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弟子规》侧重的是文明

少儿必读弟子规(孩子们不可不读的弟子规)(1)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从《训蒙文》这个名字可以看出,李毓秀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启蒙用的。

当时有一位名为贾存仁的秀才,在读过《训蒙文》后,发现这本书不应该仅仅作为孩子的启蒙教材来用,因为它还蕴含着许多浅显而朴实的道理。与其期盼下一代能够成才,不如让这一代的成年人先成人。如果成年人都懂得了书中的知识,那社会将会多么美好啊!为了实施自己的计划,贾存仁将这本书重新进行了修订,并将其更名为《弟子规》。“弟子”一词范围就广了,不仅指孩子,还包括了天下所有的读书人。

《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写了113件事情。全文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用钱文忠的话说,《三字经》偏重于教人知识,而《弟子规》所偏重的则是做人的规矩,《三字经》着重的是文化,《弟子规》侧重的则是文明,《三字经》和《弟子规》两者功能互补。《弟子规》将儒家的五伦大道用最平实的语言和最普通的事例呈现,着眼于帮助听讲者处理好身边的人际关系。

二、《弟子规》改变的是人生

少儿必读弟子规(孩子们不可不读的弟子规)(2)

现在,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叹息:“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不懂规矩了。”“现在的宝宝特别自我,一点不会替别人着想。”别说孩子,即便是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年轻人,也骄傲任性,对父母缺少应有的尊重。现在的孩子确实越来越聪明,接受的信息量多、知识面广,但也透露出了一个非常危险的现实——任性、自我。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现状。如何改变?

这不仅需要父母们付出极大的耐心,去正确引导孩子们的改变,还需要借鉴先人们的智慧,让孩子发现自身的问题。而,让孩子们学习《弟子规》,随着时间的变化,孩子们会慢慢地受到书中内容的影响而发生根本的改变,直至将书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习惯。这种改变不同于棍棒似的强制影响,而是孩子自然形成的。久而久之,这种改变会成为孩子的习惯,直至伴随孩子的一生。

三、《弟子规》学习的方法

少儿必读弟子规(孩子们不可不读的弟子规)(3)

先人们告诉我们,学习弟子规就要反复地诵读。并通过诵读,理解文本的意思。弟子规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典故、文言知识、韵律规律,不可缺少老师的点拨。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建议家长朋友们,可以与孩子共同学习,带着孩子逐字逐句地对这本书解释一遍,然后规定时间诵读《弟子规》。在诵读的过程中,也应该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规范孩子平时的一言一行。这样一来,家长和孩子不仅可以建立亲密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共同学习和吃透这本书中的知识。

四、《弟子规》认识的偏差

对于《弟子规》的认识,还有着许多的误区。

非经典说

少儿必读弟子规(孩子们不可不读的弟子规)(4)

有人做文章批评《弟子规》,认为是清代人编写的,历史很短,而且只适用于社会下层人士学习,不属于传统经典。这一看就是对《弟子规》的内容没有真正了解,才会讲出这样的话。《弟子规》可说是童蒙经典的集大成,它的内容出自《礼记》和古代的蒙书,可说是源远流长,并不是清代人自己的创作;它的宗旨是要落实《论语》所说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里面包含了孝悌、忠信、笃敬、仁爱、亲贤、学文的重要精神与实践,是传统文化教学极重要的基础经典。按照《弟子规》去落实,就做到了“笃行”,而“笃行”正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最终目的,是真正能够产生利益和力量的环节。

不合情理说

少儿必读弟子规(孩子们不可不读的弟子规)(5)

有的家长爱子心切,对《弟子规》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我宁愿自己死,也不可以让孩子先尝药呀,是药三分毒,太不仁道了。”“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这句话也是批评的点,死就死了,怎么能让孩子居处变,酒肉绝呢,不符合科学养身的规律啊?虽然这种爱子心切可以理解,但时常的想念不是应有的人性吗?正为因为家长们过于的关爱,才会出现许多独居老人死在家中多日竟无人知晓的事情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