.5平方英里的战场上厮杀。当晚,有多达4万具死尸和重伤者躺在战场上。

欧洲历史转折点(日暮途穷英雄末路)(7)

滑铁卢:四天、三支大军和三场战役如何改写了欧洲历史?

二、输赢只在一念之间

这是我经历过的最为绝望的一战。在过往的战斗中,我从来没遭遇过这么多的麻烦,也从未如此接近过战败。我们的损失巨大,尤其是英国步兵中的精英,我从未见过步兵表现得这么好过。”——威灵顿公爵

我已经丧失了必胜的感觉,早年的信心已经离我而去……我内在的本能觉得事情的结果会是一团糟。这种感觉一直潜藏在我的心里。”——拿破伦

多少后世之人为拿破仑扼腕叹息,试图探究这位曾经睥睨天下的军事天才最终失败的原因。

欧洲历史转折点(日暮途穷英雄末路)(8)

威灵顿公爵与布吕歇尔侯爵

■拿破仑并不了解他的对手

英军司令威灵顿公爵与拿破仑同为46岁。他勇敢、冷静,临危不乱。他有一双能看出地形潜在军事价值的敏锐眼睛,擅长防御战。士兵不太喜欢他,但是信任并敬佩他。

普军司令布吕歇尔侯爵时年72岁半,老辣坚毅。55岁的参谋长格奈泽瑙足智多谋,两人曾联手在1813年莱比锡战役中打败过拿破仑。

两支军队相对于拿破仑早前战胜的对手具有不同的特性;都是由杰出的将领指挥,辅以经验丰富、长期合作、相互信任的参谋团队与副手;都有久经沙场的核心部队,英国步兵和KGL的老兵更是出类拔萃;而且他们有运转更好的有效的指挥通信系统。

拿破仑对敌人了解不够多,低估了两个指挥官相互协助的决心。他认为威灵顿在6月16日不会设法支援普鲁士人,不过他错了;在6月18日,他认为普鲁士人不能驰援威灵顿,他又错了。

滑铁卢战役的关键在于英军和普军联合作战。拿破仑几乎成功阻止他们这样做,但是功败垂成。

欧洲历史转折点(日暮途穷英雄末路)(9)

滑铁卢:四天、三支大军和三场战役如何改写了欧洲历史?

■法军失去“人和”

法国部队拥有相当丰富的战争经验。但有许多团新近才重组,士兵不熟悉自己的长官,也缺乏军事训练,军纪较以前松散。

有相当数量的保王派的军官留在军中。这些军官在6月的战役中开了小差。将领们不了解他们的部队,彼此之间不服气。

参谋长的人选是一个大问题。由于路易·贝尔蒂埃元帅的突然去世,拿破仑只得任命苏尔特元帅担任参谋长一职。

贝尔蒂埃从1796年第一次意大利战役开始,就是拿破仑的参谋长和最亲密的战斗伙伴。贝尔蒂埃能深刻地洞悉皇帝的想法,将他的意图转化为命令,并填补他在快速思考时略去的细节。他却于6月1日坠窗身亡,至于被谋杀还是意外事故,是个永远的不解之谜。

苏尔特曾在路易十八手下担任陆军大臣,这让拿破仑不太放心,没有给予他战场指挥权。他是一个优秀的骑兵指挥官,但是从来没有指挥步兵以及多兵种协同作战。他习惯于听命行事,面对突发事件,无法联络、调动法军的全部资源。

例如,强大的德隆第一军在6月16日整个下午,滑稽地踌躇于两个战场,在信使送来相互矛盾的命令时不知道要前往何方。结局就是拿破仑错过了先消灭普军,再集中兵力,消灭英荷联军的历史机遇。

欧洲历史转折点(日暮途穷英雄末路)(10)

滑铁卢:四天、三支大军和三场战役如何改写了欧洲历史?

■格鲁希的失误

在拿破仑时代,军事情报的获得不完整、不准确、迟缓。用兵之道在于细致的计划与快速即兴的调整巧妙结合。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在构思上是巧妙的,不过执行构思所需的速度和精准度已超出了他的参谋部、副手,甚至是不再年轻的拿破仑的能力范围。

拿破仑选择的两个副手,格鲁希缺乏主动性,奈伊缺乏冷静才智,也没有足够的参谋人员帮助他们控制部队,并同总司令部保持联络。

格鲁希错误地认为所有的普军都在一处,却不知道格奈泽瑙和布吕歇尔亲率一部分普军秘密增援英军,也没有在自己与拿破仑之间布置一些应急力量。当滑铁卢战场法军失败的时候,格鲁希仍在离滑铁卢只有三小时路程的地方寻找普军,并断然拒绝手下“赶快向开炮的地方前进”的建议。

最终,这场战役因为关键副手们的犹豫和自私,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欧洲历史转折点(日暮途穷英雄末路)(11)

滑铁卢:四天、三支大军和三场战役如何改写了欧洲历史?

三、假如拿破仑获胜……

假如6月16日法军彻底击溃了普鲁士军队,假如没有6月17日那场大雨,假如6月18日拿破仑决定进攻的命令没有推迟,假如格鲁希援军提前赶到,或者阻挡住普军的增援,那么欧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但滑铁卢战役以一个细小的变量,改变了欧洲甚至世界历史的走向。

让我们来一次脑洞大开,假想一下,如果拿破仑获胜,欧洲和世界的历史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欧洲历史转折点(日暮途穷英雄末路)(12)

滑铁卢:四天、三支大军和三场战役如何改写了欧洲历史?

■假想一:拿破仑与欧洲反法联盟的战争将持续,1848年欧洲革命将不会发生。

拿破仑的最终失败,结束了欧洲大陆超过20年的战争。它稳固了波旁家族在法国和西班牙,以及奥兰治家族在尼德兰王国的复辟,从而使封建君主制比法国大革命之前更为坚实。对一些自由主义者来说,拿破仑的战败意味着“人类的自由从世界上彻底消失”。英国反对党领袖塞缪尔·惠特布雷德甚至因此自杀身亡。

如果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获胜,他将击垮欧洲反法联盟,在欧洲大陆上,推行更宽容的宗教自由政策,更普遍的选举制度,农民将获得更大的人身自由,欧洲大陆将更早地建立现代司法体系,以及自由流通的统一市场。1848年欧洲革命将不会再发生。

欧洲历史转折点(日暮途穷英雄末路)(13)

滑铁卢:四天、三支大军和三场战役如何改写了欧洲历史?

■假想二:英国将不会成为欧洲主导者,也可能不会成为世界海洋的霸主。

滑铁卢会战以及之后的谈判中,英国人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这场胜利终结了英法两国之间的“第二次百年战争”——英法之间激烈的商业竞争。这场竞争从路易十四开始,直至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失败为止。

在这一背景下,滑铁卢战役巩固了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的战果,英国收获了海洋和全球贸易的主宰权,在海军、殖民地、商业、金融和工业的实力方面成为全球领头羊,并成为后来100年的世界霸主。

如果拿破仑赢得滑铁卢战役的胜利,他将打碎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三国缔结的所谓神圣同盟,彻底击垮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法国将成为欧洲大陆的主宰,并将在全球海洋和贸易中与英国展开更激烈的争夺。法国有机会洗刷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耻辱,成为世界海洋的霸主之一。那样的话,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可能不会发生。

欧洲历史转折点(日暮途穷英雄末路)(14)

滑铁卢:四天、三支大军和三场战役如何改写了欧洲历史?

■假想三:普鲁士将无法统一德意志。德国也将不会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普鲁士军队在滑铁卢战役中的显赫战功,促进了普鲁士民族意识的觉醒,加速了德意志统一的步伐。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立了欧洲的新秩序,由34个班和四个自由城市组成的德意志邦联成立。19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宰相,开启了德国统一的步伐。

如果拿破仑赢得了滑铁卢战役,18世纪的欧洲大陆将是法语主导的一体化社会,与拥有海上霸权地位和殖民地宗主大国的英国形成较为稳定的地缘战略平衡。而德国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仍将是分崩离析的游离状态,最多不过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某个行省。德国的大国崛起可能仍只是俾斯麦的梦想,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许就是某些历史虚构小说的杜撰。

类似的假想,我们还可以列出许多。可惜,历史只有“事实”,没有“假如”。

欧洲历史转折点(日暮途穷英雄末路)(15)

拿破仑一世

英雄的功亏一篑,或许就是英雄的宿命。“滑铁卢”一词,从此也成了成功者突然失败的同义词。犹如中国人常说的“走麦城”。中国古代战神关羽温酒斩华雄,过关斩六将,水淹七军,最终却败走麦城,身首异处。同样的豪情万丈,同样的英雄末路。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慨然写到:“拿破仑这次获胜可能吗?我们说不可能。为什么?由于威灵顿的缘故吗?由于布吕歇尔的缘故吗?都不是。如果拿破仑在滑铁卢胜利,那就违背了19世纪的规律。一系列的故事早已在酝酿之中,迫使拿破仑不再有立足之地。情势不利由来已久,那巨人败亡的时候注定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