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转载须授权。

一提到食品添加剂,很多人会不由自主的产生恐惧心里,觉得一旦吃了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就会危害身体健康。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食品添加剂问题呢?

食品添加剂是什么 食品添加剂一般须经急性、亚急性、慢性及致畸变性等毒性试验,试验合格后,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公布才可使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下设的食品添加剂法规委员会(CCFA)制订了食品添加剂的标准和法规,以图逐步统一世界上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标准等。

食品添加剂到底有没有危害(食品添加剂一定是危害健康的吗)(1)

食品添加剂到底有没有危害(食品添加剂一定是危害健康的吗)(2)

食品添加剂到底有没有危害(食品添加剂一定是危害健康的吗)(3)

食品添加剂是现代才有的吗 远在几千年前,就将食盐和香辛料等一些天然物质添加于食品,这也可说是一类当时所用的食品添加剂。继之使用的有使食品着色的红曲(用于腐乳等)、红花、栀子色素;使腌制火腿等肉类的肉色发红的硝石;制造豆腐所用的盐卤;馒头中所用的碱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性能远优于天然物质的化学合成添加剂,如防止面包老化、发霉的面团改质剂和防腐剂;防止富油食品变质的抗氧化剂;以及各种合成香料和食用色素等。

化学合成与天然添加剂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化学合成添加剂的毒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因而天然食品添加剂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此外,人们还在不断开发新的高功能品种。天然食品添加剂是以动植物或微生物代谢产物为原料,经萃取、蒸馏、沉降、干燥、粉碎等物理方法得到的;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由元素或化合物经化学合成反应而制得的。

主要种类

防腐剂 具有抑制某些微生物繁殖及一定程度的杀菌作用。可有选择地直接添加于酱油、醋、软饮料、果酱、罐头、葡萄酒、焙烤食品、蜜饯等,共约30多种,常用的有苯甲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钾盐、脱氢醋酸及其钠盐、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丙酸的钙、钠盐等。山梨酸的毒性最小、无异味,防腐效果好,是防腐剂中耗用量最多的一种,由巴豆醛与乙烯酮经催化反应制得。

抗氧化剂 能防止食品成分氧化变质(如褪色、褐变、维生素破坏等),具有易氧化脱氢基团,通过给予食品以氢原子而阻止氧化连锁反应、或形成络合物、或抑制氧化酶类的活性,而防止、延缓食品氧化。主要用于防止油脂及富脂食品氧化腐败。可添加于食用精制油、速煮面、冷冻或干制鱼贝等,总数约30种,常用的油溶性抗氧化剂有叔丁基羟基茴香醚、二丁基羟基甲苯、没食子酸丙酯、叔丁基对苯二酚、D,L-α-生育酚、愈创树脂,其中合成品都稍带毒性。最近出现的一种大分子抗氧化剂,是平均分子量为3800的二乙烯基-氢醌-苯酚的缩聚物,摄入人体后,不分解,不被吸收,直接排除体外,较安全。天然抗氧化剂发展很快。水溶性抗氧化剂有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

鲜味剂 能增强食品的鲜美风味。1909年日本铃木兄弟在池田菊苗1908年发现L-谷氧酸钠之后,用面筋水解法建厂生产这种调味剂。目前,常用的除L-谷氨酸一钠(味精)外,还有5′-肌苷酸钠、5′-乌苷酸钠、5′-核苷酸钠、琥珀酸钠等。5′-核苷酸的钠、钙盐与谷氢酸一钠合用,可增强鲜味10~20倍。

甜味剂 能给食品以甜味。每单位赋甜能力的发热量大于蔗糖相应热值2%者,称为营养甜味剂,如糖类及糖醇类。小于2%者称为非营养甜味剂,如糖精及其钠盐类(1884年瑞士汽巴公司首次生产),二氢查耳酮(新橘皮苷)、甜叶菊苷、甘草甜味剂,以及由天门冬氨酸和苯丙氨酸合成的N-L-α-天门冬酸-L-苯丙氨酸甲酯(简称天冬甜精)。天冬甜精的甜度高,无苦味,安全性高。

食用色素 能使食品着色的一类添加剂,食品的性质不同,选用色素亦不同。如用于软饮料、糖果时,应选用耐酸性、耐热性、耐光性好的色素。而铁等金属离子易使色素褪色,宜注意防止。作为食用色素,除本身具有鲜艳的色泽外,还必须通过严格的毒理评价以符合国家标准。食用色素总数近60种,包括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类,前者由具有苯环或萘环等有机物合成而得,常用的有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等。为增强水溶性酸性色素在油脂中的分散性,并提高其耐热、耐光、耐盐等性能,可用铝盐制成结构复杂的铝色淀。合成色素因有一定毒性,发展受到限制。天然色素发展很快,常用的有叶绿素铜钠盐、姜黄、甜菜红、虫胶色素、红花黄色素等。

漂白剂 能使食品所含的着色物质分解、变成无色物质。可分氧化漂白剂和还原漂白剂两种。前者有过氧化氢、过硫酸铵、过氧化苯甲酰、二氧化氯;后者有亚硫酸氢钠、连二亚硫酸钠(保险粉),用于蜜饯、饼干、罐头食品、葡萄糖、食糖等。硫磺可用于以熏蒸法漂白蜜饯、粉丝、食糖等。漂白剂具有一定的防腐、抗氧化、杀菌作用;但有一定的毒性,还会破坏维生素,应尽量避免使用或少量使用,残留量有严格规定。

抗结块剂 添加于粉末状食品中,以防止其聚集结块,保持其流散性。通常呈极细的颗粒(2~9μm),表面积很大(310~675m2/g),堆积密度达80~465kg/m3。抗结块剂具有极微小的细孔,能吸附水分,隔离食品颗粒,从而起分散、抗结块作用,用于粉末饮料、食盐、糖粉等。常用的有硅胶、磷酸三钙、无水磷酸氢二钠、硬脂酸的钙及镁盐、碳酸镁等。

膨松剂 能在焙烤食品中产生或促使产生二氧化碳,使食品的组织疏松、柔软。有利用酵母菌的发酵作用产气和利用化学反应产气的两种方法。化学膨松剂通常由碳酸盐、酸性物质和填充剂构成,在接触水分及受热情况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泡,总数约20多种。常用的有碳酸氢钠、酒石酸氢钾、磷酸氢钙,主要用于饼干、面包、糕点等。

增稠剂 能增加食品的粘度,具有稳定乳化和悬浮状态的作用。多用于调味酱、果酱、冰淇淋、罐头食品、糖果、速煮面等,总数近40种。天然增稠剂多数从含多糖类粘质物的植物和海藻类中制取,如淀粉、阿拉伯树胶;从含蛋白质的动植物中制取,如明胶、酪蛋白;从微生物中制取,如汉生胶。合成增稠剂有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素乙醇酸的钙及钠盐、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钠等。

乳化剂 能改善乳化体中各构成相之间的表面张力,形成均匀分散体或乳化体。按乳化剂的亲水性和亲油性的强弱,可分为油包水型(使水分散在油中)和水包油型(使油分散在水中)两种(见表面活性剂)。用于糕点、面包、冰淇淋、人造奶油、巧克力、调味酱等,总数近60种。需求量最大的是单甘油酯,它是由脂肪酸或油脂与甘油在加热下经催化反应而得;其次是蔗糖酯。

固化剂 能使食品中的胶体凝固,用于使果蔬类食品保持坚硬,或使豆乳凝固成豆腐,总数约10多种。制造冷冻或罐藏果蔬制品时,用氯化钙、乳酸钙、柠檬酸钙、磷酸二氢钙可使果蔬中的果胶形成果胶酸钙凝胶,而保持坚硬性。豆腐用固化剂为硫酸钙(石膏)及葡萄糖酸-δ-内酯,后者适宜于制造保存期长的包装豆腐。

螯合剂 能与多价金属离子结合,形成可溶性金属络合物,消除食品中易引起有害氧化作用的金属离子,以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如与抗氧化剂共用,可防止油脂氧化,保持维生素稳定,保持乳制品风味,防止食品褪色,使肉类制品中钙-活化凝结酶失活等,总数近30种。常用的有醋酸钙、氯化钙、柠檬酸及其钙、钾、钠盐、乙二胺四乙酸的二钠及二钠钙盐等。

营养增补剂 是人体营养和代谢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主要为维生素、氨基酸和无机盐三类。用于补偿食品加工中损失的营养素及强化天然营养素的含量,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可添加于米、麦、酱油、奶油、奶粉、软饮料、糕点等绝大多数食品,为保持营养素合理平衡,防止过量摄入,应以营养素供给量标准为依据,并在商标上注明含量。营养增补剂总数近130种。维生素类中常用的有维生素 A1、B1、B2、C类、D类等及其衍生物。常用的氨基酸为八种必需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无机盐类中以钙、铁盐为主。

食品加工助剂 因食品加工需要而使用的一类辅助物质,包括溶剂、吸附剂、助滤剂、净化剂等。助剂本身必须符合食品级,最后应从成品中除去,对其残留量也有所规定。常用的溶剂有丙二醇、甘油、丙酮、醋酸乙酯、己烷等,其他如离子交换树脂、活性炭、硅藻土、滑石粉、白陶土、石蜡、硬脂酸及专用于糖果防粘的D-甘露糖醇等。

消泡剂 能防止或消除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泡,使操作顺利。通常使用挥发性小、扩散力强的油状物,或水溶性表面活性剂。使用最广的消泡剂是有机硅树脂,由金属硅与有机氯化物,经催化反应制得有机氯硅烷单体,精馏分离除去副产物,再经水解、缩聚而得。用于味精发酵以及葡萄酒、酱油、糖、乳制品、果酱等制造。

酸化剂 添加在食品中能产生附加氢离子以控制pH并产生酸味。用于改善食品风味、抑制微生物,护色,改良粘度和流变性,能使抗氧剂增效及起螯合作用。常用的有醋酸、柠檬酸、己二酸、乳酸、酒石酸。

胶姆糖基质材料 又称胶基,是一类高分子化合物,经加入其他添加剂后,具有适当的粘弹性,耐咀嚼性、光滑性等,用于制造胶姆糖。如部分二聚的松香酸甘油酯,丁苯橡胶、丁基橡胶、部分氧化的松香酸甲酯,聚乙烯、聚异丁烯、聚醋酸乙烯酯等。

酶制剂 从生物体细胞或组织中提取并经加工后仍具有催化活性的含酶制品,用于改进食品加工和最终食品质量。常用的有各种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果胶酶、纤维素酶等。广泛应用于发酵食品、果蔬、肉类、乳品、葡萄糖、软饮料等的制造。本文由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