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棺材这种东西,是逃学去爬城墙,路过供电局门口时见路边售卖没有上漆的。当时年龄小,还好奇的扒着边沿往里看。第二次见到棺材,是1992年,趁出公差之机逛漓江,在码头看到手掌大小的工艺品。

大德有财(观者有财)(1)

法门寺出土盛放佛真身灵骨的唐代玉棺(日侧)

由于前一天当地刚摔了一架飞机,所以已经知道那玩意儿作用的我很不理解为什么纪念品商店要卖它。问导游,才知道那玩意儿与“观财”同音,人们买来为讨个口彩。当时还开玩笑说,看别人发财才是“观财”。

大德有财(观者有财)(2)

盛放佛灵骨的唐代玉棺(月侧)

最近疫情防控,虽活动范围比那玩意儿大出百千倍,但依然觉得憋屈,便想起聊一下它。

大德有财(观者有财)(3)

西安博物院馆藏唐代盛放高僧舍利的石棺雕有青龙的一侧(日侧)

汉民族使用的那玩意儿,通常是由六块板材拼凑而成的造型。其中,盖有圆弧,称“天”,底为方形,称“地”;右板称“日”,左板称“月”;前板称“彩头”,后板称“彩尾”。这其中,天、地、日、月是长板材制作,彩头、彩尾则是短板材制作,也就是四长两短的板材构成。

大德有财(观者有财)(4)

西安博物院馆藏唐代盛放高僧舍利的石棺雕有白虎的一侧(月侧)

古人为讨吉利,会尽量避免说与死亡有关的词汇。于是在需要提及时会用“寿材”等名称代指棺材,这其中也包括“三长两短”这个词。之所以用“三长两短”代指,是因为在被使用前,其盖板单独摆放,剩下的部分刚好是三块长板和两块短板的造型。于是,便“三长两短”了。

再后来,“三长两短”也代指意外、灾祸等。有时,这词更会被缩略成“长短”两个字,但意指不变。《红楼梦》第十一回就有“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有个长短,岂不叫人疼死!”

大德有财(观者有财)(5)

西安博物院馆藏唐代盛放高僧舍利的石棺雕有朱雀的一侧(彩头)

书籍中可查找到,最早使用“三长两短”词汇的是明代万历年间,进士范文若所做戏曲《鸳鸯棒》中《恚剔》一剧中有:“我还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儿,须一路寻上去,万一有三长两短......”

大德有财(观者有财)(6)

西安博物院馆藏唐代盛放高僧舍利的石棺雕有玄武的一侧(彩尾)

范文若是如今的上海人,官当得不错的同时还是个好编剧,只是可惜,其在家丁忧时因举报并建议严办在外作恶的家仆,被家仆持刀所杀,且祸及家人。

大德有财(观者有财)(7)

法门寺出土玉棺外的嵌宝石水晶椁

关于“三长两短”的出处,也有用《礼记·檀弓上》与初唐名臣孔颖达专门对此的注疏来解释的,但我一直不能理解其描述的捆扎方式,所以只转载,不加以评论。

《礼记·檀弓上》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孔颖达疏:“棺束者,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缩二者,缩纵也。纵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横束者三行也。衽,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既不用钉棺,但先凿棺边及两头合际处作坎形,则以小要连之令固,并相对每束之处以一行之衽连之,若竖束之处则竖著其衽以连棺盖及底之木,使与棺头尾之材相固。汉时呼衽为小要也。"

大德有财(观者有财)(8)

下载自网络的工艺品“观财”图

另外,还有将之与欧冶子所铸的五把剑拉扯到一起的,这个实在牵强,复制粘贴,全当一乐。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载:“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其中,胜邪、鱼肠是短剑,另三把则是长剑。由于但凡碰到手持这五把剑的人,怕一定是凶多吉少、性命堪忧,故人们便将危及性命的事情称为“三长两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