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1)

自2016年,苏州博物馆在其“清代苏州藏家特展”系列中,陆陆续推出的“烟云四合——清代苏州顾氏的收藏”、“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在业内外已赢得无数赞誉。这一次,则是被称作天下无第二家的潘氏收藏。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2)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3)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4)

展览现场

“贵潘”——天下无第二家的苏州潘氏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5)

潘氏族谱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6)

潘祖荫像

潘氏家族的崛起,开启于从清乾隆时期。

先是潘氏家族的潘奕隽在乾隆年间参与会试,高中进士,打开潘氏家族功名之门。此后,潘氏一门共出过1名状元、8名进士和16名举人。

到了“祖”字辈,也就是今日展览的主角潘祖荫,是咸丰二年探花,官至工部尚书,无论从仕途还是积累的家族的收藏来评价,潘家都已是名门望族。

李鸿章曾为潘氏家族冠以“翰林之家”,因此苏州潘氏享有“天下无第二家”的美誉。

《三松堂书画记》记载了潘氏的早期收藏,记录潘家收藏元代以来的作品共计187件,其中不乏赵孟頫、周臣、沈周、文征明、仇英、唐寅等名家墨迹。传至潘祖荫这一代,其藏品比起族中长辈而言更加完善和丰富,囊括了青铜器、书画、碑帖、古籍、文房等多个门类。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7)

大克鼎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8)

潘祖萌旧藏大克鼎、大盂鼎

潘祖荫尤其喜欢青铜器,所藏钟鼎彝器之类多达五百余件,成为清末收藏青铜器的第一家,其所藏大盂鼎、大克鼎均为重型国宝。潘祖荫攀古楼的青铜器、滂喜斋的善本古籍收藏,均名重一时,尤其以盂鼎、克鼎、宋刻《梅花喜神谱》、宋刻《金石录》等著称于世。

民国时期,宝山楼主人潘博山,在继承祖父辈藏品的基础上,在书画、碑帖等收藏上继续发展,所藏元明清名人尺牍、肖像专题,别具别色。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9)

2018年12月,“攀古亦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特展在江苏苏州博物馆拉开帷幕。

本次苏州博物馆经过精心策划的“攀古亦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展览得到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贵州省博物馆、苏州图书馆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7家文博机构的支持,涵盖潘氏五世藏品。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10)

溢溢书香——滂喜斋

本次苏州博物馆按照:“滂喜斋”、“攀古楼”、“宝山楼”三个主题展厅分开展示,而此三个斋号均出自潘氏。

滂喜斋,为潘祖荫藏书室,“滂喜”意为盛大,滂喜斋藏书不仅以数量取胜,而且所藏善本非常珍贵。苏博在滂喜斋展区展出梅花喜神谱二卷;尤求汉宫春晓图卷 ;潘祖荫日记;胡洤等吴中七老图卷;张崟临顿新居第三图卷等精品。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11)

尤求汉宫春晓图卷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12)

尤求汉宫春晓图卷(局部)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13)

尤求汉宫春晓图卷(局部)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14)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15)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16)

尤求汉宫春晓图卷(局部)

此件《汉宫春晓图卷》为潘氏后裔潘博山旧藏,此图卷有文彭书引首“汉宫双燕”,前有文徵明楷书《赵飞燕外传》,后有周天球楷书《赵飞燕遗事》、俞允文楷书《赵飞燕合德别传》。跟据王世贞的题跋可知,文徵明小楷书《赵飞燕外传》被王世贞得到,并经王氏鉴定为真迹,然后王世贞请尤求为其配图。尤求为“明四家”仇英绘画体系传人,是当时吴地著名画家。此图将赵飞燕的故事以图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图卷分为九个场景,人物众多,主次分明,井然有序。背景或皇家园林,或宫中屏风帷幔,合乎规矩绳墨。在技法上,画家运用白描法,人物线描细劲流畅,形态生动。“我们在布展当中,惊奇的发现每个展厅当中都有一件和王世贞有关的东西,这可能也是潘氏和明代收藏家王世贞比较有渊源的线索。”本次展览策展人李军说。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17)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18)

展览现场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19)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20)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21)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22)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23)

宋伯仁著 《梅花喜神谱》(宋刻本局部)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24)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25)

展览现场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26)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27)

张崟《临顿新居图》(局部)

“临顿新居”绘画的就是今天的“潘世恩”故居。这个宅子是嘉庆年间由潘世恩购得,以奉养其父潘奕基的顾氏凤池园。建成之后,潘世恩长子先后请张崟父子绘图。此为第三图《临顿新居图》,作品后有众多提拔,依次为潘奕隽、潘世恩(录其父潘奕基旧诗)、韩崇、祁寯藻、初彭龄、吴嵩梁、钱仪吉、陈同光、顾莼、韩崶、徐松、顾翰、卢南石、张祥河、黄钺、许乃普、田嵩年、戚人镜、朱臶等 19 家,这张图是苏州城内潘家宅邸留下来的具体的文献。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28)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29)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30)

胡洤 等《吴中七老图》

此图为“吴中七老”的群体肖像。图中跂足坐古木床者为沈秉成,正坐握管作欲书状者为勒方锜,袖手旁坐者为李鸿裔,凭几而立、一鹤衔书至其前者为潘曾玮,抱罍兀立童子捧鸠杖以从者为吴云,锦茵贴地而坐者,捻须者为彭慰高,抱膝者为顾文彬。他们不时雅集于私家园林,饮酒作诗、品评书画。画家以白描手法表现人物,精细工整,线条流畅,面部五官细腻写实,以淡赭石色晕染。衣纹是传统的高古游丝描,无晕染。其中,潘曾玮为潘世恩的幼子。此图不仅为难得的群体肖像画作品,而且也具有历史文献的意义,以图像的形式形象地记录了苏州当时的社会情貌,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了解吴中士大夫文人的精神风貌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图像资料。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31)

潘祖荫日记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32)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33)

潘氏五代手稿

策展人李军介绍到:“这批展出的手稿是从潘世恩到民国时期潘博山共收录潘家五代人的手稿,这些墨迹也反映出潘氏为什么可以成为连续五代引领苏州文化的大家族。另外,通过这些手稿,我们可以看到潘氏书法的修养、文学的修养乃至查询到很多史料比如第一本潘世恩记录中,写到皇帝赏赐给他很多书画文物包括沈周的山水,文徴明的山水,黄庭坚的书法等等。”

华夏的回响——攀古楼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34)

展览现场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35)

大克鼎款识拓本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36)

大盂鼎款识拓本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37)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38)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39)

韶埙 春秋战国 高 9.6 厘米 宽 7.2 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一般而言,清代的金石学家们对碑帖、青铜铭文的研究比较深入,偶有研究古陶文的。但是器型保存完整的,又能够作为乐器的陶器则比较少。在潘祖荫的收藏当中,韶埙是比较特殊的一个门类。他一共收藏十二个韶埙,这在其他的收藏家的收藏体系中很少见到。这个十二陶勋上都有铭文,有长有短,但里面总有一个“韶”字。潘祖荫曾经做过一个册页专门研究韶埙,目前册页已经散失。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40)

走马休盘

走马休盘,盘为大敞口,浅盘腹,盘底近平,盘心处铸铭文,共 8 行 89 字。腹外壁饰对称窃曲纹,其间以云雷纹为底纹。外腹侧对称置双耳,耳外侧饰鳞纹,喇叭状矮圈足饰凸弦纹一周,宽足缘。出土时曾有破裂,经修复。盘为承水器,按周人礼仪行为之前均需行沃盥,即沐手。该器为潘祖荫旧藏吉金,邹安《周金文存》、柯昌济《 华阁集古录跋尾》等著录。柯昌济与郭沫若皆认为“走马休”即是《诗经》里的陈伯休父。谈到这里,策展人李军再次感慨到:“在潘祖荫收藏的青铜器当中,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或者是残缺的,都有铭文存在。另外,他的藏品上的信息经常可以和传世的文献相互印证。这就是潘祖荫的收藏了不起的地方,他的收藏不仅仅以数量取胜,藏品质量也非常高。”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41)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42)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43)

古埃及文及古希腊文拓片

古埃及文及古希腊文拓片纸系据潘祖荫藏古埃及文、希腊文拓本用水泥翻制碑文后再制成的拓本。第一张较大,为圣书体象形文字,左侧刻款“埃及石碑同治五年出土,光绪十五年二月南海张太仆得之美利加华盛顿城博物院,寄赠吴郡潘大司空鉴藏。刑部郎中崇安彭光誉记”。第二张为圣书体文字半行及希腊文 76 行,希腊文与圣书体部分缀合,属同碑分别拓印。第三张为世俗体文字 74 行。这几页拓片反映出潘祖荫在当时收藏上开阔的视野,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版图内部拓本的研究,还开始搜藏研究境外的拓本。“像这种古埃及、古希腊拓片的收藏者,在晚清一共就两位,一位是端方,另一位就是潘祖荫了。”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44)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45)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46)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47)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三册 唐 纸本 纵 35 厘米 横 20.8 厘米 贵州省博物馆藏

这件唐五代时期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三册》是潘祖荫书画收藏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此卷为传世本,并非敦煌出土,及其珍贵。次卷笔触浑厚,起笔、收笔锋颖外露,遒劲凝练。面板题:“滋蕙堂藏唐人写经。经潘氏滂喜斋、叶氏丽楼鉴藏。”首有吴大澂题签“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三。唐经生书。滋蕙堂曾氏旧藏,今归滂喜斋潘氏。吴大澂题”。同治十年(1871)十二月二十七日赵之谦跋:“唐人写经自具一种态度,书手非一,意旨不殊,盖亦有师法在。”经曾毓光、刘铨福、潘祖荫、叶德辉等各家递藏。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48)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49)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50)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51)

潘祖荫藏沈周《两江名胜图》

此册描写两江名胜古迹,曾经明王世贞、项元汴,清陈式金收藏。对于此图册的作者,近人意见不一,如谢稚柳先生指出“是沈周之精心杰作,稀见之品”,而傅熹年先生则认为“是沈周题他人画。此幅画册中有明俞允文、王穉登、殷都、王世贞、文嘉、沈明臣等提拔。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52)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53)

展览现场

俯仰之间——宝山楼

展示于“宝山楼”的作品为民国时期潘氏后人潘博山旧藏,潘博山的收藏体系囊括信笺、手札、肖像画等,极大的丰富和完善了潘氏家族的收藏。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54)

潘博山旧藏刘珏仰间帖

刘珏与徐有贞、祝颢、沈周等人相友善。擅长绘画,被后人视为吴门画派的重要先驱性人物之一,其书法作品则相对较为少见。此帖是他为感谢友人“兰室先生”寄赠彩笺而写的回信,信中并附有其所作的“谢笺一律”。此诗后被收入《完庵集》,题为《谢人彩笺》,字句与此帖所录相同。此帖书法流丽洒脱,用笔秀逸,结体匀整,字间虽不连属,而行气通贯,显示出来自赵孟 风格的影响。由藏印可知,此帖曾经顾崧、谢希曾、潘博山、张珩等人递藏。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55)

潘博山旧藏都穆致槐雨札页

此札是都穆写给友人、拙政园第一任主人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的一封信。从内容看,此信写于拙政园初建成而尚未命名时,都穆以五代钱氏南园、北宋词人苏舜卿沧浪亭的典故为由,建议王献臣将园林命名为小南园。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56)

潘博山旧藏唐寅致文徵明札

此札是唐寅写给好友文徵明,请他铭砚之作。这件作品是目前找到的唐寅写给文徵明的唯一存世的墨迹。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57)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58)

潘博山旧藏后山居士文集 (陈师道撰 宋刻本)

该件刻本每半页九行,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版心有眉州刻工刊字。字大如钱,气息朴厚。书前有南宋绍兴二年(1139)汝南谢克家序。书中有清人翁方纲题记。此为目前传世陈集最早刻本。潘博山与其弟弟潘景郑先生得到此刻本后十分喜爱,遂取“后山居士文集”中“山”字将斋号改为“宝山楼”。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59)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60)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61)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62)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63)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64)

潘博山旧藏明人肖像册(部分)

潘氏发源地在哪(姑苏望族天下无第二家)(65)

文章来源 | 雅昌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