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十二时辰(十二时辰古人的一昼夜)(1)

时光须臾

作息易变

在朝九晚六的今日

再次回顾十二时辰

古时候的中国人,

将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

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

一个时辰刚好是今天的两个小时。

从西周起,

人们就为每个时辰取了优雅别致的名字。

子时

23:00—01:00

又叫夜半、子夜、中夜

是今明两天的分界点,

夜半为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古历分日,起于子半”

此时的天空,像婴儿的眼眸,

黑得纯粹,人早已歇下。

写下千古名篇《枫桥夜泊》的唐朝张继,说的就是“夜半”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古人的十二时辰(十二时辰古人的一昼夜)(2)

丑时

01:00—03:00

又叫鸡鸣、荒鸡

丑是“扭”的本字,

此时天地间似有一双大手,

正把夜幕与白天互相扭转。

《黄帝内经》讲: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气足的人,思维敏捷,做事有果,

因此,丑时,最好的状态当是在深度睡眠之中。

古人的十二时辰(十二时辰古人的一昼夜)(3)

寅时

03:00—05:00

又叫平旦、黎明、早晨

平旦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孟子,告子上》中说: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

这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

此时,太阳虽还未出地平线,

但遥远的天际处早已显现一线生机。

古人的十二时辰(十二时辰古人的一昼夜)(4)

卯时

05:00—07:00

又叫日始、破晓

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日出这个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

“日出有曜,羔裘如濡。”

祖先们告诉我们,要日出而作。

在古代,这会儿,官员们要上早朝、清点人数,称为“点卯”。

古人的十二时辰(十二时辰古人的一昼夜)(5)

辰时

07:00—09:00

又叫食时、早食

中医认为,

辰时胃经当令,

此时,早饭对身体来说,

如同春雨一样金贵。

辰时,也是神话中的群龙行雨时。

古人的十二时辰(十二时辰古人的一昼夜)(6)

巳时

09:00—11:00

又叫隅中、日禺

《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云:

“日出于旸谷,……

至于桑野,是谓晏食;

至于衡阳,是谓隅中;

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临近中午,艳阳当空,是为巳时。

它是一天中的黄金时期,

明智的人都会选择,

用最好的状态,做最重要的事。

古人的十二时辰(十二时辰古人的一昼夜)(7)

午时

11:00—13:00

又叫日中、日正

此时,太阳正运行到天宇之中,光线最烈。

饭罢小憩片刻,焚香一柱,闭目静默。

上古时候,午时是人们去集市交易的时间,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古人的十二时辰(十二时辰古人的一昼夜)(8)

未时

13:00—15:00

又叫日跌、日央

日过中天

渐渐往西跌落

此时身体已得食物滋养

读史可以明智

亦可以扩大一个人的人生格局

古人的十二时辰(十二时辰古人的一昼夜)(9)

申时

15:00—17:00

又叫时、夕时

《淮南子·天文训》里曾说:

“(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

今人一日三餐,但秦汉时期,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

对于古人来说,这是第二次吃饭的时候。

古人常常以一个“晡”字,代替晡时。

白居易说,“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别愁日光西斜,而是要享受这大好时光。

古人的十二时辰(十二时辰古人的一昼夜)(10)

酉时

17:00—19:00

又叫日入、日落、傍晚

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这是白天进入黑夜的标志。

日入时,“宜晚餐勿迟,量饥饱勿过”,晚餐不宜迟。

古人的十二时辰(十二时辰古人的一昼夜)(11)

戌时

19:00—21:00

又叫黄昏、日暮、日夕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最早使用“黄昏”的是屈原。

他在《离骚》中写道:

“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说起黄昏,人们最先想起的就是欧阳修的那句“人约黄昏后”。

古人的十二时辰(十二时辰古人的一昼夜)(12)

亥时

21:00—23:00

又叫人定、定昏

这是一昼夜的最后一个时辰。

人定,也是人静,这时候应该安抚心情,好好休息。

讲求精致生活的人,可以燃一支香,以帮助入眠,安定心神。

古人的十二时辰(十二时辰古人的一昼夜)(13)

从子丑寅卯

到辰巳午未

从申酉戌亥

再到子丑寅卯

十二时辰

不只是周而复始的轮回

更像是祖先留给生活的平仄

把韵脚压在一个个平凡的日子里

演绎了生生不息的希望

转化出欣欣向荣的诗意

古人的十二时辰(十二时辰古人的一昼夜)(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