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古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1)

九江塔建筑一览

1、真如寺塔林

真如禅寺,位于永修县西北的云居山上,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10年),开山祖师为道容禅师。真如禅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宗之一曹洞宗祖庭,被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誉为全国三大样板寺庙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2)

真如寺塔林

真如寺塔林位于永修县云居山五脑峰南麓,始建于唐朝元和年间。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僧墓塔有91座,是中国佛教寺庙中保存高僧塔数量最多的一处,也是一千年以来历代高僧圆寂的宝地,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3)

真如寺塔林

僧塔建筑取自于山体岩石,建筑形式大多由塔坪、塔院、墓塔构成,附设有供台,不少墓仍保留石碑,上面详细记录了高僧的生平。可以说是中国僧侣佛塔中的典范,被称为中国佛坛的三大样板寺之一。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4)

真如寺塔林

比较有名的僧塔主要有:唐代 道膺禅师塔、北宋 罗汉塔、宋代 心印禅师塔、明代 颛愚和尚全身法塔、清代 德胤禅师塔、清代 元宗禅师塔、清代 雄庆禅师塔、清代 古镇禅师塔、清代 戒显和尚全身塔、虚云和尚舍利塔、海会塔等。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5)

真如寺塔林

其中最为恢宏的一座是颛愚和尚全身法塔。最早的为道膺禅师塔,由顶、身、基三部分组成。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6)

真如禅寺

将军塔

位于真如寺前。传说战国时楚怀王被骗入秦,楚将欧岌保后主康王逃难。康王遁入庐山;欧岌寻后主不得,避入云居山。后人因称云居山为“欧山”。唐代建将军塔以示纪念。

颛愚塔

位于云居山顶,系明代建筑。墓塔建筑面积达100多平方米,全部采用花岗石,石座、石顶,结构严谨,风格独特,气势雄伟。

虚云塔

为纪念“禅宗第一人”虚云长老而建,塔内安放着虚云长老的骨灰。

2、能仁寺大胜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7)

能仁禅寺

能仁寺位于九江市中心。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502—549年),旧名承天院。焚毁后,唐代重建。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扩建,更名为能仁寺。后多次兴废,现存建筑多为清同治九年(1870年)复建,为九江三大丛林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8)

能仁寺大胜塔

大胜塔在能仁寺大雄宝殿东南侧。始建于东晋,后毁。唐大历年间(766—779年)白云端禅师重建,殿、塔并起。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虽经兵祸,殿堂遭毁,但塔依旧完好。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遭兵火破坏,塔毁3级。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九江关督白景福劝募修复。塔为砖石结构,通体呈六角锥状,共7层,高42.26米,底层对角直径长8.9米,门朝西南。从第二层起,每层六面均有门,三实三虚。塔内有砖砌梯阶,如此可盘旋而上。塔外形似楼阁,古朴庄重,塔顶为六角攒尖式,上立铜刹。左侧底层镶嵌石碑一块,是同治十一年白景福所撰之《重修大胜宝塔碑记》。

3、锁江楼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9)

锁江楼

锁江楼塔又叫文峰塔,回龙塔,明万历14年(1586年),时任九江知府吴秀既为锁江镇水,也为祈求文风昌盛,兴建了锁江楼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10)

锁江楼塔

锁江楼塔为楼阁式砖石空筒仿木结构,高25.6米。塔体六面七级,六角尖顶。底层青石砌筑,塔门向西。石拼腰檐,檐口平直,石凿斗拱,砖砌牙檐,翼角微翘。翼角第六层东南外,皆凿有一孔,以系铃铎,时而江风吹来,铃声叮铃悦耳。塔顶为砖叠涩攒尖顶,塔刹乃铁铸就,由覆钵、露盘三重及水烟相串而成。塔内有木楼梯盘旋而上,登塔顶可眺望长江、湖北黄梅。

4、西林寺千佛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11)

西林寺

西林寺位于庐山北麓,因苏轼的《题西林壁》而名扬天下。初是沙门竺昙现结庵草舍,死后慧永继承师业。到晋太元二年江州刺史陶范为之立庙,命名为西林寺,是庐山北山第一寺。自晋至唐一直鼎盛,与东林寺和大林寺一起被称为庐山三大丛林。元为兵焚,明修又毁,此后又屡经兴毁,至1949年,仅剩一殿一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12)

《题西林壁》

1987年,台湾觉海法师回祖籍江西九江朝山,参拜净土祖庭,路过西林寺,看到寺殿破败不堪,愿重振西林寺。1989年末,觉海法师带回从美国、中国台湾筹措的资金。从1990年初至2005年底,西林寺的修葺扩建,分3期计划实施,共投入资金1600余万元,新建慧永塔、大雄宝殿、天王殿、阿弥陀佛殿、地藏殿、观音殿、藏经楼、三圣殿、五观堂、念佛堂、玉佛殿、伽蓝殿、僧舍楼,塑装金佛像48尊,全寺占地面积40余亩,殿宇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2006年至2013年,又征用土地1600平方米,新建《题西林壁》碑、文化长廊及精净庵、海会塔、般若海塔。已重现昔日丛林的规模和庄严。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13)

西林寺千佛塔

西林寺后的西林塔,亦称千佛塔,砖浮屠。唐玄宗敕建。明王鸣玉重修。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塔顶曾裂开,至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自行愈合。塔高七层,呈六角形,各面均有佛龛。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14)

西林寺

5、恭乾禅师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15)

恭乾禅师塔

恭乾禅师塔位于庐山牯岭西南的金竹坪,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即公元1618年,为恭乾禅师的墓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16)

恭乾禅师塔

据《庐山志·续志》记载,恭乾禅师在万历七年创建九齐寺,后九齐寺香火日盛。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17)

恭乾禅师塔

历史上恭乾禅师塔曾多次出现坍塌,1986年经全面维修后,文物管理部门一直定期对它进行维护。重修后的禅师塔分为三级,由八块花岗岩组成,高3.5米,基座直径1.3米,静卧在万绿丛中,庄严肃穆占地200余平方米。四周以雕花栏板与花饰望柱组成的围栏,高雅清新。基座上有六角形石墩,墩上用仰覆莲承托圆鼓石,石上刻有“圆寂禅和尚鼎塔”等字。六角石柱的相轮上,刻有“皇图永固,帝道遐昌,0-常转,佛国增佛,阿弥陀佛”等禅语。在相轮与仰覆盆之间饰以仰覆莲座。祭合左前方有天然卧石,上书-“卧碑”二字。卧碑上方有巨石为船,船头有一座三级六面石塔,古朴优美,人称船塔。船头翘仰,似欲腾空飞去。此塔集经幢与喇嘛塔的特点于一体,颇为少见,是庐山现存最大的一座僧塔。

6、黄岭大圣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18)

大圣塔

大圣塔位于彭泽县黄岭乡,原名旧县塔。塔始建于唐,重修于明,清乾隆年间陶子仙再建。原唐塔旁建有“宝华寺”,后几遭焚毁。大圣塔为砖石结构,七级六面楼阁式,用厚重青砖叠砌而成,无基座,塔身拔地而起。空筒结构的塔身收分较小,给人以安定、古朴之感。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19)

大圣塔

大圣塔高17.7米,底层边长3.73米,南北双向开门,塔底内置八角浮雕力士神像石一方。二层以上每层各面有一门,皆作圭首形。腰檐、平座以青条砖菱角牙子斜叠出檐,平座三层,腰檐两层,每层之间均间平砖一层。塔体六角以特制圆砖转角,自二层直至顶端。另外每层平座以下亦以平砖齐缝渐出叠涩三层,形似腰箍。塔室之内原有木质楼层及阶梯,现均毁而不存,仰顶为叠涩穹窿顶。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20)

大圣塔介绍

现为第五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21)

仙人桥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22)

仙人桥

7、黄龙寺塔墓群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23)

慧南禅师塔亭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24)

慧南禅师塔亭,据说慧南的灵骨葬在图下端的石头下面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25)

慧南禅师塔亭内部

黄龙寺塔墓群位于九江市修水县黄龙乡黄龙村,含慧南塔墓、死心塔墓、祖心塔墓等塔墓群,另有黄龙寺僧浴池、黄龙寺上天梯古道,2018年被列为第六批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26)

慧南禅师塔亭,旁边两个是新修的

黄龙寺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幕阜山东麓,修水县西北区黄龙村境内,宋代为江南佛教四大丛林之一,是中国佛教禅宗黄龙宗的发源地。黄龙寺周边灵源摩崖石刻在1987年被列为第三批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27)

观音井——佛道斗法处

黄龙寺始建于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为超慧祖师所创。超慧至黄龙观止而言曰:“凝三山之灵秀,蓄九泉之源流,九关十三锁,真佛境也。”遂建黄龙寺。据僧谱所载,此寺初建时,一进九重,规模宏大。建有韦陀殿、天王殿、钟鼓楼、金刚殿、大雄宝殿等殿宇,气魄雄伟。至清末民初及十年文革浩劫期间,寺院最后惨遭破坏,古树被砍倒,寺庙被焚烧,神钟被砸烂,佛像被推翻。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28)

吕洞宾留在石柱上的指印

几经兴衰的黄龙寺,至1994年,本县出家多年的比丘尼——仁玉、惟白母女俩为弘扬家乡佛法,随缘回乡住寺,使沉睡多年的黄龙寺重新点燃了香火。并将古寺尚存的遗址东方丈、祖师堂等得到了修复;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29)

和尚浴池

1996年,上海等地佛门弟子远道捐赠神钟,送来佛像;1998年地方政府协助修通了抵寺公路;近年来寺院住持等筹资又修改了门首河道,恢复了古寺地形风水原貌;日本佛教界多次专门派人前来拜谒黄龙祖庭。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30)

黄龙寺塔墓群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31)

黄龙寺塔墓群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32)

黄龙寺塔墓群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33)

黄龙寺塔墓群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34)

黄龙寺塔墓群

黄龙古刹,由于历史悠久,风景别致,吸引历代文人墨客常游此地,如宋代王安石、苏轼、苏澈、黄庭坚、张商英、陆游、万承风、明军师刘伯温、清乾隆等,他们之中并留有摩崖石刻,“灵源”、“黄龙山”、“法窟”、“三关”、“翠云洞”等手迹,并保存完好。而其它遗址(物)因年代久远,历尽沧桑,尚存不多,令人叹息!

8、禅师明十墓

禅师明十墓位于德安县吴山乡红桥村九组,墓中有碑刻1通、佛塔2座、石雕6通、石拱案1座。

禅师明十之墓整体通长9米,宽5米。坐北面南为一座覆钵式佛塔。佛塔由顶、身、基三部分组成,塔底座直径3.2米、高约4米,塔顶为莲花状。塔中有一座小塔,小塔直径50厘米、高1.5米,小塔上书“禅师明十宝塔”。佛塔外侧由青石堆砌成半圆形,左右共镶嵌石雕4通,上面刻有农夫耕作、坐禅、官员、莲花图案。佛塔前方1米处有一墓碑,碑上刻有“禅师明十之墓”字样。墓碑前1米处有一香烛石拱案一座,石拱案上部刻有花瓶、烛台、香炉,香炉上刻有“福寿”两字,下方刻有双狮戏球图案。碑前左右有石雕2通,上均有瑞兽图案。据介绍,该墓十分罕见,从墓碑上雕刻的图案风格可以初步判定该墓为明代墓。禅师明十墓的发现不仅为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了实物见证,而且也反映出当时德安佛教文化的昌盛。

9、庐山诺那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35)

庐山诺那塔

国内有两座诺那塔,一座在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一座在当时的国民政府夏都庐山,一座在南京著名的玄武湖畔,一座在庐山非常显眼的小天池山顶。死后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的人,生前一定非同一般。关于诺那呼图克图(呼图克图是清朝和民国初年对一部分高级活旨所封的职衔,其地位仅次于达赖和班禅),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找一些资料来了解,但首先要明白的是,一个拥有崇高地位的藏传佛教活佛最后一定会是一名政治人物。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36)

诺那塔

诺那塔院,位于庐山风景区内的小天池,是我国南方唯一对外开放的藏传佛教密宗红教(宁玛派)道场。塔院内有安葬近代著名爱国大活佛诺那呼图克图骨灰的诺那塔,特殊的西藏造型喇嘛塔,及塔院内供奉的藏密本尊、祖师、护法,在内地的寺院中极为罕见。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37)

庐山诺那塔

1936年5月12日,西藏喇嘛诺那呼图克图在甘孜圆寂,享年72岁。国民政府为表彰诺那喇嘛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出的贡献,追赠他为普佑护国禅师,拨款指示将诺那的骨灰运到庐山小天池进行塔葬,并建立诺那塔院。塔院于1937年春正式动工,次年夏即建成。蒋介石为此私人捐款5000元。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38)

诺那塔,照片最左边的亭子是天池亭,周边其它建筑是诺那塔院

文革期间,诺那塔寺被毁,诺那塔顶部被削去,改建一凉亭置塔身之上,以便游客登高望远。1990年,在庐山管理局的支持下,海峡两岸四众弟子共同捐款,启动了诺那塔修复工程,1992年6月2日,诺那塔重修竣工开光大法会隆重举行,诺那塔院基本恢复原貌。然而,在这次修复中,由于工程队不了解舍利塔的样式,修建的塔身比例失调。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39)

诺那塔

2008年,诺那塔寺再次启动修复工程,这一次遵循了藏式佛塔的建筑比例要求,并参考灵塔原貌照片,对塔身及内部结构进行调整重建,2010年6月,修复工程完成。如今的诺那塔院,已成为庐山上规模与影响力较大的寺院,内地唯一的密宗红教(宁玛派)道场。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40)

诺那塔院

中国的名山中,能将近代中国流行的宗教包容于一体的,只有庐山。

10、归宗寺耶舍铁塔(已毁)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41)

金轮峰铁塔

公元414年,耶舍来庐山,继主归宗寺。据说,他在长安时“定中之见轮峰”,感灵异,遂躬负铁奉佛舍利来庐山金轮峰下卜居,并建铁塔供奉佛舍利,这便是归宗舍利塔。塔因耶舍故,又名耶舍塔。高六丈,呈六角形,用铁板铸成,立于因塔而得名的耶舍塔山上,“山势峭丽如簪玉筍”。“尖锐如锥”的耶舍塔卓立其上,高耸云端,极为醒目,“去归宗十里以外皆能望之”,与东林寺金钢铜塔并称“庐山双美”,是庐山风景线的重要标志,历来为人们所青睐。

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塔遭雷击摧折损毁厉害,仅存一级。万历年间达观可禅师住持归宗时重新修复。时高僧径山雪峤圆信禅师曾茶话于金轮峰下,与寺僧夜观舍利塔。明末毁,清代宁波人再造,塔复归如初,巍然矗立,“孤飞峰顶烟”,压倒山中景。日寇攻占庐山后,塔遭日军炮火击毁无存。

归宗舍利塔虽屡兴屡废,但作为庐山最古老的铁塔,对历史上的庐山佛教还是具有很大影响的。它不仅是耶舍住持归宗寺,开创归宗寺历史上第一次发达局面的见证,而且也是归宗寺历史上辉煌与衰微的重要见证。

康有为游庐山,两次登临铁塔,作诗云:

千年铁塔抗金轮,云气光明护此城;风雷万劫不动转,烟霄百丈矗飞惊。 墨池就在风流远,粟里为邻基址平。 只有鸾溪清净水,卅年又复听泉声。

11、东林寺文佛塔(上方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42)

文佛塔(远处)

上方塔始建于晋代。当时天竺高僧佛驮跋陀罗尊者(释迦族,甘露饭王后裔,今尼泊尔人),携带了五棵珍贵的佛陀舍利赠予慧远大师,大师便在东林寺后山兴建舍利塔院供奉,塔院地处东林之上,故曰上方塔,今改名文佛塔。现塔为1998年重修。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43)

文佛塔在寺后山原上方塔基础上新建,9层,1-7层门上有题额,一层为文佛塔,二层为自在天,三层为光音天,四层为满净天,五层为福生天,六层为善观天,七层为仕乐天。

12、西林寺慧永禅师塔

慧永(332-414年),晋代僧,即西林觉寂大师。河内(河南)人,俗姓潘。庐山西林寺开山祖师,东林十八高贤之一。

13、东林寺远公塔(下方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44)

荔枝塔

远公塔在东林寺下方,也称下方塔,和上方塔相照应。慧远大师圆寂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后人建塔供奉,是为“远公塔院”,又因其墓塔叠石如荔枝,故又称“荔枝塔”。旧有塔院在清代已毁坏,现塔为1983年重修,2000年又修葺一新,院内有一棵“佛手樟”,相传为慧远大师手植,距今已有1600多年 。

14、东林寺佛驮跋陀罗尊者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45)

佛驮跋陀罗尊者塔

尊者佛驮跋陀罗(358--429),也叫觉贤尊者,迦维罗卫国人,甘露饭王苗末也,著名译经家。幼亡父母,出家为沙弥。年十六,博学群经,深达禅、律。后应邀至东土弘法,感慧远大师知遇相请,成为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其塔现存庐山东林寺。

15、修水文峰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46)

文峰塔

始建于唐(公元800年)的文峰塔是修水县璀璨历史文化的一颗明珠,也是千年县城的唯一象征。清嘉庆年间(1804年)重修过,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现塔为当代重建,塔高9层,高41米,比旧塔高14米。

16、德安文华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47)

文华塔

文华塔座落于德安县蒲亭镇附城村师古墩,也叫师古墩宝塔,据1963年《德安县志》载:“唐大中四年(850年)普照禅师始建于县城南门外无相寺”。《永乐大典》卷6698与卷6699引《江州志》云:“无相院在县务南,本唐(大中四年)置僧伽塔(文华塔)。宋庆历甲申(1044年)修,嘉定癸酉(1213年)重修。”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县令徐应堂因闻塔内有玉带观音金樽香酒之异,命工拆毁,拆至三级见先记石碑而止。后县令刘锤捐资修葺。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县令姚文燕重修。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知府方礼酌议移建师古墩.....”。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破坏。

文华塔约高二十五米,六角七级,单壁直井,每层有门,砖、石、木结构,全用青砖砌成,宝葫芦顶,塔心中空,有木梯而上,塔顶用砖层层叠收。1987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县内唯一的古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48)

此塔历史悠久,德安县宝塔乡、宝塔工业园等地皆因此塔而名。据说这座宝塔是德安镇县之塔,与德安的兴盛息息相关,有“塔兴则县兴,塔废则县废。”之说。因行政区划调整,文华塔现在不在宝塔乡,而在蒲亭镇。

17、智常禅师塔

庐山东南麓栖觉寺遗址寺后

归宗智常(约8世纪下半叶到9世纪上半叶在世),江陵(今属湖北省)人,俗姓陈。六祖慧能三世法嗣。出家后,得法于马祖道一禅师,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住庐山归宗寺。他目有重瞳,曾用药去除,致双目皆赤,故人称"赤眼归宗"。圆寂后唐文宗谥号"至真禅师"。

18、太平宫婆媳双塔(钟鼓楼,已毁)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49)

太平宫婆媳塔

庐山太平宫婆媳双塔其实并不是塔,而是形似塔,叫婆媳塔只是民间的讹传,这两处建筑其实是太平宫的钟楼和鼓楼。据南宋诗人陆游所记,庙中钟鼓二楼,高达十余丈。累砖而成,栏棚翚飞,工艺精良,岿然对峙,气势雄伟,叹为观止。民国《庐山志》的编撰者吴宗慈遍查资料,又实地走访后也认定庐山太平宫婆媳塔是讹传,其实是太平宫的钟鼓楼。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50)

太平宫钟楼、鼓楼

庐山太平宫钟楼、鼓楼座落于庐山西麓的道观太平兴国宫(简称太平宫)前。形似两座砖塔,最后毁于何年未详,1930年代尚存两三级。由于文字资料缺乏,从遗存的旧照分析,钟鼓楼的建筑年代不迟于唐宋时期,毁前遗构以北宋的可能性最大。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51)

太平宫钟鼓楼

庐山太平宫兴盛的时期是唐宋,元明以后衰落。这座历时1300多年的道教宫观,集中见证了庐山道教文化从民间道教走向正统化、又从正统道教趋于边缘化的历史。

19、庐山天池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52)

天池塔

宋、民国,九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池塔位于庐山大天池圆佛殿旁,六角五级楼阁式石塔,传为宋丞相韩侘胄所建,1929年国民革命一路军总司令唐生智来庐山,见该塔已颓,发起重修。挖掘塔基地宫时,发现佛教文物多件。有银质全身卧如来1尊,长9寸,重约1斤;银质长扁箱1口,2斤多重,尺余长;水晶小佛像1尊,5寸长;水晶珠大小各1颗;小银瓶1个,内贮水晶小念珠数百颗;舍利子数粒;银质金瓶1个;磻石梵文印章2个,寸余长;铜罗汉3尊。据金身如来身后阴刻文字记,塔原建于宋哲宗十一年(公元1096年),在韩侘胄任宰相之前,实为湖北蕲州朱氏三娘等人所建。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53)

1906--1909年间德国人伯施曼所拍天池寺石塔(远处)

当时,民国将领唐生智为母亲还愿,在大天池内修建圆佛殿,并顺便想把破败的天池塔重新修建一番,但刚建好塔基,唐生智便因为得罪了蒋介石而被迫下野,人也跑到日本去了。没过多久,林森便把修建天池塔的工程揽了过来,因为那时他还住在小天池附近的日照峰上的别墅内,离大天池太远,但为了保质保量按时完工,他几乎每天都会乘桥来到天池寺,现场指挥施工。也许是天池寺拥有皇家背景的缘故,当时身为一国元首的林森对天池寺古建筑的修复也是特别热心,在建好天池塔后,林森又出资将文殊台整修一新。

20、庐山圆通寺墓塔

1920年代,学者到江西庐山一带做学术考察,在圆通寺,发现“地宫”已被挖开,坟上墓塔还在。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54)

圆通寺墓塔

据1941年《中国文化史迹》,圆通寺位于庐山西麓石耳峰下,在东林寺南三十里。与东麓的诸刹相比,地处风景平凡的丘陵中腹,只存荒废大殿一宇,不见任何 吸引目光的东西。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55)

圆通寺墓塔

圆通寺在赵宋时代实为庐山佛教之柱石云门四世居讷的住所。居讷与欧阳修交情笃厚,据说,欧阳修以居讷为中心结青松社,以踵白莲社。居讷住寺后,其座下僧众济济,其中有佛印了元等名僧。仁宗召其住持净因院时,居讷自己不去,而以同为云门四世的大觉怀琏在铁船峰下修道二十余年这一众人皆知的事实,举荐大觉应召,以发挥其大禅师的威力。又有临济宋圆通寺杨岐的法嗣白云守端,居讷一见他就自叹不及,推举他住持九江承天寺,使之大张禅风。还有年少的佛印了元来谒,居讷见其翰墨说:“骨格已似雪窦,后来之俊也。”推举他去承天寺,继承白云。如此这般,赵宋时代的庐山,以居讷为中心,禅风张扬四 海,宋代的圆通寺,僧众达三千人之多。

寺西北繁茂的荆棘丛中有一石造古坟,其地宫被发掘,塔石乱离,但坟上的墓塔,为六角石造,其结构规模不同寻常,这或许就是居讷的墓塔。

21、秀峰文殊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56)

文殊塔

文殊塔据推测为北宋后间所建,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曾游览此地并记载了文殊塔,著名的旅游家徐霞客也曾游览这里,并在其游记中如此记载:绝顶为文殊台,孤峰拔起,四望无倚。顶有文殊塔,对岩削立万仞,瀑布轰轰下坠。1966年夏“破四旧”,被“造反派”用炸药炸毁,塔底的镇塔之宝(八尊铜佛)也不知去向。现塔为重建,1999年1月18日竣工。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57)

文殊塔为七层石砌,八角飞檐,塔高9米,塔内设有文殊菩萨,供游人朝拜还愿。

22、兜率寺塔林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58)

渣津兜率寺

兜率寺塔林,位于修水县西部渣津镇长潭村,座落在龙安山东麓兜率寺附近。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59)

兜率寺塔林

塔林墓塔众多,有文字碑记的墓塔就有五十多处。 有名者:从悦禅师塔、慧云禅师塔、少嵩禅师塔、荣杲良禅师塔、行端禅师塔、蛤庵禅师塔和鼎新墓等。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60)

古桥

兜率寺莲池上方为宋代从悦祖师墓塔。从悦禅师(1044-1091)为宝峰真文法嗣,黄龙宗三世。少年出家于普圆院,从学于云盖守智,又待随清素和尚,颇有所得,后拜宝峰克文为师,受其法印。受具戒后,到长沙道吾山修行,当首座,住持长沙麓山寺,后住持兜率寺,依照慧南“黄龙三关”,新创“兜率三关”勘验学法者,当时宗风远振,时任洪州转运使,后为宰相的著名居士张商英,曾置其门下受法,一言有悟,其相公禅名重京华。元佑六年(1091)冬,从悦说偈而逝,权臣张商英遣使持祭。建塔于龙安之乳峰,奏请朝廷追谥“真寂大师”。乾隆十年乙丑(1745)兜率法嗣将灵骨移葬龙安山下蛇形,法嗣慧云同墓,至今保持完整。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61)

兜率寺塔林

蛤庵禅师塔,位于兜率寺后东侧,蛤庵为清顺治年间全国著名高僧木通道斋入室弟子,大觉国师高足,初住浙江武康报恩寺,常随大觉国师赴世祖召蒙顾问,康熙初居通城凤山寺,十二年癸丑(1673)二月,应兜率寺住僧之请,住持兜率禅寺,时称“平阳国师”。大建幡幢,大兴工役,由是兜率寺重兴。蛤庵大师医术高明,曾医好皇帝顽疾,得到朝廷嘉奖,有御赐藏金如意,千佛袈裟,宝幢法帔等物,传说皇帝恩准修建“十里花街”,因从朝廷归途中病逝未果,当时誉称“龙安报国堂”。蛤庵才华出众,著有语录、诗作,记述了兜率寺的情况,其墓塔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3、常总照觉禅师塔

庐山东林寺西

第四十六世、禅宗第十九代、临济宗第九代、黄龙派第二世:江州东林常总(常总照觉)禅师(1025—1091)

24、武宁南皋双塔

宋溪镇

25、赤脚祖师塔

在庐山掷笔峰西南白云山,传说赤脚僧在那里住过,赤脚僧死后,朱元璋赐葬塔以白石,即赤脚祖师塔,碑碣上写有“敕封明心觉显祖师之墓”,还有一幅对联云:“白云千年骨,青山万古情。”

26、湖口鞋山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62)

鞋山塔

鞋山塔又称大孤塔,位于山顶南端。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塔矮小、中实。清代安世鼎重修,砖石结构,6角7层。鞋山塔是湖口八景之一,有“鞋山宝塔镇鄱湖”之说。1966年10月“破四旧”中塔被炸毁。1987年,鞋山整体修复期间,由东庄建筑工程队,在原塔址上按原型开始重建。城山窑场专门特制“三六九”(三寸厚、六寸宽、九寸长)古式滚子砖,经过车、船、人工多次转运,搬到工地。当塔建至2层时,停工3年,终于1991年10月建成。新建的鞋山塔,塔底周长28.4米,塔身高35米,塔尖(顶)5.4米,为182.5千克重的铜鼎,海拔高程131.1米。鞋山宝塔为钢筋水泥框架,外包砖石,6角7层,且每层6面3门,门外阳台护栏。塔内中空,旋梯可通各层阳台,直达其巅。登顶举目,一览无余。

27、南康府梯云塔、凌云塔(均已毁)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63)

南康府梯云塔

1906—1909年,在德意志帝国皇家基金会的支持下,伯施曼跨越14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民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张照片、2500张草图、2000张拓片和1000页测绘记录,里面有大孤山宝塔(鞋山塔)、秀峰寺石塔、能仁大胜塔、御碑亭和天池寺石塔等珍贵照片,还有南康府鄱阳湖边梯云塔手绘图。

梯云塔原名永镇塔,南康知府彭梦祖1596年倡建。塔八面七层,高25米,迎匡庐临彭蠡,巍然矗立在城东南鄱阳湖西岸。塔下有关王庙。

1815年,南康知府狄尚絅对永镇塔进行维修,重建了六、七层,并将永镇塔更名为梯云塔。

1969年10月,梯云塔被拆毁,砖石被运往城内,建成了“工农兵影剧院”。上世纪八十年代,工农兵影剧院也被拆除。

南康府凌云塔(已毁)

1591年建,比梯云塔还早5年,凌云塔在城楼上,梯云塔在城外,凌云塔也叫小塔,梯云塔叫大塔。

28、东林寺铜塔(已毁)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64)

东林寺铜塔,已毁

明崇祯年间(1628—1644)江西省丰城县居士熊汝学在荆州为官时所铸造,送东林寺供奉,并置匾曰:“以此报本”。塔高丈许,七层八面,其中四面为塔门,每门分刻天王菩萨、金刚、尊者等像,其余面则刻金刚经,书法遒劲,端庄秀丽。每层浮雕铜鳌鱼两条,鼓睛翘尾,栩栩如生。

清咸丰年间,寺遭兵燹,其他铜佛尽行熔化,唯铜塔独存。清宣统二年(1910)日本商人出钱二十万,欲购回国,寺僧不许,日商乃纠数十名日本浪人来劫,逐层拆卸,奈最后一层无法移动,浪人惧神明迁怒,乃弃之而去。寺僧以铜补之,完整如初,其弥合处仍有裂痕。惜此珍贵文物毁于文化大革命中,遭拆除被作废品变卖。

29、庐山金竹坪普同塔

金竹坪普同塔,位于庐山牯岭西南金竹坪,座落在千佛寺遗址右侧约五六百米处的丛林中。

塔建于明代崇祯十年,毁于清末。塔于1983年文物普查中发现,依据残件,经反复考证,决定修复方案。江西省人民政府文化厅于1986年拨专款修复。”

修复后的普同塔,较完整,形制与庐山恭乾禅师塔(明两座·省保)相同,为经幢式与覆钵式塔的结合,石塔与周围建筑组成了完整的塔院。塔碑有“崇祯拾年(1637)冬月吉立,差监造典服所正堂(从六品)吴登元、 伴读张进孝仪卫司百户刘××”等字样。

30、青莲涧墓塔

庐山东南青莲涧,建于明、清。

31、栖贤寺大明铜塔(已佚)

铜塔铸造于康熙三年,名曰大明铜塔,立于大雄宝殿之后。康熙六年(1667年)石鉴禅师重建寺院时,在栖贤三峡桥西掘地得舍利一瓶。《庐山志》记载:舍利子“如黄豆”“若宝石”“若玛瑙”“有光气”。舍利子以玻璃瓶载,石钵一层,石函二重,藏于铜塔之内。1946年铜塔和舍利子仍在寺中,后因战乱,不知去向。

32、武宁文峰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65)

武宁文峰塔

文峰塔始建于1796年,后毁坏多次,2002年武宁县政府拨款重建文峰塔,将原七层的塔增至九层,后面小塔为‘风囗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66)

武宁文峰塔

武宁文峰塔是全县造型最大的古塔。塔高41米,塔基直径24米,九层六面,登塔远眺,武宁县城尽收眼底。塔的中柱创意为一条巨龙,旋梯攀龙而上,寓意飞黄腾达。塔内装饰典雅,书画碑刻琳琅满目,一层为“武宁历代文豪墨宝”;二层为“古艾新貌”;三层为“百岛之乡”;四至九层分别为“豫宁八景”的书画碑刻。

33、武宁观音阁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67)

观音阁塔

观音阁塔位于武宁县甫田乡楼湖村修河岸边湖滩至石渡乡渡口旁,建于清朝嘉庆八年(1803年),历经200多年风霜雨雪、沧桑浮沉,依然保存完好地屹立在那里。

此塔高约7米,塔基为圆形,边上刻有莲瓣,塔身七层为实心六边形,整个形似一朵荷花雕像。据传说,武宁县境内修河两岸原有24座这样的石塔,护佑过往船只平安,后因建柘林水库,目前只有这座石塔完整保存下来。

34、武宁白马塔(已毁)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68)

白马塔遗址

武宁县甫田乡楼湖村,建于1803年,高6.4米,底3米,7级

35、武宁杨洲塔

武宁县杨洲乡

36、武宁顺德桥塔37、武宁荷塅塔(已毁)

武宁县石门楼镇中村,清代

38、桃坪文峰塔

桃坪文峰塔,原名聚星塔,意为文星聚集,后改名文峰塔,位于修水县山口镇桃坪村,座落在宫家坳上西八百米处小溪南岸,邻陈家大屋。塔六角五级,高24米,塔基直径约4米,麻石砌成。清光绪庚辰年陈姓倡修。此塔是修水唯一保存下来的清代古塔。现已设石栏保护。

另:文峰塔坐落桃坪河出水口,为七层实心塔,外墙石砌,内填黄土。相传为镇桃河水患,保桃坪平安,续桃坪文风之用。

39、北苑庵舍利塔群

濂溪区高垅村罗山,清,二十余座,被盗破坏严重。

40、庐山秀峰石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69)

秀峰石塔

在庐山秀峰脚下路旁有一座石塔,现保存完好。传此塔为纪念抗战时期坐化的庐山僧人而建(此为讹传),塔方形五层,葫芦状塔刹,塔身四面雕有佛像,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塔西侧不远处,便是被大文豪苏轼称为庐山“绝胜之一”的漱玉亭,漱玉亭为宋僧若遇所建。

上面照片为德国人伯施曼所拍,故判断塔所建年代不会晚于清代。

1906—1909年,在德意志帝国皇家基金会的支持下,伯施曼跨越14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民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张照片、2500张草图、2000张拓片和1000页测绘记录,里面有大孤山宝塔(鞋山塔)、秀峰寺石塔、能仁大胜塔、御碑亭和天池寺石塔等珍贵照片,还有南康府鄱阳湖边梯云塔手绘图。

41、共青城余村塔

余村塔,位于共青城市甘露镇甘露村余家自然村。塔建于民国年间,为平面六角形五层楼阁式三合土构筑的风水塔,塔高6.46米,塔门东南向,用青砖筑,高1.8米,墙厚0.42米,现塔心内原木结构楼梯及塔心室均已损毁,塔顶为六角形尖顶,面积6平方米。

42、庐山小天池梁居士塔

1930年代末,石塔/僧塔,高3.5米

梁居士,名梁和甫

诺那活佛的遗骨运抵庐山后,当即由朱子桥、朱益之、柏烈武等名流组织建塔筹备会。国民政府为诺那活佛追赠“普佑法师”名号,拔建塔费五千元,并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黄慕松前往致祭。江西省政府遵行政院令拨出小天池公地7000余平方米,梁和甫居土捐出在小天池所建房屋八栋。建塔工程由辅国广觉掸师、西康贡噶呼图克图与韩大载居士共主其事,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春正式动工,次年夏即建成告竣。与塔同时完工的还有分居两侧的莲花生大师殿和诺那精舍。

43、石钟山临湖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70)

石钟山临湖塔

湖口石钟山因苏轼的《石钟山记》而名扬天下。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71)

石钟山临湖塔

石钟山临湖塔建于1980年,在江天一览亭左下侧,塔建原惜字炉址,惜字炉于1966年毁。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构琉璃塔,塔顶装设红灯,为湖上黑夜行船导航,故又名天灯塔。

另: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崇高的,识文断字是一件极其庄重的事情,因此对写有文字的纸总是充满了敬意。《颜氏家训》说文字是“古圣贤心迹”,古德曰“敬字如敬圣,惜字如惜金,惜字能得福,终身惜字者,其福无量”,后世逐渐演化出一系列崇文敬纸习俗,并且规定凡写有文字的纸张不得随意毁弃,要送到专门的惜字炉(各地叫法不一,亦称惜字亭、惜字塔、字纸亭、化字炉等)内焚化。于是,全国各地造型各异、繁简兼具的惜字炉便纷纷诞生。

44、落星墩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72)

落星墩

落星墩上现有一楼、一塔、一坊、一亭,文献资料上最早记载落星墩上建筑的年代是宋,现建筑都是1998年左右重建的。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73)

落星墩

鄱阳湖丰水季节,整个落星墩都会没入水中,鄱阳湖枯水季节,落星墩又会与陆地相连,周边一片草原,每年周而复始。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74)

落星墩

45、庐山西海观湖岛双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75)

观湖岛双塔

观湖岛占地742亩,建有观湖双塔,塔高七层,33米,此塔应该是2001年以后新建的。

46、抗洪纪念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76)

19.98米,2005年1月建成

47、胜利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77)

胜利塔

九江胜利塔,也叫胜利碑,2005年底开建,2006年封顶,2007年底建成,并取代169米的美国华盛顿纪念碑而成为世界最高方尖碑,也是江西省首座总高度超过200米的超高层建筑,比南昌联发广场主楼和南昌洪客隆国际金融中心主楼早了约4年左右。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78)

胜利塔

九江胜利碑旨在纪念九江收回英租界;修水设计、制作、升起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并打响了秋收起义第一枪;德安万家岭大捷;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江战役取得重大胜利;上世纪98抗洪抢险胜利等重大历史事件。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79)

胜利塔

九江胜利碑位于九江市八里湖新区鹤问湖湖中岛胜利广场,碑体为欧式方尖型,高度200.6米,建筑面积8900平方米,钢筋砼筒中筒结构,内筒6.15米*6.0米,外筒由18米*18米逐渐向上收至12米*12米,内设一部高速电梯(兼作消防电梯)和一部防烟输散梯,地下2层,地上35层(层高5.6米),184.4米处设观光厅(出入配有秒米高速电梯一部),主体外墙倾斜角度为6%,碑体表面外挂大理石,整个幕墙面积1.12万平方米,顶部为四棱锥钢结构,外表面用真空钢化玻璃罩面,属超高层构筑物混合体。

48、都昌灵运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80)

灵运塔

灵运塔位于都昌县东湖南山滨水区,踞南山之巅,南望鄱湖。灵运塔八角七级,塔高49.5米,总建筑面积1256平方米。底层设大回廊,二至七层设平座、腰檐。灵运塔2010年3月开工,2011年12月27日竣工,填补了都昌县无塔空白。

49、瑞昌天嗣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81)

天嗣塔

天嗣塔位于瑞昌市天嗣山万寿古寺南侧山顶处,设计为钢筋砼框架结构,建筑层次为七层(实际为九层),建筑面积为1411.73平方米,建筑通高53.9米(含塔刹)。2010年1月19日平基,2011年4月1日竣工验收。

50、东林寺净土苑光严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82)

光严塔

2016年6月27日东林寺净土苑隆重举行三大殿区域洒净开通法会,标志着东林寺净土苑历经10余载艰辛的建设,终于迎来了中轴线建筑的全面贯通。

光严塔为四面三层楼阁式木塔。

51、东林寺青莲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83)

东林寺青莲塔

2016年11月26日,农历十月廿七,庐山东林寺隆重举行了青莲念佛堂、青莲塔开光法会。塔为佛教特有的建筑,按建塔目的不同,有祈福塔、报恩塔、寿塔及法身塔等。法身塔乃供养佛陀或高僧大德真身舍利之所,青莲塔即属此类,里面供奉有一千六百年前的佛驮跋陀罗尊者馈赠慧远大师的佛舍利数颗。

52、渣津兜率寺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84)

修水兜率寺塔

修水县渣津镇兜率寺塔建于何年不详,当代建筑。

53、庐山西林寺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85)

西林寺塔(左)

西林寺塔(左边黄塔)建于何年不详,当代建筑。

54、西海之星玻璃观光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86)

庐山西海玻璃观光塔

“西海之星”玻璃观光塔高99米,2018年7月31日正式对游人开放

55、栖贤寺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87)

栖贤寺塔

这塔是新修的吧,没见过,旁边塔吊还在

56、柘林宝塔

九江江边的塔(九江塔建筑一览)(88)

柘林宝塔

宝塔四方七层,高43.38米,2021年6月建成对游人开放。

声明: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