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实战应用(9)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兵不厌诈”是军事斗争的突出特点,中国历来都很讲究军事斗争的谋略,自古就有各种兵法书籍。其中,《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清时期,属于较晚的一部,所以是集大成的一部。《三十六计》总结了历朝历代的军事思想和斗争经验,上一期我们讲了“奇”计之最“暗渡陈仓”,今天我们讲讲基本属于心理战的“隔岸观火”。

郭嘉的记载(郭嘉遗计是什么)(1)

三十六计共有六套计谋,每一套各有六计,合起来共三十六计。第一套为胜战计,这是什么是意思呢?胜战计就是指我方在战略上处于优势地位,也就是战略进攻状态。汉武帝并没有消灭掉匈奴,而且匈奴在汉武帝时期之后也屡有攻伐汉廷的记录,为什么汉武帝在历史上的地位还这么高呢?因为汉武帝改变了匈奴强汉廷弱的格局,从此,汉廷就处于战略进攻的态势了,而匈奴的零星进攻只是为了获取物资的谈判筹码而已,早已没有了之前肆意侮辱的骄气,这就是战略优势地位。第二套敌战计的情形则不同,这是指敌我双方处于均势的状态,至少在短时间内双方处于相持状态,即使我方占有一定优势也很难一口将对方吞下的情形。三十六计第九计“隔岸观火”就属于敌战计。

郭嘉的记载(郭嘉遗计是什么)(2)

人之本性是好斗的,人类不是能安享和平的物种,不与外面斗,就在内部斗,这就是人之本性,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失败本质上也是败于内斗。交战双方一旦进入相持阶段,不团结的一方,派系众多的一方都是大概率要失败的,高明的统帅通常很擅于利用这种人性的弱点。公元207年,曹操在白狼山之战中击败袁绍之子袁尚、袁熙势力与乌桓的联军,乌桓首领蹋顿被曹将张辽阵斩,袁尚、袁熙则带着几千亲兵投奔了辽东的公孙康。当时,辽东太守公孙康依仗自己的地盘与曹操相隔甚远,不肯服从曹操,于是曹操身旁就有人建议乘胜远征公孙康,诛二袁灭公孙康,一举两得,然而,曹操却反其道而行之,率军从柳城撤回。曹操的退军,解除了二袁与公孙康外在的军事压力,这外在的压力一旦消除,原本就不亲近且相互猜忌的二袁与公孙康立即内斗,曹操只是“隔岸观火”,就收获了公孙康送来的二袁首级。这结果使曹操众将都十分惊讶,曹操却拿出郭嘉生前的书信,言之为郭嘉遗计,这个计策就是“隔岸观火”。

郭嘉的记载(郭嘉遗计是什么)(3)

“隔岸观火”是指当敌方存在内部矛盾时,不可急于进攻,操之过急往往会使敌方达成暂时的联合,增强他们反击的力量,所以有时要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静待佳音。随着技术的进步,战争的形态变化很大,但人们的心理状态却古今差异不大,所以“隔岸观火”这一招现代战争中也不罕见。1948年6月,我军围困长春,十万国民党守军依赖坚固工事防守,一时之间,我军也很难攻下。在这种形势下,我军围而不打,由于长春城内粮源紧缺,国民党守军各派系矛盾尖锐,甚至发展到为抢粮而相互火并的地步。后来,长春守军中的滇籍第六十军在军长曾泽生的带领下率先起义,随后,蒋系的新七军和其他游杂部队因为陷入绝境也相继投降,我军兵不血刃,收复长春,这也是“隔岸观火”的实战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