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洛河初级中学教师读书分享活动文集《墨香》序文

作者:平利县洛河初级中学 程伟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人的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唯一的轨迹,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书籍就是一扇窗扉,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

程伟的散文(程伟诗和远方)(1)

中国人自古有好读书的美德。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负薪挂角,讲的都是读书故事。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曾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清初著名文人袁枚亦云:“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这些典故,在今天依然有鲜活的时代意义。

“读书”二字,本身就有上学、学习功课的意思。明清时期,贡生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即谓之读书。旧时候,父母送小孩到学校上学,亦俗称读书。可见读书对学生的重要性。抑或可以说,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读书,读书是学生的天职。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作为教导学生读书的人,自己更应该多读些书。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变得不再喜爱读书。也许是岁月太过于匆匆了吧,也许是生活在嘈杂世界的我们再也难以寻觅到一个安静的角落。当我们有限无限的时间都被各种各样的屏幕所占据,读书几乎成了一种奢侈品。当我们已经想不起来自己还是在什么时候拿起过一本纸质的书读上几行,当我们的学生书桌上除了课本还是课本,其实我们的内心有隐隐的不安。

程伟的散文(程伟诗和远方)(2)

如果一定要为我们搞一个读书活动之类的形式找一个理由,或许是因为我们觉得大家读书的机会太少,而想去做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们毋宁要把读书当成任务一样派发下去。甚至不惜为大家徒增几分烦恼。所以我们由开始的“好书推荐”渐渐变成“读书分享”,我们不奢望一本书大家都来读,而是哪怕一个人把一本书翻上几页,看上几行。聊胜于无,那也足够。

读书并不在专,也不在艰深,不在博览,读就好。所以形态各异的人,读五花八门的书,便有迥然不同的见闻和感受。有的为工作读,有的为生活读,有的为孩子读,有的,为自己而读。有的读出家国情怀,爱恨情仇,有的读出生生不息,苦辣酸甜。最可贵的,却是把这些思绪变成文字。正如莫言所说:“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人这一生,总要做些永不磨灭的工作。

假使说人都有梦想,那么我们怅望的梦想,或许早已定格于古人的笔下: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这,不正是我们脑海中出现过千次万次的读书的样子吗?这,不也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吗?

烦恼时读书,书便如一把梳子,把你从头到脚浑身梳理一遍,在一种麻麻痒痒之中,心情就渐渐好起来,进入书中编织的风景里去。落寞时读书,便如面对一位不期而遇的故人。最好是寒冷的冬天,窗外雪满草树,百无聊赖,随意地从书架上抽一本来读读,最好是浪漫而又带点伤感的东西,偶尔抬头赏一眼雪景,心便从书里游离出来,想起一些关于雪的诗句。

或者是关于春天的诗: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那么当我们再踌躇的时候,当有人说“我似乎好久都不曾读书”的时候,当一位朋友戏谑“这是八年来我读的第一本书”的时候,我们便深深相信,我们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因为——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责任编辑:李思科 审核:姚启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