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身兼幽州、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了叛乱。由于自己掌握了唐朝20万边塞军主力,安禄山发动叛乱以后,迅速攻下了唐朝的洛阳、长安等地。当时就有官员遗憾的说:如果王忠嗣将军不死,安禄山绝对不敢造反。那么,王忠嗣到底是谁呢?其实,王忠嗣堪称唐朝版的霍去病。有王忠嗣在,安禄山确实不敢造反。
一、唐朝逐步建立了节度使制度
在唐朝建立的初期,唐朝沿用了之前的府兵制度。府兵制度有点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制度,府兵拥有自己的耕地,不需要缴纳赋税,农闲的时候进行训练。如果需要打仗,府兵们准备武器集结出征。在唐朝的初期,战争规模比较小,而是时间比较短,府兵制度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随着唐朝疆域的扩大,与周边强敌的冲突越来越多。唐朝开始与突厥、吐蕃等政权爆发大规模的长期战争,府兵们需要在边境长期驻扎。天长日久,府兵们的耕地已经荒废,可以用“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来形容。由于战争规模比较大,府兵的伤亡不断增加,依靠府兵已经无法满足唐朝的需要。而且面对周边强敌,唐朝需要考虑统一指挥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武则天时期就已经出现,直到唐玄宗时期,才出现了解决方案。
在唐玄宗时期,总计设立了10位节度使。节度使类似于战区司令,负责一大片地区的防御工作。此时,唐朝已经开始用募兵制取代府兵制,节度使对官兵们的控制力逐步加强。为了方便节度使指挥,唐朝逐步把地方上的人事任命权、财政支出权和赋税征收权,都交给了节度使。节度使逐步成为了一个半割据王国,对于那些忠心耿耿的节度使来说,这些权力有利于自己抵御外寇。但是对于那些野心勃勃的节度使,这些条件为造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讲了这么多,我们开始聊王忠嗣。王忠嗣是玄宗朝名将王海滨的儿子,由于王海滨去世很早,唐玄宗把年幼的王忠嗣接入了皇宫,成为了唐玄宗的养子。由于年纪相仿,王忠嗣和忠王李亨的关系很不错,这位李亨就是后来的太子。
二、身兼4镇节度使,出现了功高震主的问题
王忠嗣堪称唐朝版的霍去病,年纪轻轻就已经战功赫赫。王忠嗣在唐玄宗在位的中期,堪称唐朝的第一名将,先后击败了吐蕃、突厥、契丹等各个政权的军队。在王忠嗣的事业顶峰,这位年轻的将军兼任河东、河西、朔方、陇右4镇节度使。唐朝总计只有10镇节度使,王忠嗣自己就身兼了4个,这是唐朝开国以来的头一次。由于主要负责与突厥、吐蕃等政权作战,王忠嗣能够调动的军队达到了20多万。正所谓功高震主,王忠嗣拥有这么多的军队,已经年迈的唐玄宗开始进入昏聩状态。由于王忠嗣和太子李亨的关系密切,宰相李林甫开始诬陷王忠嗣,说王忠嗣准备策应太子谋反。作为一国之君,唐玄宗最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其对王忠嗣产生了怀疑。
多疑的唐玄宗解除了王忠嗣一系列兵权,起初,唐玄宗准备直接处死王忠嗣。在哥舒翰、李光弼等将领们苦苦哀求之下,唐玄宗才放过了王忠嗣。公元748年,王忠嗣被贬为了汉东太守,第二年,王忠嗣死在了那里,当时只有45岁。王忠嗣被撤销了职位以后,安禄山接替了王忠嗣的一部分职位。其实,王忠嗣一直怀疑安禄山。在担任汉东太守的1年时间里,王忠嗣屡屡上书,表示“安禄山此人不可信,表面憨厚,实际上包藏祸心,早晚必反。”可是唐玄宗根本就听不进去,反而对安禄山更加的信任。安禄山逐步兼任了河东、平卢、幽州三镇节度使,下辖军队达到了20万。不过安禄山和王忠嗣不一样,安禄山在北方的几年,一直在积极准备造反。
三、安禄山发动叛乱,毁掉了大唐盛世
安禄山积极周边谋反,朝廷并非没有察觉,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也看到了安禄山的不臣之心。杨国忠屡屡劝告唐玄宗,这加快了安禄山叛乱的步伐。公元755年,在准备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安禄山发动了叛乱。由于唐朝中央军团已经丧失了战斗力,再加上唐玄宗的盲目指挥,直接葬送了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名将。叛军先后攻下了洛阳、潼关等地,此时的唐玄宗只能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成都。不止此时的李隆基,有没有想到干儿子王忠嗣。当时,有一些官员伤心的说:如果王忠嗣尚在,大唐何至于此?在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的努力下,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由于连年的战争,大唐盛世已经不复存在。当时的诗人们,战乱前和战乱后的写作完全是两种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