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最大的改变(戊戌变法明定国是)(1)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宣示变法正式开始,为此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场面相当隆重。当时紫禁城钟鼓齐鸣,太和殿御香缥缈,仪仗森严。光绪皇帝端坐在龙椅上,文武百官跪列,从殿内一直排到午门。三声静鞭脆响之后,殿前太监捧着诏书授给礼部尚书塔怀布。塔怀布跪接后将诏书放在御制云盘上,捧盘先行,百官随后,逶迤步出午门。塔怀布将诏书云盘放入龙亭,由八名太监抬起龙亭,送到天安门楼上一高台黄案上。天安门城楼上龙旗招展,门前金水桥以外均匍匐着文武大臣,黑压压一大片。一黄门宣诏官登上高台,双手捧着诏书宣布: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内阁奉上谕: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革旧布新,势之使然……”宣读完毕之后,宣诏官便在钟鼓声中将诏书放入饰有五彩云朵的七宝丹凤口中,缒以彩绳,从天安门上冉冉落下。群臣承接叩拜,山呼万岁。当时为什么要举行如此盛大的仪式宣诏“明定国是”呢?朝廷在诏书中讲得十分明白:

“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空言无补……”。这就是说,变法虽然已是大势所趋,举国共识,朝廷也曾诏示一些举措,但由于守旧者的阻扰,社会风气也未开化,以致“众喙哓哓”,“论说莫衷一是”,这样一味“空言”下去实在不是办法。所以皇帝要高调表态,主导舆论,统一政令。

光绪还在诏书中质问那些反对变法的保守官员: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 ”这一问对那些只顾私利,不顾国家危亡和民生死活的保守王公大臣确实是一记响亮耳光。

然后他说“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实力讲求,毋徒,毋竞腾其口说”。这里的“腾其口说”、“袭其皮毛”

是对保守势力很有针对性的。这说明,光绪皇帝和朝廷之所以要举行如此盛大的仪式,就是要向中外公开宣示,明定国是。所谓明定国是,就是要把变法作为朝廷的大政方针明确下来,把朝廷实施改革的决心向臣民明确宣示,对保守反对者施以强大的道义和政治压力,“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而是要“实力讲求”动真格的。

戊戌变法虽然由于保守势力的破坏和操持不当而失败了,但光绪皇帝真想实行变法的态度还是很明白的。真变法就必须首先明定国是,把你到底要不要变法、变那些法、要把国家变成什么样子向国人说清楚,大张旗鼓地表明朝廷的真实态度和决心。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清朝极品败家子之载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