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丞相,了解更多有料历史】

他是清朝道光皇帝第七子,又是光绪皇帝的生父,他就是爱新觉罗•奕譞。

奕譞,譞读xuan第一声,意思是聪明、智慧,但是事实上的奕譞似乎资质平平,并没有在历史上挣得一个响亮的“牌位”。

历史上最忠诚的十大大臣(儿子当了皇帝却还小心翼翼)(1)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的第四个月,极力主战的林则徐、邓廷桢被道光帝革职,让卖国的琦善接任两广总督。

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后半个月,奕譞出生了,而大清王朝也从此开始了任人宰割的时代。

01 平步青云但不失青年血性

奕譞在平淡中度过了青少年时代,没有什么史料能说明他天资稍有聪慧。

历史上最忠诚的十大大臣(儿子当了皇帝却还小心翼翼)(2)

在他阿玛驾崩那一年,按惯例被他的四哥咸丰皇帝封为醇郡王,“醇”在古代汉语中就是质朴、纯粹的意思。

这说明年方十岁的奕譞已经被认为是忠厚老实之人,而作为四哥的咸丰,也不会为难这个年纪还小的小弟弟。

咸丰九年,奕譞与慈禧太后的妹妹结婚后,咸丰皇帝赐给了十九岁的奕譞府邸,但是仍然让他在内廷行走,留在身边。

历史上最忠诚的十大大臣(儿子当了皇帝却还小心翼翼)(3)

随着年龄逐渐长大,奕譞也被他的四哥、六哥一步步地带着,参与到清王朝核心机务。

直到咸丰皇帝去世后,奕譞已经成长为汉军正黄旗都统,随后在风云诡谲的朝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是按部就班、平步青云,但是年轻的奕譞也曾经是个有血性的汉子。

历史上最忠诚的十大大臣(儿子当了皇帝却还小心翼翼)(4)

据说著名的“天津教案”的幕后主谋就是奕譞,听到因为教案要惩凶赔款时,愤然辞职,这还是有青年人的血性。

02 身居高位却一味明哲保身

同治皇帝登基后,随着慈禧太后逐渐掌握权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扶植重用奕譞这个妹夫。

祺祥政变前,慈禧太后和奕譞的六哥恭亲王奕䜣,想办法让奕譞掌握了步军统领衙门都统,掌握了京师兵权。

历史上最忠诚的十大大臣(儿子当了皇帝却还小心翼翼)(5)

政变后,奕譞随即又任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理神机营等职,同治三年加封亲王衔,

同治十一年进封亲王。

光绪十年,甲申易枢,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用奕譞替代了奕䜣,奕譞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枢重臣。

虽然奕譞仕途顺畅,但随着祺祥政变、甲申易枢、慈安太后薨逝等原因,他似乎明白,一时恩荣备至其实不过朝廷权力之争的昙花一现而已,自己的身家皆系于慈禧太后一人。

历史上最忠诚的十大大臣(儿子当了皇帝却还小心翼翼)(6)

所以,他采取了明哲保身的办法,对慈禧太后是一味地逢迎。

慈禧太后在同治皇帝驾崩后,选择奕譞的儿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继承大统。

奕譞对此上了一道折子,一边说对同治大侄子的死简直是五脏俱焚,一边说载淳被选中继承大统,时间仓促很是迷茫。最后说,我年轻时的肝病犯了,还是让我回家养老吧。

光绪十二年,慈禧赏赐奕譞夫妇宫里用的杏黄娇子,奕譞又极力推辞。

历史上最忠诚的十大大臣(儿子当了皇帝却还小心翼翼)(7)

甲申易枢后,后来慈禧让他执政,奕譞干脆请求慈禧太后训政,说什么朝廷政务要先请太后懿旨之类。

还有就是大家都很熟知的,把给海军的经费拿来给慈禧太后建园子。

如此等等,都是在讨好慈禧,明哲保身,既保全自己,也是保全自己的儿子光绪皇帝载淳。

只可惜奕譞太早去世,光绪十八年仅五十一岁的奕譞就薨逝了。

历史上最忠诚的十大大臣(儿子当了皇帝却还小心翼翼)(8)

如果有奕譞左右协调,光绪和慈禧的矛盾会不会好些呢?

03 他不爱财,促成了我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建设

虽然奕譞一味逢迎慈禧,但是他也有一些优点的。

比如,奕譞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海军建设上还是作出了一点贡献的。

如果说洋务运动开始,朝廷的代表是奕䜣的话,到了光绪十年以后,奕譞就接替奕䜣成了李鸿章等人的支持者,海军建设就是其中一例。

历史上最忠诚的十大大臣(儿子当了皇帝却还小心翼翼)(9)

光绪十一年,清朝设立海军衙门,奕譞是海军衙门的总理大臣,奕劻、李鸿章、曾纪泽等人都是他的副官,只可惜,他主政期间,于国能拿得出手的功劳也就这个了。

再比如,虽然前面说奕譞挪用海军经费给慈禧太后修园子。

但奕譞自己不爱财,他说钱多了胆就大,胆大了还是会败财,祸也大,钱少了胆子就小,胆小了就会节俭持家,祸也小。

历史上最忠诚的十大大臣(儿子当了皇帝却还小心翼翼)(10)

总的来说奕譞的思想是典型的中庸思想,他虽然资质平平,但是却洞明世事,可谓是大智若愚。

如果放在承平盛世,奕譞可能可以和明朝的申时行、雍正年间的张廷玉一样,当一个太平宰相,甚至可以名垂青史。

但是放在积贫积弱的清朝末年,需要的是像恭亲王奕䜣那样敢于大刀阔斧、革故鼎新的能臣干将,而不是只懂明哲保身、依附权势。

历史上最忠诚的十大大臣(儿子当了皇帝却还小心翼翼)(11)

从这个角度来说,奕譞同慈禧一样成了历史进程中的“绊脚石”,《清史稿》的评价还是中肯的,说他:

“迨时移势易,天方降割,乃以肺腑之亲,寄腹心之重,漠然不知阴雨之已至,一发而不可复收”。

果然,历史再次证明,弱后不在于技,而在于思想。

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