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考的行测考试卷中,类比推理近几年都稳定地出题十道,这其中80%左右的题目难度相对适中,但是总结以往的河南省考真题会发现有一部分试题考试错误率会相对较高,这类题目有些涉及到“二级辨析”这一重知识点,在这里分析几重因素:

1)考试时间紧,考场中往往匆匆一瞥,导致分析不到位;

2)二级辨析本身知识驳杂,考生往往积累不够,辨识不清;

3)不同的二级辨析点,结合考察点往往不一,需要考生在日常练习过程中识记常考的二级辨析类别,以及常见的结合考察点。

下图是对河南省考2015年至2020年类比推理考点分布的总结梳理,这其中我们会发现多数年份中对应关系考题量都不少,而这一部分往往是二级辨析常见的结合考察点之一,另外就是语义语法关系部分。

河南省考行测最新题型(2022年河南省考行测备考)(1)

下面,我们以几道真题中考察二级辨析的题目做以分析,并以此梳理下常见的二级辨析考察类别及相应的解题技巧。

例如,河南省考2020年真题中的第73题:

【例1】蛛丝马迹:鸟迹虫丝

A、寒酸落魄:寒心酸鼻 B、堆玉积金:屯粮积草

C、冰肌玉骨:劲骨丰肌 D、挨冻受饿:担饿受冻

这道题目考场正确率只有三分之一,多数考生易错D选项。题干中两词“蛛丝马迹”的意思好理解,指隐约可寻的线索;“鸟迹虫丝”不常见,很多同学对其的意思往往不甚明了,导致乱猜测,实际上这个词指“极易消失的事物”,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语义关系。这时候对词语进行辨析的技巧如果熟练的话,就会考虑“词之间”既然没有关系,那就要考虑“词内部”的关系,而两个词内部皆为并列关系,而且均为偏正关系,即前面字对后面构成“修饰限定”关系。分析选项可以发现,只有C选项与其逻辑关系一致。反观易错的D项,首先,二者之间构成近义词;其次,虽然词之间构成并列结构,但是每个词项内部实际上是动宾结构,与题干偏正关系逻辑不一致。

再例如,河南省考2019年真题中的第78题:

【例2】周瑜:曹操

A、杜甫:柳永 B、动物:食物

C、火车:叉车 D、吴国:魏国

这道题目考场正确率相对较高,但仍有三分之一的考生易错A选项。之所以出错,问题就出在了可能仅只是关注到了二者之间的并列关系下的反对关系,但是忽视了选项A、D两个选项都是反对关系,因此必要对题干词进行二级辨析,周瑜、曹操都是三国时期的任务,那就在反对关系这一层之外,另有一层同属一个历史时期的关系,A项中的“杜甫”是唐代的,“柳永”则是宋代的;D选项,二者同属三国时代的一个国家,并且纵向来看,周瑜是吴国人,曹操虽不能严格说是魏国人,但是因被追封为魏武王,显然与魏国相关。

再比如,真题中常考的一种二级辨析,时间顺承这一对应关系,经常与主体是否一致相结合进行考察。

【例3】船舶抛锚:请求救援

A、安全着陆:平稳飞行 B、行政复议:获得赔偿

C、卖出高粱:买入白酒 D、违规销售:停业整顿

这道题目中题干两词之间首先一层关系便是时间上的顺承关系,选项中的B、D选项皆为顺承关系,而另外一层就是二者的主体也是一致的;选项B其行政复议的主体是复议机关,而“获得赔偿”的则是利害关系人,主体不一致;D选项则是时间上的顺承关系,而且主体也一致。

真题中常考的二级辨析,梳理如下:

河南省考行测最新题型(2022年河南省考行测备考)(2)

上面是对常见的二级辨析进行的梳理,常考的比如:近义词、反义词,考查时候往往结合褒贬义、中性词等词的感情色彩进行考查;再比如,因果关系、功能相同的,则往往结合是否是人类社会产物进行考察等;另外,动宾结构与所属范畴是否一致的结合则较为隐蔽。

总之,二级辨析的解题技巧在于,弄清题干逻辑关系基础上,一定要“三思而后选”,如果选项中不止一个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那就需要进行二级辨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