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8.16
牟氏庄园,在栖霞市郊,从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破土动工盖房,后代不断扩大叠建,直至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才尘埃落定,历时两百多年,形成了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四百八十多间厅堂楼厢的建筑群,是国内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家族庄园之一,被誉为民间故宫,但与山西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相比,小巫见大巫。
进入牟氏庄园,简直是坠入迷宫,大门、院子,院子、房屋,进了大门,又是院子、房屋。牟氏庄园建造的规则,一是以院为单个家庭的生活单元,大门、院子、正房,东屋、西屋,每个院都是四合院结构;二是以宅为直系亲属的生活单位(牟氏家族称“堂”),一个宅由若干个院组成,从一个院子进入下一个院子叫“进”,有几排房子,就有几个进,牟氏庄园的宅一般是三进至六进,也就是说,有四至七个院子,院子之间有通道相连,据说中国的大户人家最多有十一进;三是建筑、宅、院或房屋讲究“中轴”,中轴是南北向的,整个建筑群有中轴,每个宅不论有多少院子都有中轴,院有中轴,正房就是中轴,单体的屋也有中轴,中间是堂厅,一旁是左厢房,另一旁是右厢房,或叫东屋和西屋。四合院结构是北方建筑的基本格局,中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理念,这些是兴建扩建牟氏庄园的基本法,但牟氏庄园的恢宏不是从一开始就有此谋局,而是随着家族的传承,人丁的兴旺,逐渐扩建的,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
这牟氏,不是本地人,祖上牟敬祖一世是湖北公安县人,在明朝时被朝廷委派至栖霞当主簿,因染疾而不能归故里,遂在栖霞落户,结婚生子。二世至七世不成大器,八世有6人考取功名,牟氏家族在当地脱颖而出,经几代人努力,辈出进士、举人、贡生、财主、官员、文人,渐成望族。至清末民初,牟氏家族有良田6万亩,山地12万亩,是胶东半岛有名的大土豪。电视剧《牟氏庄园》便是以牟氏庄园19世纪的发迹史为蓝本的故事。解放后,当地政府将庄园分给贫苦农民居住,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收回,现在它是国家重点文物,供游客参观。牟氏家族出了不少人物,当代哲学家牟宗三便是牟氏庄园涌现的人才。
牟氏祖上牟敬祖是个小官,后代发迹后,于1723年开始建庄园。
牟氏庄园入口处。
牟氏庄园导览图。
偌大一个庄园,经历几代人叠建,房间无数,若没有导游讲解,也就看个规模,不明就里。图为导游服务处。
体恕斋,牟氏家族早期的宗祠,是议事、执行家规和教育后生的场所。
墙上悬挂着家规家训。
日新堂是牟氏家族最早的一组建筑,始建于嘉庆年间,五进六院,有房92间,由长子长孙继承使用。
牟墨林是牟氏家族十一世继承人,生于1789年,卒于1870年,活了81岁。牟墨林在饥荒年代,用粮换地,救活饥民,又允许卖地者继续租地耕种,维持生存,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使得家族土地因此由一千亩增至四万五千亩,牟墨林既有“活菩萨”的美誉,又有“牟二黑”的绰号。图为牟墨林居所。
牟墨林居所,建于清嘉庆年间,砖木结构,平房。
客厅。
卧室。
屏风。
窗户。
牟墨林第四个孙子牟宗彝(1877-1944)居所,建于1931年,二层楼砖木结构,楼下为起居室,楼上为书房。
大炕。
躺椅。
茶几。
柜子。
书桌。
此屋为女眷居所,建于光绪34年,牟宗彝太太陈氏在丈夫去世后在此居住。
陈氏信奉道教,每日做女工、念经,直至离世,15年期间不曾离开此宅。
女儿未出嫁的居所称小姐楼。
小姐的卧室。
小姐做女工的房间。
牟氏家族宴请场所。
浴室。
茅房。
戏台,凡大户人家都有单独的戏台,请戏班子来家里演唱。
家业太大,需雇人专门管理账目,图为账房。
账房柜台。
大小不一的称。
大小不等的斗。
牟氏家族为预防不测,在地下密藏了银元宝,1979年被意外发现,1851.5克重的银元宝共50个。
粮仓。
农民出身的牟氏家族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创业者牟墨林等都亲自下田劳动。图为放置农具的房间。
碾房。
石磨。
酒坊。
牟氏庄园应有尽有,家族设中药房。
药材柜。
煎药灶。
大户有深宅。
石块花墙。
石雕。
当代哲学家牟宗三塑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