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道怎么做”到“做到”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就像有了菜谱我们依然做不好一道菜一样,中间的变量太多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迭代速度,也就是从理论到实践中间的实践、思考和总结,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心理学修复的六个方法?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心理学修复的六个方法(跟李松蔚学心理咨询之刻意练习)

心理学修复的六个方法

从“知道怎么做”到“做到”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就像有了菜谱我们依然做不好一道菜一样,中间的变量太多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迭代速度,也就是从理论到实践中间的实践、思考和总结。

那我们和有经验的咨询师相比差在哪里呢?1、自我觉察不一样。初学者只看到自己用了假设性提问,可要他复盘这里的技术要点,他没有概念。高手不一样,他肩膀上的小矮人始终睁着眼睛,可以在头脑里边还原整个过程,看到每一步的技术要点。2、认知高度不一样。初学者只看到技术没达到效果,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高手知道每一个技术要点和结果之间的关联,他很清楚,多问一句少问一句,是单刀直入还是旁敲侧击,会怎样影响提问的效果。3、高手在技术要点上经过了训练。你别看只是提问,每一句话都经得起推敲,一气呵成,不需要太多思考。咨询中的对话是不间断的,如果还要思考那句话怎么说更好,就会错过最佳的时机。4、高手在细节上更讲究。有经验的咨询师的语气比较随意,漫不经心。其实,他的表情、体态,包括问题里的措辞,这些细节都是设计过的。初学者只是照葫芦画瓢地学一遍,细节常常会走样。

那根据如上差异,我们技术学习的目标确定如下:在自我觉察上,可以拆解出不同的技术要点;认知上,建立每个技术要点和效果之间的关联;操作上,把好的动作变成习惯;细节上,不断优化,精益求精

具体方法就是刻意练习,记录,反馈,优化,迭代。运用到心理咨询上就是如下细节:1、记录,记录练习过程比如学到“假设性提问”这个技术以后,你演咨询师,请同伴扮演来访者,你们一起模拟5分钟的咨询情境,这个过程要录像。实在没有条件,至少要录音。从第三人称视角看自己的体态、动作、表情、节奏,你会看到很多之前看不到的问题。这就是在帮你建立自我觉察,只有多看自己的动作,才能觉察到自己的技术要点。

2、反馈,通过结果,对前面的操作进行校准请来访者判断,这5分钟的提问,有没有帮助他的想法有所改变?这个结果就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如果达成了,我做对了什么?没有达成,问题出在哪里?这就可以建立每个技术要点和结果之间的关联。对照录像,逐字逐句分析这个过程。来访者的反馈会提供关键信息,比如她会说:“我听到你问假如怎么样,我想了一下改变的可能性。听到你问我担心什么,又会觉得你是在反对我,我就很防御。”这让我知道:这个提问要起作用,就要让来访者充分想象事情发生的样子,同时,又不要让她觉得我在反对她。这些信息,就帮助我理解了技术起作用的过程。

3、优化,通过练习,保留有效的元素,改进无效的元素,形成反应习惯通过反馈,我能看到不同的操作会带来什么效果。比如我说,“有什么可担心的”这句话会让来访者防御。要怎么说更好呢?换一个措辞,问她“你会担心什么”,这会不会好一些?我可以请来访者配合我验证,看有没有达到效果。如果有效,我就反复练这句话,直到形成习惯。对两个人做假设性提问,只要一方有压力,我就不假思索地传达支持,转而请另一方猜测她的答案

4、迭代,一轮接一轮地持续精进,每一轮的结果都再作为下一轮的起点这一轮优化,在精细度上,就比上一轮更进一步。精细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来访者给了回答,我希望他回答得再多一点,我不会问:“还有吗?”我会问他只有一字之差的:“还有呢?”还有吗?对方容易说,没有了。还有呢?对方就会更愿意继续思考。——精细到这种抠字眼达成目标的程度,这个技术就真的学到位了。

练习:通过刻意练习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之前考注会的时候就是大量的阅读相关专业书籍,然后通过刷题提升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重新回到教材和课程里,并有意识地和工作联系起来,所以顺利地通过了注会考试,并在工作上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和迭代。学习心理咨询,我觉得我的第一步理论知识已经在进行了,第二步就是实践,从买录音笔和家人训练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