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惠安石雕 惠安石雕在转型中突围(1)

影雕作品 李向娟摄

福建日报App-新福建8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李向娟 何金 通讯员 骆艺玲)炎炎夏日,驱车行进在惠安县城时,沿路可见一尊尊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石雕作品。这些立于省道两侧绿化带的石雕作品,是惠安县打造的石雕艺术长廊,展现了当地1000多件石雕作品,妙趣横生,惹人喜爱。

近年来,惠安县石雕产业发展迅猛,既坚守传统技艺,拉伸产业链,又通过科技创新、注入文化、打造品牌,提升雕艺产业的创造力和品牌价值,已发展成为国内产业规模最大、工艺水平最高的雕艺产业,涵盖设计研发、生产加工、建筑装饰等。

2019年,惠安县雕艺企业达700多家,从业人员10.8万人,产值达300多亿元。

创新推动升级

疫情之下,面对国内外经济的复杂形势,出口市场的低迷和进口石材受阻,无疑对惠安石雕业的影响是直接的。

如何“危中抢机”,实现产业突围?连日来,记者采访发现,惠安县多措并举,助力雕艺企业复工复产。而雕艺企业并未在寒冬中沉睡,而是以策马扬鞭自奋蹄的姿态,致力于推动技术改造,不断创新,寻求产业突围。

以往,在传统石雕车间,经常可以看见戴着墨镜和口罩,全身被石粉覆盖成灰白“石膏人”的工人。如今,这样恶劣的工作环境已不复存在。

走进惠安县豪翔集团生产车间,记者看到,由于使用机器代工,工人减少与粉尘的正面接触。同时,在雕刻机械运作时,石雕全程都被水浸泡,雕刻抛磨产生的石粉都沉淀在水中,并经由专门的设备进行回收处理,不会漂浮到大气中污染生产车间环境。

“这几年,我们对车间进行自动化技术改造,人工费用成本降了一半左右。”豪翔集团艺术总监刘国文向记者坦言,“更重要的是,我们生产过程更环保,产品质量更加稳定、更加标准化。”

在惠安,像豪翔集团这样进行自动化技术改造的企业越来越多。为推动技术创新,惠安县成立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和5个专项攻关小组。加快引进和研制除尘、节能减噪和自动仿形、雕刻、打磨等现代机械设备,推进石雕产业生态化、低碳化、高端化发展。几年来投入技改资金4.09亿元,推动实施雕艺技术改造项目196个,开展重点科技攻关项目65项。

同时,惠安县还引导企业实施多元经营,与建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刘国文告诉记者,这些年,豪翔集团把雕刻技艺融入到大型建筑群或景区建设中,找寻到综合解决方案的发展捷径。

“我们承接了浙江普陀山景区中的大愿文化园,总投资2亿元,主要为景区进行整体雕刻,包括相关景观雕刻、建设佛教广场等。”刘国文向记者坦言,“在大型的建筑工程中,通过整体的雕刻布局,会让雕艺与建筑工程相互融合,辉映成趣。”

文创提升附加值

注入文化创意,是惠安石雕的另一个转型方向。

走进惠安霞飞雕刻艺术馆,圆雕、浮雕、线雕、影雕、沉雕、彩雕六大工艺产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近距离品味石头上雕花的艺术,聆听雕刻世家传人的讲学,令人感叹,“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

“创办艺术馆的初衷,就是要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惠安传统雕艺,提升全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霞飞雕刻艺术馆负责人张振雄告诉记者,自己是惠安雕艺世家传承人,理应担负起传承和创新的责任。

近年来,霞飞艺术馆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开办各种雕刻工艺培训班,带领学徒学习雕刻,同时开始实施影雕体验课程,将文化、生活融入学习,为传统技艺招贤纳新,给传统工艺带来新鲜的血液。

“作为中国石雕之乡,惠安石雕这门老技艺,要绽放出新的光芒,需要结合更多的新元素,比如文化创意。”惠安县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主任黄永群告诉记者,这几年,惠安加快传统石雕与文创相结合,规划和创建惠安雕艺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力推动新兴业态集群式发展,致力于打造以雕刻艺术产业为核心,以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商贸会展服务为一体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

深耕传统,再注入文化创意,让原本仅有匠气的作品焕发出灵气、文气,艺术价值和附加值随之提升。这些年,惠安还致力于培育和推动雕艺“大师经济”。惠安雕艺文创园负责人张爱东告诉记者,惠安邀请世界各地、全国各地的雕刻名家到惠安创作,组织大批雕刻师傅跟班当助手。同时,惠安以奖相促,陆续出台多项政策,设立文创部落,设立100个大师工作室,着力培养高、中层雕艺人才。

短短几年的时间,以王经民、刘国文、吴德强、张建奎、王向荣、蒋杰雄、王向明、辛小平、王荣海等一大批知名雕艺大师为代表,惠安雕艺大师群体迅速崛起。这些大师,相继创办了一批民办艺术馆和艺术工作室,有力地提升了行业的文创附加值,打响了惠安石雕的整体品牌。

环保助力转型

注重环保,加快产业升级,惠安石雕努力探索高质量的发展路径。

2019年,在石材环保整治中,惠安县石雕石材行业关闭547家企业,淘汰了落后产能,提升产业质量。目前,惠安县共有700多家石雕石材企业,其中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企业50多家。

“除了淘汰落后产能外,惠安正在加快建设雕艺循环经济产业园,引导、鼓励石雕石材企业进入,推动企业进入绿色、规范发展轨道。”黄永群告诉记者,惠安正规划建设雕艺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占地1265亩,分三期进行建设,总投资约20亿元。

今后,在循环经济产业园,通过规划荒料堆放、统一“大切”环保加工及办公、生产商业配套等区域,重点是处理粉尘、污水、噪音、固废等问题,建立全国性石材产业环保标准、厂房标准、作用标准,彻底改变行业环保和作业现状,建立全国性环保标杆园区,做强石雕产业链。

走进位于崇武镇的泉州有志石材有限公司,记者见到,这里的生产车间整洁明亮,厂区墙面设有环保流程和相关环保标志。有志公司主要生产墓碑制品、石雕工艺品、建筑石材、庭院石材等各式各样的石材加产品,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

“2017年底,我们公司开始投入150万元,从废水治理、粉尘治理、噪声污染防治、固废治理等多方面,推进企业环保规范整改。比如,配备20多台粉尘设备(喷淋),采取水淋喷雾,吸尘器二级过滤,实现水循环利用。”泉州有志石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刚说,正是环保转型,推动了企业稳步高质量发展。

推动环保转型的惠安石雕,不断优化生产环境,还在产品质量、环保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如今,惠安石雕业,克服了疫情影响,正乘风破浪前行。惠安县有关领导表示,县里正全力提升惠安雕艺产业的“面”——以崇武、山霞为核心区,通过制定鼓励扶持措施,统一雕艺市场标识,整合“一横三纵”雕艺市场,推动惠安优秀历史文化与传统雕艺文化相融合,促进雕艺文化作品“全面开花”。

“开启‘一镇一品’工程,以惠安的风土民情、历史掌故为题材,在12个乡镇建造12座主题雕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惠安县有关领导表示。比如,螺城中新花园的螺女塑像,螺阳国明雕艺园的《同心酒》,黄塘高速入口的施琅将军塑像,紫山半岭的邱二娘塑像,涂寨新亭的张文裕夫妇塑像,山霞镇的青山王塑像,崇武古城南门外的戚继光塑像,东岭护海宫的娘祖塑像,东桥开成职校的王水九塑像,净峰镇的弘一法师塑像,辋川惠女广场的惠女塑像……

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主题雕塑,摆放于各个乡镇的主题公园、旅游风景区,与自然风景交相辉映,将打造成为惠安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来源:新福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