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3月18日,我和麟游县中学的18名同学,在近千人的夹道欢送和震耳的爆竹声中,乘坐解放牌大卡车,来到我们的第二故乡麟游县桑树塬公社丰塬大队插队落户。我和3名男生、6名女生被分配到了上丰子地生产队。我本人被指定为知青组长。

桑树塬公社丰塬大队,地处麟游县城东北部约10公里的一个残塬上,就地理位置而言,自北向南是一个约5000米、宽约1000米的小平塬,东西两边是近百米的深沟。这里地势平坦,三分之一多的农田可以机耕,适宜农作物生长,交通也比较便利,是麟游县的“白菜心”。刚走出校门的中学生,就离开父母、家庭、走上社会,过起独立的生活,确实在很多方面不适应。当我们一到村上,老队长就对我们说:“你们城里娃到农村来,先要过好两道关,一是生活关,二是劳动关。”后来的亲身体验证明了要过好这两道关的确不那么容易。

先说生活关。下乡前,都是学生,放学回家后,有现成的饭吃。虽然当时家庭都不怎么富裕,肉、油等凭票供应,但隔三岔五还能改善一下。到乡下就不行了,一是缺菜吃。当地农民都有自己的菜地,我们知青吃菜主要靠在县城或到5公里外的崔木镇去买。那时秋粮多,吃玉米面发糕、打玉米面搅团是家常便饭。早、晚饭通常是馒头加玉米糁,再凉拌些生葱、萝卜丝等,有时将辣椒切碎,放些盐、醋等搅拌成辣子汁,用馍蘸着吃。写到这,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不能不提。说的是七八十年代有几个城里人到这里,吃饭时 ,主人让大家坐在火坑上,农家人将馍连同一些辣子汁用盘端来,几个城里人你望着我 ,我望你,不知怎么吃。主人说,你们蘸着吃,客人一听,以为这里的乡俗是站起来吃,于是一齐站在了土炕上,主人连忙做了示范,客人们才恍然大悟,结果闹了个大笑话。我们的中午饭就更简单了,一般是做些面条,有菜时炒一些做个搭头,没有菜时,将劳动时在田间地头挖的野菜下到锅里,放些盐醋就行了。有时也会出现无醋、无辣椒,只有一把盐的情况。二是缺水。我们插队的地方吃水比吃油还艰难。一个庄头一口井,深达几十米。打水时,用两个水桶,一个下一个上,没有几个人共同配合不行。于是每天下午收工后,打水就成了我们必做的一件事情。一到夏季吃水果就更难了 ,由于天气炎热,用水量大,再加上旱塬的井本身就水量小,打出来的水几乎是浑泥汤,待沉淀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用。有一年“三夏”大忙季节,我们劳动了一天,个个累得像一团泥,倒在床铺上就再也不想动了,所以晚上没有去挑水。结果第二天做饭的女生,给我们炒了一锅干面,后来还是几个农村青年从他们家给我们提了些水,我们才吃上饭。也难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知青的青春岁月(我们的知青岁月)(1)

再说劳动关。我们多数在家里没干过体力活,刚到农村的半年多时间,身体确实吃不消。虽然生产组长给我们分配的都是些轻活,但一天下来,还是精疲力尽 ,腰酸腿痛。当时农村未实行承包责任制,我们一样与社员们记工分,实行按劳分配。由于我们缺乏劳动技能和体力,生产力给我们按弱劳动记工分,男生一般记二等工,女生有记二等,也有记三等工的。经过一年的劳动锻炼后,我们基本上什么都能干了,如男生,也像社员一样能赶牛耕地、扛粮食包、打胡基、碾场,自然也可以享受一等工分。

有一年夏收的时候,我与另一名男生和村上的3名社员一起赶着耕牛,背着干粮,到离村子七八里路远的山吊庄去碾打麦子。我们每天把收割的麦子摊在场里,等太阳晒一个上午后,开始赶着牛拉的碌碡碾场,遂后将碾下的麦子中的杂物除去,将小麦装包。几百亩地的小麦,我们五人整整碾打了二十多天。每天的生活很单调,惟一的娱乐活动就是晚上打扑克牌。虽然劳动一天比较累,但玩起来也就把什么都忘了,一玩就是半宿。有一天晚上,我们正在打牌,突然外面雷声大作,电光闪闪,随之下起了倾盆大雨。开始我们没在意,仍在打牌,当听到窑洞内有流水声时,才停了下来,借着昏暗的煤油灯仔细寻找,发现水正从窑洞顶部通到半墙壁的缝隙里流出,而且越流越大,不一会,就流了一地,鞋子都漂了起来,外面还不时传来从窑洞顶上落土块的声音。当时,我们知道这里只有现在住的窑洞和隔壁喂牛的一孔破窑 ,再无一处避雨的地方,只能听天由命了。这一晚谁也没敢眨一眼,一直挨到天亮。虽然窑洞没有发生什么大的问题,但事后想起这件事真有些害怕。

农村条件艰苦,生活单调,但知青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年轻、有活力,只要田间地头有知青的身影,打老远就能听到悠扬的歌声和欢笑声。我们在劳动空闲时间,与农村青年排练文艺节目、军训、玩耍、戏闹。农村的青年们也喜欢和我们一起耍,喜欢到我们住处来玩。生活中有甜也有苦。记得有一年中秋节,农活较忙,我们没有一个人回家过节。晚饭后,大家坐在院子里赏月。这天晚上,凉风习习,皓月当空,明月把院子照得通亮。当时从省卫生系统来麟游县给知青带队的曹老师也来到了我们知青点,他拉起了二胡,悠扬动听的声音在天空中漂荡。我们和着二胡声,唱起了歌。当一首“月亮在白云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曲终音止时,我们听到了女生“嘘”、“嘘”的抽泣声。但片刻之后,又恢复了热闹。那天晚上,我们讲故事、唱歌、聊天,一直闹到深夜……

3年的知青生涯,不仅使我增长了社会知识,增进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而且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培养了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精神,真是受益匪浅。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我无论是做一名普通的国家公务员,还是担任一个部门的领导,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始终牢记一个信条“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始终能以平常心对待荣辱、对待人生;能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去战胜和克服生活旅途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虽然3年知青生活在人生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我将永生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