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一个朴实无华的地方(西宁东关那些事儿)(1)

东关是一个符号,是回族男士的号帽,是回族女士的盖头,东关是西宁回族和他们生活的别称。

西宁一个朴实无华的地方(西宁东关那些事儿)(2)

在西宁,古城旧址东稍门一带被称为东关。现在的东关是由东关大街、中下南关两条东西走向和共和路、南北小街两条南北走向的主街,还有一些错综复杂的小巷组成的城区,是西宁回族的主要聚居区。 当然,仅从地理位置来说,目前的东关还要向四周辐射。而我所说的东关并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东关,更多的是历史和文化的东关,所以说东关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更多的是回族和他们生活的别称。

东关是一段历史,久远得不知道从哪朝哪代开始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与回族有着千丝万缕的朝代——明朝诞生之后,东关开始慢慢地形成回族的聚居区。在明太祖朱元璋称帝以后,其义子、回族大将沐英因为征战有功,遂被朱元璋封为西平侯,镇守今甘青地区。沐英不仅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也是一位善于治理国家的王侯。在他治理云南的时候,就“大兴屯田,劝课农桑”,将那些跟他征战南北的将士变成了亦兵亦农的特殊组织——一如今天的建设兵团,进行屯兵、移民等一系列戍边措施。在他治理甘青的时候,这样的组织也进行得如火如荼。鉴于明朝政府与回族的特殊关系,鉴于沐英的良好口碑,回族在那个时代有着不可低估的社会地位。

西宁一个朴实无华的地方(西宁东关那些事儿)(3)

因此,一大批回族从不同的地区迁居西宁,西宁回族居民的数量从那个时候起不断增多。东关的回族一时壮大。他们具体来自什么地方,现在早已无法查考。但是现代的东关回族主要来自哪里,却有一个大致的说法,那就是随着西宁回族历史上第二位有影响力的人物——马步芳和他的家族一起从甘肃河州(今临夏)一带迁居而来。今天,当你走在东关一带,时不时还能听到浓重的河州口音。两次大的迁居,加上历史演进过程中一些人文变故,就像两条大河和无数条小溪会聚在一起那样,在西宁形成了一个回族的小小的“湖泊”——东关。

西宁一个朴实无华的地方(西宁东关那些事儿)(4)

在西宁,东关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符号,它是回族和回族生活的别称。

西宁一个朴实无华的地方(西宁东关那些事儿)(5)

回族的生活离不开清真寺,当年正值春风得意的沐英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奏请朝廷,在回族聚居的东关地区动工修建清真寺。历史的烟尘早已散尽,我们无法详知当时的情景,但是可以想见,意气风发的沐英一定知道统治回族的最理想做法就是“政教合一”,就是用阿訇的威望和地位来劝谏治下的回族要比其他任何方式都有效、都容易被这个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所接受。沐英把云贵地区的土司制度变了个方式用在了对西宁回族的统治上,这是从历史的客观来说的;从一个穆斯林的主观出发,沐英也想在他治下的东关有一个回族活动的中心,他一定想借助修建一座清真寺来在回族历史或者说在回回民族心目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当然不是一座普通的清真寺,它得要具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气势!因为这是在自己归真(去世)以后留给历史的作品,使人们得以记起自己名字的作为!……历史在这一点上成全了沐英。尽管他所修建的那个大寺早已不知所终,甚至现在的大寺也许根本不是当初修建的那个样子。但是,沐英是东关清真大寺历史的起点,就像一条大河的发源地一样,他的名字早就镌刻进了东关清真大寺的历史。之所以说他是发源地,那是因为他奠定了东关清真大寺的基础,这个基础启示了后来的回族领袖人物应该怎样发挥自己的领袖地位,为广大的回族谋取福祉;东关清真大寺应该有怎样的规模,应该有怎样的风格,应该有怎样的气势等等。

西宁一个朴实无华的地方(西宁东关那些事儿)(6)

六百多年之后,多次整饬修葺的东关清真大寺以其三万多平方米的占地,一千一百余平方米纯系砖木结构的中国古典建筑和阿拉伯建筑融为一体的礼拜大殿,一万两千多平方的楼阁式礼拜殿和两万八千平方米的殿前青石板庭院,以其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成为青海省著名的旅游观光景点之一,成为西北乃至全国清真大寺的翘楚,成为当地伊斯兰经学研究的最高学府,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西宁一个朴实无华的地方(西宁东关那些事儿)(7)

且不说它突显的伊斯兰建筑风格,不说它久远的历史,不说它恢弘的气势,单单是主麻日,尤其是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聚礼活动,就足足让世人惊叹。每逢这些日子,四面八方的回族群众会聚在东关清真大寺,数以万计的白色号帽齐聚这里,他们像点点雨星一样从四乡八堡慢慢汇聚,然后像小溪,像河流,最终成为一湾澎湃的湖水,在庄严肃穆而略带西域高亢的《古兰经》诵读声中寻求社会的和平和心灵的净土。自然,礼拜大殿盛不下这么多人,殿前的青石板大院也盛不下这么多人,白色的河流流淌到大街上,成为一道壮观的风景,惊叹世人关注的眼睛。会礼之后,“湖水”开始倒流,成河流、成小溪、成星星点点的雨雾……听说这样的会礼规模在中东穆斯林国家也很少见。这是西宁穆斯林独有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有识之士的尊重和保护。从单纯的旅游层面讲,也是很有开发意义和前景的!这是活的文物,比那些早已无人关注无人记起的所谓的遗产要鲜活得多,生动得多,现实得多!

西宁一个朴实无华的地方(西宁东关那些事儿)(8)

众盼所至,众望所归,东关清真大寺在六百多年的发展史上始终是附近回族的活动中心。这一中心地位早已脱离了纯粹的宗教,渐进为社会和生活的中心,因为回族的生活没有离开过宗教,回族的宗教也没有离开过生活。如果谁剥离了宗教而单单谈回族的生活,他将失于偏颇;同样,离开了生活而仅仅说回族的宗教,他也将失于单调。

西宁一个朴实无华的地方(西宁东关那些事儿)(9)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课题,也是迄今为止所有的哲学反复思考而被每一民族所不断实践的课题。怎样喜迎一个婴儿的诞生,怎样让一个亡灵安静地离开,是每一个东关人深入到骨髓的认识。在西宁及其周边,阿訇被邀请去家里给新生儿取名,而亡故的埋体要运到东关清真大寺来举行殡礼——站乃玛子。无论是生是死,人们都围绕着清真寺生活,加之一日五次的礼拜,使得回族一直以清真寺为中心展开自己的生活。正是因为如此,东关的回族才长久地保持了他们的传统。也许当你在不经意间走进东关,走进这里的大街小巷,你就会有一个全新的感觉:除了看得见的物质层面大大不同之外,在每一个回族家里,你可能分不清楚今夕何夕,你可能会有历史倒流的幻觉。当你躲过城市的喧嚣,顺着东关的一条条小巷慢慢游走,在某一个深色木门的吱嘎声中跨进一个回族的家,立时会有一种踏进历史深处的感觉袭近你。你不禁会想,梁柱上那些千姿百态的雕刻出自谁人之手?那些被磨得光滑的青砖从什么时候铺在走廊上的?那些发黄的《古兰经》手抄本经过了多少代人的翻阅?丁香树下的白盖头老奶奶上百岁了吧,她是否听她的父辈讲起过回族反清起义的壮举……游走在东关,你无法逃脱历史,你会随时感觉到历史滑过的痕迹,虽然历史早已变得无声无息,但是它留下的痕迹却清晰可辨,它就在东关的小巷里,在东关人的生活里。拿林语堂先生的话说,用来生活的哲学才是真哲学。回族的生活里就是历史,就是他们信奉的哲学!

西宁一个朴实无华的地方(西宁东关那些事儿)(10)

多少年来,东关的回族过着大致一样的生活:远离土地的他们没有了农耕的习惯,为官之道自然也与他们无缘。因此,无论是沿袭阿拉伯先祖的传统,还是为了谋生;也不知是历史的机缘选择了他们,还是他们创造了历史: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都曾在这里形成一个重要的聚散地!就这样,西宁的回族在城市的演进中形成了经商的传统。经商,也许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于是,一个以买进卖出为主的经商形式在东关一带形成。

西宁一个朴实无华的地方(西宁东关那些事儿)(11)

在当日的东关,特别是在中下南关和东关大街一带,这两条围绕东关清真大寺后门和前门所在的主街上,各种集贸形式和货物一应俱全,成为西宁的主要商业街。从黄铂金、玉石、虫草这些高端消费品到日常的布疋衣料等生活用品,从茶叶、糖这些副食品到牛羊肉、馍馍面条这样的日常食品几乎一应俱全。每每走在这里,仿佛置身于《清明上河图》中。叫卖声此起彼伏,各种车辆包括汽车、手扶拖拉机和马车混杂其间……杂耍虽然少见,但生活的气息相当浓郁。因为经商是东关回族主要的谋生手段,他们也主要依靠这一手段而生活。

西宁一个朴实无华的地方(西宁东关那些事儿)(12)

这样的传统一直沿袭到今天。不过,在形式多种多样的经营当中,东关回族的经商形式显得很单一,他们主要是买进卖出为主的。这是一种没有生产层面的单纯的经商形式,是商业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这种形式未免失于单调,谈不上更高层面的经营!因此当晋商、浙商这些几乎和西宁回族同时进入商业领域,甚至比他们还要晚好几代人的商业形成一定商业文化和商业品牌的时候,东关回族这个几乎家家都在经商、男女老少都能经商的民族没有形成自己能够叫得响的商业文化和品牌。就连浙江义乌这个和西宁回族的商业形式非常接近的商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牌,而西宁回族的商业还处在原始的倒买倒卖形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内中有三个主要的原因:一是文化的缺失,二是自主产品的缺失,三是自主品牌的缺失。对于商业来说,这三个缺失是致命的,也是商业这个“雪球”无法滚大的关键!纵观世界商业,这三个因素互为补充,但是缺一不可!文化是指导商业走向的那只手;而商家的产品就像农民的土地,没有产品的经营就像没有土地的耕作;品牌是商家的精神动力,也是经营的杀手锏!因此,东关回族商业这三个因素的缺失使得他们的商业没有方向,只能是什么赚钱经营什么,要么一窝蜂上,要么一窝蜂下!有点炒股的感觉。虽然在目前国际国内商业形式中这也是众多商家所推崇的经营形式,是比较时尚的商业形式,可是这样的形式总归是没有根的,是没有实业的投机,是形不成商业链的。尽管目时下最抢风头的虫草和昆仑玉经营活动中东关的回族占到八成以上,可是缺少生产的资源性的商业走不远!

西宁一个朴实无华的地方(西宁东关那些事儿)(13)

无论生命在交替地诞生或死亡,无论贫穷还是富裕,生活还在继续。对于东关的回族来说,生活不光在继续,还得要像模像样,这是祖宗多少代流传下来的活法儿。所以,东关回族的生活一点儿都不马虎。在男子经商、女子主家的生活方式中,比谁家收拾得干净漂亮,谁家的饭菜有味道是再正常不过了。

西宁一个朴实无华的地方(西宁东关那些事儿)(14)

而正如前面所说的,回族的生活离不开宗教,不要说婚丧嫁娶、祭奠亡灵都离不开阿訇,离不开寺院,就连生孩子取名,也要请阿訇来举行宗教仪式。迎来送往中进行着饭菜的比拼,这种比拼并不是很直接的比赛,有时候往往只是人们的一句夸奖,一句赞叹,或者一声抱怨,一个轻轻地不以为然。这就够了,就足以定格一个家庭的口碑。因此,东关回族往往会经营自己拿手的餐饮业,从小打小闹的面条、馍馍店铺到规模相当的餐厅,布满了东关的每一条街巷。在中下南关、共和路、东关大街,形成了基本的餐饮格局。中下南关仍然是一条商业街,但经营的内容已经成为牛羊肉、茶叶、面条、馍馍和蔬菜水果,总之,离不开吃食,离不开回族的生活。非常有意思的是,在短短三四百米长的街上,牛羊肉铺足有几十家,面条、馍馍铺也有二三十家之多。而每一家牛羊肉铺在每天开门伊始就有被宰杀的四五头牛和十几二十几只羊,而一到昏礼之前,所有的肉铺全都卖完了他们的牛羊肉;而每一家馍馍、面条铺更是堆满了各种馍馍和面条,可是一到傍晚,面条和馍馍还是被卖光了。真不知道东关回族的生活单一还是实在。可以肯定的是,牛羊肉和面食是东关回族生活中的主食。而据屠宰市场反映,这里的牛羊肉是西宁市最好的牛羊肉。据他们说,一流的牛羊肉卖给东关,剩下的才流通到西宁的大街小巷。这里的馍馍、面条也是花样百出,其色、香、味足以让人垂涎,食欲大振。

西宁一个朴实无华的地方(西宁东关那些事儿)(15)

向东拐出中下南关,就是共和路和东关大街。这两条街上是鳞次栉比的饭馆,小到只有一间店面的小吃店,大到独占一栋大楼的饭店,大大小小不下百家之多。不要以为饭店太多,老板们会为客源发愁。小饭馆从早到晚都有人光顾,而大中型饭店以其经济实惠和地道的回族宴席古老八盘抓住了城市人婚丧之事的宴席需求。如今在东关,别说是婚丧之事要在饭店举办,就连相亲、提亲等婚礼的一些序曲都在饭店举行,因此饭店每日客人爆满,有时一桌难订。尤其是到了斋月,回族人要为每天晚上的开斋而预订开斋席。昏礼之后,东关的饭店灯火辉煌,万头攒动,成为又一道风景。斋月的饭往往需要提前半个月预订,可见这里生意的火暴。

西宁一个朴实无华的地方(西宁东关那些事儿)(16)

所以说东关的回族生活毫不马虎,除了饮食之外,这里的回族还有着许多富有情趣的喜好,比如玩石头、写字画、移花种草收拾庭院等等。也有一些人因此而出了名,从而将自己的石头、字画和盆景与商业联系在一起,走上经营之道的。在东关,当你沿着每一条小巷行走,在一户户开着门的家里,你会瞥见一个又一个极其讲究的庭院。制作精良的盆景之间间或有奇石点缀,自然成长的各类花木与整个庭院相映成趣。偶然一两户开着屋门的家里,你会瞥见一些名人字画,一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会跃入你的眼帘。这些庭院各个不同,却又透露着相同的精神——洁净。是的,当我说“洁净”一词的时候,不单单是指庭院的干净整洁,还有来自心灵的清洁。真的,有空到东关的小巷转转,在不经意间,你一定会有一种身心被彻底清洗了的感觉。

西宁一个朴实无华的地方(西宁东关那些事儿)(17)

历史的车轮不停向前,东关的每一天都成为一段历史,而他们的生活却是如此鲜活!

西宁一个朴实无华的地方(西宁东关那些事儿)(18)

文字:韩占春 图片来源网络 微西宁网综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