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来,从郑爽、吴亦凡,再到小S、张哲瀚等,明星“塌房”事件(特指偶像被曝出“负面事件”)频频发生。

明星“塌房”后,有些粉丝直接宣布“脱粉”,但仍也有不少粉丝继续为其“爱豆”开脱,甚至还发表种种极端言论。孩子们这些是非不分的行为,让家长们大感吃惊的同时也在反思,以后,还该不该让孩子追星?该怎么追星?

近几年娱乐圈翻车的明星有哪些(娱乐圈车祸连连)(1)

闻扬/绘

跟所谓的“明星”保持距离

最近一段时间,娱乐圈“车祸”连连,频频“翻车”。先是吴亦凡,紧接着是霍尊,前两天又是张哲瀚,有的是私德有亏;有的是不顾民族大义,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一系列事件引发的,不仅仅是接踵而来的“封杀”,还有对“饭圈”文化的反思。

何为饭圈文化?饭圈是一个网络用语,是粉丝圈子的简称。

怎么看待饭圈文化?应该说这种文化是随着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越来越发达产生的,几十年前人们也追星,但也就是收藏照片、海报、明信片而已,再发展到追某个明星或乐队,最多就是买专辑、看演唱会,基本都是“散粉”,并没有“饭圈”的概念。

近年来,随着粉丝群体扩大,偶像经济不断发展,催生出为偶像买周边(衍生产品)、租广告位做宣传、投票以及做慈善公益活动等多种方式。就现在而言,饭圈由追星粉丝自发组成的文娱社群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专业化的利益圈层。

从这个角度来讲,粉丝追星已经不仅仅是狂热,还牵扯了很多利益,已经形成了一股社会势力,这股势力只认明星、不认英雄;只看立场、不辨是非。

前段时间,吴亦凡事件爆发后,饭圈内“支援说”“营救说”“请愿说”大行其道,完全不顾吴亦凡可能涉嫌违法犯罪的事实(后来检方批捕,也证实吴某凡确实涉嫌刑事犯罪)。这些十几二十岁出头的青少年,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因为追逐明星而头脑发热甚至无视法纪,令人担忧。

明星可不可以追?答案是可以,但我们应该追的是为祖国发展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解放军战士、人民英雄,青少年也可以追那些在奥运赛场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在抗击疫情一线守护大家健康的医护工作者和广大志愿者,还有社会上不断涌现的道德模范。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明星,鼓励他们去追,引导他们去学习,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好基础。

对于那些娱乐明星,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有些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优秀演员,他们也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奉献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而辛勤工作,这些明星,同样值得年轻人学习;而对于那些流量明星,最好是引导孩子避而远之,少受些影响为好。

追星,是超越自我的过程

该不该追星?这有啥好问的。谁从小到大,心里还没个偶像没个明星?

笔者这一代,80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可以说是定义新时期“追星一族”的鼻祖。从小虎队到“四大天王”,从周慧敏到林志颖,谁不曾以收藏了多少贴画、海报、明信片为傲。要是能弄到一张明星签名照,更足以在学校里炫耀一个月,俨然自己也成了小明星。

当然,笔者是比较另类的,当世的歌星、影星一个也瞧不上。也不是不追星,心心念念的都是一颗特别久远的“巨星”——诸葛亮。

打会读书识字起就迷三国,打迷三国起就最喜欢诸葛丞相。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气死周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要智慧有智慧,要忠义有忠义,要悲壮有悲壮,要传奇有传奇。那时候的诸葛亮,在我心中就是“六边形”的完美偶像。

啥,你说喜欢诸葛亮不用追?追啊,我可是认认真真地追!一本《三国演义》翻烂不说,寒暑假一有机会就去成都武侯祠参观,还混在形形色色的旅行团里,免费听各种版本的导游词。

当然,后来读书更多见识更广,心中诸葛亮身上那层明星光环也就慢慢消散了。但不同时期,心中还是有不同的偶像。

就如现在,每次打开微博,看到喜欢的几个大V又更新了,特别是又写下一篇长文,依旧会特别激动。马伯庸的满腹经纶、幽默睿智,河森堡的深邃隽永、妙语连珠……他们的阅历与才气,依旧是我心中可望而不可即,如星光般的存在。

所以有时候也忍不住去想,人为什么要追星呢?

小时候,父母家教甚严。尤其是父亲,对我的教育方式几乎就是一味打压,我也因此常常毫无自信甚至自我贬损。诸葛亮这样的“全能型偶像”,毫无疑问填补了我内心的空缺。看似是在追星,其实是内心在追逐那个没有被打压,在一点点成长中收获着该有的一点点信心的自己。

到如今,读了更多书、去了更多地方、经历了更多事情,依旧还有渴望追逐的“明星”。而这些“明星”也不再是具体的某个人,它就是自己内心渴求超脱“眼下苟且”,不断追逐“诗和远方”的目标与动力。

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也应该为自己不断竖起一个个“明星”。成不了“星”不重要,追逐的过程就是超越。

在追逐的路上成就更好的自己

医学研究表明,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显著的心理特征之一,他们在对某些偶像的喜爱或模仿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价值观。

“粉丝”虽然是一个现代词,但关于“追星族”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唐朝。一个叫魏万的年轻人,十分崇拜诗仙李白,用了半年的时间,步行了3000多里地赶到扬州见到李白,终于圆梦了;宋代大词人苏轼也拥有“粉丝”无数,人们争相模仿他的文风甚至生活习惯,就连他喜欢吃的“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饼”也流传至今。

和现代不同的是,古代的“大明星”并非是靠“盛世美颜”,粉丝们往往是“始于才华,忠于人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追求时尚、潮流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风俗,一些青少年因过分迷恋偶像,不仅荒废了学业、形成了攀比的不良风气,甚至还因此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

大家或许还记得,当年刘德华的“超级粉丝”杨丽娟的故事。父母为了满足女儿追星的愿望,不惜四处举债、卖房,甚至想到了卖肾,最终,父亲不堪重负跳海自杀身亡。杨丽娟说“追偶像的过程是快乐的”,但她所谓的快乐,却是以负债累累、家破人亡为惨痛代价。

疯狂的追星行为,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不堪重负,还会影响青少年的心智成长。在一些粉丝眼里,偶像是完美的,没有任何缺点,“没礼貌”就是“真性情”,“表情僵硬”就是“酷毙了”,哪怕自己的偶像出现负面消息,甚至因违法犯罪而锒铛入狱,一些粉丝也表现得无比“忠诚”,替其喊冤鸣屈,百般狡辩。

实际上,追星现象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只要尺度得当,会是一件好事。放眼全球,无论是在文艺界、体育界、影视界、科学界,都有大量德才兼备的明星,许多有志青年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追逐了别人,成就了自己”。前NBA巨星科比,从小就把“飞人”乔丹当作自己的偶像,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和偶像同场竞技。在家人和老师的鼓励下,科比苦练球技,最终梦想成真;喜剧大师周星驰,从小崇拜华人武术明星李小龙,从小热衷习武,后在自己的电影作品中,多次用李小龙的经典武术动作向偶像致敬。

央视主持人撒贝宁曾说过,追星其实就是在追自己。在追星的过程中,应该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让自己迷失了方向。(川江都市报记者 彭方均 肖昉 陈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