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英雄并起。攻城略地,扩大势力。

形势的快速变化,诸侯不得不对地方官职进行便宜行事。而了解这些地方官职,也能从另一方面了解三国群雄争夺的现实。

大家最熟悉的三国地方官职应该是刺史(州级行政长官)和太守(郡级行政长官,王国或者侯国的被称为相,通常与太守平级)。以刺史为例,九州中的青州最多有三位刺史同时存在,分别是刘备举荐的孔融,袁绍举荐的袁谭和公孙瓒举荐的田楷。从刺史这一职位,就能看出三国之前诸侯争夺青州的激烈情况。

三国时期刺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位(三国州郡长官除了太守)(1)

在州郡两级,还有以下四种官职,在三国时期属于行政长官。

1、昙花一现的相国

相国是西汉前期对丞相的称呼,像是萧何、曹参,后来改为丞相。而在曹魏篡汉之前,这一职位曾短暂存在过,那就是魏王国的相国。一般来说,各王国的实际行政负责人都被称为相,但是魏王国的地位比较特殊,曹操在被封为魏王后,就设立了相国这一职位。之后,随着曹丕篡汉,魏王国就不存在了,魏王国的相国和汉王朝的丞相就成为了一个人,这一职位就消失了。

2、执掌实权的州牧

州是汉朝的监察区划,刺史是各州监察机构的长官(中央地区被称为司隶校尉)。后来,刺史由于监察权成为了郡国实际的上级,州也从监察区划变成了行政区划。刺史也曾被改为过州牧。到了东汉末年,刺史与州牧并行。但是,二者的区别在于,刺史更多是名义上的,州牧则一般是掌握实权的。

三国时期刺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位(三国州郡长官除了太守)(2)

像是刘备曾被陶谦举荐为豫州刺史,实际上他在徐州。而后来他被曹操表荐为豫州牧,这时曹操实际上控制了豫州的大部分地盘,是可能执掌实权的。而且三国时期,刘表、刘焉、袁绍等其他州牧都是掌握实权的。

3、军事兼管民事的都督

都督,实际上是都督某州事或者诸军事的简称。像是曹休就曾任"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曹真也曾任"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都督属于军事官职,通常并不算是行政长官,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一般来自于兼任的州牧。像是曹休主要负责扬州,也兼任扬州牧。

但是,在三国时代,都督的军事与州牧、太守的行政职权之间是比较模糊的。像是蜀汉的庲降都督,就管理南中部分郡县的民事,军事与民事之间就模糊在一起了。

4、 便宜行事的都尉

都尉大多数情况下是军事官职。像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驸马都尉",此外还有骑都尉、奉车都尉等,地方的属国都尉也属于军事官职。但是,在汉朝,都尉有时候也是行政职位,像是典农都尉、水衡都尉等。

三国时期刺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位(三国州郡长官除了太守)(3)

三国时期,在地方行政中,都尉成了一种便宜行事的兼管军事、民事的职位。像是太史慈,史书记载"策於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拒磐。"实际上,就是分管军事、民事。曹魏也有这样的例证,袁涣曾经被曹操任命为"沛南部都尉",鲍勋曾担任"魏郡西部都尉"。

太平阶段,行政区划及官职名称一般会保持稳定。而三国乱世,考虑到当时的趋势发展以及临时管理需要,就产生了以上这些官职名称。通过这些官职的设置,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诸侯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也能够了解部分州郡彼此争夺的情况,还是有非常大的价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