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都匀贵州省黔南州的一座城市,现为黔南州州府,简称“匀”,素有“高原桥城”的美誉。据统计,都匀境内大大小小的桥梁有近百座,因此而得名。从中我们能看到都匀的一些地理特征,境内河流众多,交通较为便利。正是这样一座山水交相辉映的城市,孕育出了璀璨的历史文化,其中就包括它地名的由来。“都匀”本不是其最初的称谓,始为“都云”。那么,它又是怎么演变成为今天的“都匀”的呢?今天,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都匀地名由来的经过,回顾那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实话实说贵州地名 典籍里的贵州地名(1)

贵州省都匀市城区全景图

一、述往昔之云烟:“都云”地名的历史与由来

说到都匀,我们不得不说一下它地名的由来。都匀并非其最初的称谓,最早则叫做“都云”,为“云”而非“匀”。那么,它又是怎么从“云”演变为“匀”的呢?这就要从它最初的称呼说起。“都云”一词作为地名使用,最早见于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79年)。唐朝灭亡后,天下分裂,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政权,中原以外的地区并存着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北汉十个割据政权。这个时期的都匀属于十国政权中南楚的势力范围,因该政权的掌权者姓马,所以又称马楚

实话实说贵州地名 典籍里的贵州地名(2)

五代十国时期各政权分布图,红圈内为马楚政权

后晋天福年间(936年-944年),此时楚国的执政者为马希范,是为楚王。后晋天福四年(939年),马希范被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加封为上将军,时正值襄州(今湖北襄阳)、溪州(今湖南永顺县东南)一带出现反对南楚政权的叛乱,楚王马希范遂带兵征伐。至溪州时,遭到了以当地少数民族(主要是土家族、苗族)首领彭士愁为首的反抗,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最终以彭士愁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大败收场。但因彭士愁在溪州(或五溪)地区少数民族中威望颇高,马希范一时无可奈何,只得相约议和,双方遂签订罢兵盟誓,并立铜柱以为华表,将盟誓内容镌刻于上,立于边陲,规定各自所辖地域,互不进犯,楚王不得在少数民族所属诸州内任意征收捐税、拉夫派差等,盟誓促进了地方的稳定。此铜柱就是湖南永顺著名的溪州铜柱,196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实话实说贵州地名 典籍里的贵州地名(3)

楚王马希范与土家族首领彭士愁订立盟誓场景图

实话实说贵州地名 典籍里的贵州地名(4)

湖南永顺溪州铜柱

天福五年(940年),邻近南楚的少数民族地区看到楚王与彭士愁的息兵盟誓后,为使地方社会安定,与南楚相邻的众多少数民族纷纷归附了楚王马希范,其中就包括都匀地区的少数民族。据《新五代史·楚世家》卷六十六记载,天福五年,“南宁州(今贵州省惠水县南)的少数民族首领莫彦珍率领其管辖的十八个州都云(今贵州都匀)地区的少数民族酋长尹怀昌率领其管辖下的十二个部族以及牂牁(今贵州黄平一带)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张万濬率领其管辖的七个州的少数民族等都归附了楚王马希范。”这段记载中,“都云”一词作为地名是最早见于文献的记载尹怀昌作为当时都云地区部族的酋长,要对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为避免重蹈溪州彭士愁族人的覆辙尹怀昌审时度势,主动率领所辖族人归附了马希范,为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赢得了良好的政治环境,避免了生灵涂炭的发生。可以说,尹怀昌的归附,对地区而言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尹怀昌率领部族归附马楚政权后,楚便在此地设置了都云州,治所在今贵州省都匀市西南部,辖境相当今贵州省都匀、榕江等市县。

实话实说贵州地名 典籍里的贵州地名(5)

都云酋长尹怀昌率部归附楚王浮雕

实话实说贵州地名 典籍里的贵州地名(6)

五代十国时期南楚(马楚)国行政区划图

前面说到,“都云”地名最早出现是在五代时期,那么“都云”一称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从都匀地方的历史遗迹说起了。在现都匀城东一公里处有一洞穴,相传古时常有云雾在洞穴上方缭绕,故得名都云洞都云遂因此洞而得名。据民国《都匀县志稿》记载:都匀原名都云,系因都云洞而得名。所以,我们综合以上文献来看,都云地名一词至少在五代时就已出现,都云洞之称谓亦是如此。

实话实说贵州地名 典籍里的贵州地名(7)

贵州省都匀市都云洞

二、六百五十年的等待:从黯然消逝的“都云”到冉冉升起的“都匀”

“都云”正式以地名出现以后,其作为地区行政名称在后世有所变化。元代时,设置了都云军民府(世袭土官所管府的统称),隶属管番民总管府(为元代在贵州设置的专门负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元代还设置了都云县,作为军民府的治所。随后,又有所调整,与定云府(今贵州三都县)合并设置都云定云等处安抚司(少数民族地区土官官职),治所仍为都云县,大致在今都匀南部,隶属湖广行省。元代,都匀的名称仍以“云”称,除行政身份有所变化外,其他均未变动。

实话实说贵州地名 典籍里的贵州地名(8)

元代都云(定云)安抚司行政区划图

都匀名称由“云”到“匀”的转变是在明朝初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洪武初期都匀的行政建置基本沿袭了元制,据嘉靖《贵州通志》记载:“洪武十六年(1383),仍置都云安抚司。”“都匀”一称的由来可以说与当时国家边疆的稳定息息相关,明朝刚刚建立,边疆地区还极不安定,经常出现动乱。这在西南边疆地区较为突出,当时的都匀地区就是其中之一。在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都匀地区的少数民族经常出现叛乱,极大地破坏了国家边陲的稳定。据《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六记载: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都督佥事何福上奏朝廷都云地区有苗蛮叛乱,朝廷便命何福率领军队去征讨,收剿了寨洞一百五十二处,缴获粮谷三万一千一百石。同书卷二百〇五亦载: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云管辖区域内的苗蛮又发生了叛乱,朝廷仍命都督何福前去征讨。也正是这一年,都匀的名称正式由“都云”变更为“都匀”。弘治年间修的《贵州图经新志》记载了变更的具体细节,洪武二十三年,都云地区的苗民又发生叛乱,后被平羌将军何福平叛了,何福随即筑城戍守,并奏报朝廷将都云安抚司改为都匀卫(《大明一统志》载全称为都匀卫军民指挥使司),说到“都云”之“云”,为物也,如同天上的云朵一样,变化不一,有风云变幻莫测之意,遂将“云”改做“匀”,取均匀之义。此份奏折得到了朝廷的批准,都云从此换做都匀。

实话实说贵州地名 典籍里的贵州地名(9)

《大明一统志》中的都匀卫

我们从明朝初期西南边疆的政局能够了解到,地方对新政权的拥护与归附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这个过程往往表现出了对抗与统一的一面,正是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何福多次受命平叛“都云”的地方动乱。在多次平叛的过程中,何福总结得出,都云地方的动乱虽然每次都平定了,但容易反复,就像其名称“都云”一样,如同天上之“云”,姿态万千,变幻莫测。在“大一统”观念的主导下,是不符合国家边疆安全观念的,所以改“云”为“匀”,取均匀之义,均匀是平稳安定的象征,寓意都匀长期稳定,没有动乱。

三、总结

地名是我们对一个地方称呼的命名,每一个地名都会有与之相关的故事,或多或少而已。从地名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地方的一段历史,就像“都匀”一样,由始见于文献的“都云”到后来的“都匀”,它足足走了650年之久,它经历了历史沧桑、岁月蹉跎,无论历史如何演变,它始终挺拔的向我们走来。它因“云”因“洞”而得名,又因尹怀昌、马希范等历史人物为历史所铭记,虽在后世经历了不少风雨,却初心未改,直至明朝初期何福的到来,才打破了这局面,从此“都云”变成历史,“都匀”应运而生,取均匀之义,而望地方长治久安。


您还知道哪些有关地名的历史或故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我是爱历史又爱文博的南山,欢迎点赞 关注!

我将持续为您输出更多优质的地方历史文化!

文献查阅不易,感谢您的支持,您的支持是对我创作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