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在最近播出的一档音乐节目中,由王赫野和刘惜君带来的《大风吹》一歌在一夜之间将一阵大风吹遍网络。抖音话题#这首大风歌也太上头#冲上平台热榜第一,微博话题#刘惜君大风吹#、#大风吹#前后登上热搜榜单。这首3月首发于抖音的歌曲在这一综艺节目中一炮而红,其主歌部分已经在抖音平台创作中被使用了超百万次,高居抖音音乐榜前五,节目播出后的三天里连续霸榜,成了又一首“抖音热曲”。

从《学猫叫》的歌声从大街小巷的手机里传出开始,“抖音热曲”似乎就在生活中无孔不入。它们朗朗上口,也被批判为“口水歌”。当《大风吹》出现在专业舞台时,刘惜君黑裙摇摆,王赫野与之对唱时二人身影交错,轻晃的舞步和闪烁的灯光构成了极有韵律的画面。节目片段在网络上获得了诸如“90年代复古怀旧”、“有质感”、“律动感十足”等评价,所谓“抖音热曲”似乎已经脱离了粗制滥造迈入高质创作的阶段。

夸赞的话刚出口,关于抄袭的争议就紧接而至,在此歌曲走红的同时就有网友指出该歌曲在曲调与歌词上都有抄袭的嫌疑。

起势迅速,遇阻也在一瞬间,究竟这吹的是什么风?

抖音神曲听风人是谁唱的(抖音神曲的红与黑)(1)

01 自带“走红”基因的“大风”

这阵风初起的时候就是席卷之势,节目视频在网络中被转载发布上万次,强鼓点与洗脑的旋律,配上韵味十足的演出画面,吹起了无数人心中的涟漪。等到风势强劲卷出了一个流量池,歌曲翻唱、画面替换、歌曲改编等二次创作的短视频开始涌现,既是趁风而上,也将这阵风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抖音神曲听风人是谁唱的(抖音神曲的红与黑)(2)

《大风吹》在平台内被使用次数

回顾抖音走红的歌曲都不可避免这两个环节,这也足可以看出热曲的两个要素:具有病毒传播潜力的片段音画、可延伸创作的空间。初代热曲《学猫叫》简单重复且易于翻唱的旋律配合着卖萌风格的“手势舞”吸引了受众注意并引发了后续的争相模仿,走了“质感”路线的《大风吹》在综艺舞台加持下也比起刚发布时更具视觉上的亮点,“怀旧复古”的氛围标签正中受众情怀。同时,短视频这一形式决定了碎片旋律会被不断重复强化,强节奏感的片段旋律能够迅速“注入灵魂”,音画带来的感官刺激为热曲在抖音的第一回合传播打下了基础。

抖音神曲听风人是谁唱的(抖音神曲的红与黑)(3)

创作这一歌曲的公司“好音无荒”也制作过一首名为《星辰大海》的热曲,公司创始人陶诗在这首歌已完成录制正式上线之前特意修改了最后一句歌词,以便歌曲能在短视频领域适应更多场景。为延伸创作提供空间是这类热曲必备的属性,副歌高潮的词曲能引发人的共鸣,也不能过于复杂。

抖音神曲听风人是谁唱的(抖音神曲的红与黑)(4)

《大风吹》的歌词中诸如“爱恨”、“红尘”、“暴雨”、“大风”这样的字眼在组装之后虽没有创造有具体意义的场景,却能产生无限可能,从画面种类繁多的二次创作作品也可见其强适应能力。

热曲天生带有传播和流量属性,不论从何方而来都有掀起巨浪的巨大潜力。

02 无法避免“抄袭”争议的“大风”

一家专注于创造热单的厂牌,这是“好乐无荒”在QQ音乐的简介。在《大风吹》之前公司已经制作出了《星辰大海》、《燕无歇》、《难渡》等热门歌曲,无一不在抖音收获高人气。总结抖音热曲的特点和观众的喜好进行创作的模式已经养活了大批音乐公司,互联网的用户思维在音乐创作中得到了重视和执行。

抖音神曲听风人是谁唱的(抖音神曲的红与黑)(5)

“好乐无荒”QQ音乐简介

但这样的歌曲似乎永远都逃不开“抄袭”、“侵权”的魔咒。

歌手李袁杰演唱的《离人愁》一歌在抖音大火,而后被批评抄袭了三首歌曲;民谣歌手花粥创作的《出山》被指出是伴奏未授权的二次创作;Ice Paper演唱的《心如止水》涉嫌抄袭《唐人》一歌……

基于热点趋向和用户喜好,音乐公司可以在一天内完成一首热曲的创作,而后迅速收割一批关注度。它们已经不需要做出好音乐,只需要学会掌握获得流量的技巧就能不断取得高额收益。

抖音神曲听风人是谁唱的(抖音神曲的红与黑)(6)

《大风吹》抄袭争议

被称为90后神曲第一人的音乐人宋孟君就曾表示利用现有伴奏创作新的旋律是一种高效的创作方式,能够快速创作出全新的曲词。多次的“抄袭即视感”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许多热曲脱胎于现有伴奏,经过重新创作后的它在法律意义上不构成抄袭,只能在一次次的质疑里留下一地鸡毛。所以这阵风以“抄袭”风波为结尾,只是所有热曲理所应当的尾声。

03 狂欢之后的真正风向

在这一音乐节目的舞台上,由“好乐无荒”制作的歌曲《星辰大海》、《莫问归期》也被唱响,这两首歌也曾经在抖音上收获高人气。往常来看,歌曲的创作与走红有着许多不确定性,而现在的许多热曲却有着相似的生产方式与传播路径,这种用户中心思维主导的创作生产让音乐能够俘获受众的耳朵有了必然性。

抖音神曲听风人是谁唱的(抖音神曲的红与黑)(7)

一阵又一阵的热曲风刮起,没有创作者真实情感的抒发与能力的展现,徒留洗脑的无意义音节,它们拥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养活了一大批音乐人,却也没有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大街小巷出现的广场舞神曲也有着相似的洗脑特点,简单的旋律与对场景的强适应能力是受众青睐的重要音乐特质,受众的偏好赋予它们合理性,热曲的冲击也无从抵抗。

著名音乐人李宗盛曾说,听音乐的人,你喂他猪食,他就变成猪。受众在每一次热曲狂欢中收获感官的一时刺激,平台与音乐公司则获得流量,商业链条不断完善。但这一过程中受众的审美阈值不断被拉低,良好的音乐创作生态也无处可寻,华语音乐的振兴又能依靠谁?

大风过境,何草能存?

更 . 多 . 精 . 彩

《国家宝藏》第三季传播大纲首度公开

“一平方米”听到英雄的城市心底花开的声音

2020年,该怎样向生活说“你好”?

《典籍里的中国》让思想之光穿透时空

《经典咏流传》唱响庆祝建党百年“第一声”

慎海雄:我们为何策划《典籍里的中国》

慎海雄:无声诗里颂千秋

总台文艺再“上新”,欢声笑语不打烊

喜剧是严肃的!无论剧本创作还是艺术表达

看《金牌喜剧班》,知喜剧所以“燃”

监制 | 王冰松

编审 | 凌云

编辑 | 柔烨 健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