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益美君刷到了一条求助帖,记忆深刻。
起因是,火车上一位姑娘预感自己经期来临,但是,她忘了带卫生巾;
而她所在车厢几乎全是男性,火车上没有卫生巾可买,乘务员也无计可施;
无奈下,她在网上求助,希望附近的女乘客能刷到消息救急。
没想到,这则帖子引起了上万人的关注,其中几名网友正好在同一辆火车上。
那几名女网友纷纷在留言区表示自己可以提供帮助,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们可以施援的庆幸感。
她们的留言被几万网友赞到了前排,以便求助者看见。
前排还有一条留言,说出了众多女网友的心声:
看得我都想给你递过去。
那一刻我感到,女性之间,天南海北的情谊,由一张卫生巾串联了起来。
关于卫生巾,网上还有一个很经典的问题:
如果一个刚刚才跟你吵过架的,你不喜欢的女生跟你借卫生巾,你会借给她吗?
益美君看到的所有回答都是:会。
几乎所有女性都会对经期女性忍受的痛感和不便共情,这种共情能够超越一切恩怨:
当你向我借卫生巾的时候,我立刻就能明白你正在遭遇什么,不管你是谁,不管我对你看法如何,你正遭遇的这个问题都必须优先得到解决。
所以我能理解,为什么这个月,有一位女乘客遭遇了同样的困境后,在网上建议列车上售卖卫生巾,获得了那么多女性的坚决支持。
我本以为这件事的走向会是:
铁路局看到这么多人有需求,将卫生巾纳入允许售卖范围,商家发现有市场,积极与铁路局谈合作。
但真实的情况却是,很多不用卫生巾的人出来“深明大义”:
有的说,这是少部分群体的需求;
有的说:矫情,不知道用卫生纸代替?
有的把女生不随身携带卫生巾相当于“不带脑子”。
有的表示,怎么这点小事都要来网上闹一闹。
有些人的意思类似于:今天她们敢要卫生巾,明天她们就敢要整个地球。
还有一些“集大成者”,说提这种要求是让社会对自己的“懒癌晚期”买单;要求女性365天随身携带卫生巾。
在左一句“小仙女”,右一句“巨婴”下,这件原本再正常不过的事,在热搜上连续吵了五天。
02▼你可以不提出问题,但能不能别捂人家嘴?那条建议就这么不堪入目吗?
让我们从引起争论的那则建议中,来看看事情的原委:
这个女生就是因为月经提前,差点借不到卫生巾,又得知很多女生都有这样的情况,于是就给相关部门建议一下;
这条再正常不过的建议,偏偏就引发了一场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争吵。
反对的声音中,很多是说,高铁有选择不卖的权利;
高铁当然可以选择不卖,但既不是卖家,也不是买家的不相干者也是不是没有必要捂别人的嘴?
一开始,高铁没有厕所,没有盒饭,不能充电,不能看电影,如果中途丢了车票,必须全额补办......现在,这些情况统统得到改变;
这些进步不是那些默默忍受的人带来的,更不是那些捂嘴的人带来的,而是那些提出需求的人带来的。
不是靠所有人默不作声,社会才能向前发展,恰恰相反,社会是在每个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步的,所以这不但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义务。
还有很多人说,这是在强制高铁售卖卫生巾,但我想这部分人根本没有分清“强制”这个词的含义。
首先,在高铁上卖卫生巾,有没有需求?
不但有,需求量还不低。
在任何一天,大约有1/5~1/4的女性处在经期,处于经期的女性每天要用2~3张卫生巾;
在昆铁上,卫生巾销量达到了12045包,远高于美式咖啡、啤酒、气泡水等饮料的销量。
在网络投票中,也有超过80%的人支持高铁上售卖卫生巾;
其次,忘记带卫生巾正不正常?
正常,就像很多人随时有可能需要纸巾,但经常忘记随身携带一样正常。
最后,在高铁上卖卫生巾,理由是否正当?
很多女性的经期会延迟几天到半个月不等,如果在列车这种密闭空间下不期然来了月经,是绝大多数女性一想到就会觉得既尴尬又难受的境况;
尤其对那些不好意思跟别人借卫生巾,或者借不到的女生来说,只要经历一次,就是几十年的阴影;
这类事故,只需要在列车货架上的玩具模型旁加两包卫生巾就可以避免,为什么不呢?
既然理由正当也有需求,这个建议一出,当然会有很多人站出来据理力争,而这在部分人看来,就构成了“强制”、“女拳”。
03▼卫生巾,有什么可羞耻的?为什么高铁长期不售卖卫生巾?
这其实跟近年被提及的越发频繁的一个词有关:月经羞耻。
乘客给12306打电话提建议的时候,得到的回复是,卫生巾属于私人用品,所以不纳入售卖范围。
其实这个回答是有问题的,卫生巾属于私人用品,难道盒饭、水果等属于公共用品?
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卫生巾是一种需要遮掩的用品。
这层意思,我们再熟悉不过。
上学那会,女生在借卫生巾的时候永远是一副在交换情报的样子,先低声询问,再偷偷摸摸翻出卫生巾藏在袖口递过去,眼睛还警惕地向周围打量,生怕遭逢另一双玩味的眼睛。
在超市买卫生巾的时候,售货员会心照不宣地从透明塑料袋中给你找一个黑色塑料袋;
“老师,我肚子疼。”是女学生与体育老师的暗号;
在全国各地,人们都会用更隐晦的词来称呼卫生巾;
大姨妈、例假、亲戚、坏事儿、倒霉了,更常见的是,“我来那个了”。
女性为月经羞耻了不止几百年,东汉语言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姅,妇人污也”,即经期妇女是污秽不洁的;
《圣经》里描写,经期妇女会在不洁中度过7天,接触她的人会染上不洁,她躺过的地方也会变脏;
哪怕现代医学早就告诉我们,月经只是女性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为孕育新生命提供生理基础,它就跟流鼻血一样正常;
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女性月经谈之色变、扭捏害羞,依然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
在今天的印度、尼泊尔等地,公众还是在把月经当成一种「病和污秽的东西」,女生来月经后不能进入庙宇、不能和其他人一起吃饭。
甚至在一些学校里为了「保持校园清洁」,不允许女生出教室。
理性的人会得出结论:月经羞耻在不断摧毁女孩的自信,摧毁女性对自己性别的认同;
但上千年的禁锢难以在朝夕间破除,它已经成了女性心理上的惯性,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就像裹小脚被古代中国女性所接受一样;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女性忍受了那么久的不便,也几乎没有人提出在火车上售卖卫生巾的建议。
在集体沉默下,卫生巾就越发被视作一种尴尬的、羞耻的私密用品。
从这个意义上,公开建议高铁售卖卫生巾,无疑是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
单个女孩的勇气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女性对月经羞耻问题的正视以及脱敏,换句话说,越来越多女性不再像过去那样对自己的月经感到羞耻。
04▼谁在延续“月经羞耻”?问题是,一些社会环境正试图延续着女性的月经羞耻。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不少人对女性月经的态度,他们将这视作无关紧要的事,上不得台面的事,甚至是一个“破玩意”。
而一些影视剧对月经、卫生巾的避讳程度,则更加离谱。
在最近的一部以女性题材的电视剧里,原台词中“卫生巾”一词被替换成“卸妆棉”;
台湾电视剧《想见你》中有一幕,女主说“今天是第一天。”
许光汉饰演的男主在楼下问:“你来那个的第一天噢?”
被引入大陆后,男主的这句台词被剪掉了。
还有一部印度电影,讲的是男主因为心疼妻子在来月经时,用擦自行车都嫌脏的抹布擦拭下体,开始自制卫生巾售卖,改变了印度9成女性无法使用卫生巾的局面;
这部电影名叫《卫生巾侠》,引入中国后,名字变成了《印度合伙人》,海报上男主手上拿的卫生巾也变成了一纸文件。
还有一种更普遍的怪象是:如果女性不再感到月经羞耻,就会有部分人替女性感到羞耻。
情况一直如此吗?
并不是。
新中国成立之初,喊着“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走上工作岗位的女性,可以在大姨妈期间请假休息并且不扣除工资,这种假期被称为“例假”。
国家还规定,女工在100人以上的工厂必须设有“卫生室”,里面备有消毒过的卫生带、草纸,以及冲洗用的小毛巾。
但,“例假”已经在后来的一句句“你们不要搞特殊”中渐渐取消。
要求女性不要搞特殊,所以,世界各项标准排除了女性的需求——
美国办公室的室温标准,是按照一个 140 斤的成年男性的体感温度制定的。
汽车安全测试用的假人,是身高 1.77 米,体重 70 kg 的男性,所以女性更容易在车祸中受伤,特别是颈椎。
中国女性平均身高是155.8cm,而最小码防护服是164cm,女医护穿上常常拖地。
女性正常的生理需求,变成了冷知识,最后,卫生巾也成了“小众用品”。
虽然,在关于高铁上是否售卖卫生巾的讨论中,尊重和支持的仍是多数;
但益美君写这篇文章,绝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希望那一小部分人的极端、冷漠、羞辱的言论别成为主流,别让“月经”真的变成一个小众的词。
两年前,2.8 万女医护被送到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前线,到了之后才发现她们的卫生巾不够——人们忘了她们会来月经,有些人积极援助,也有些人说:“人命都保不住了,还关心你裤裆的那点事。”
而今年,在苏格兰以“女性不应该因为身体的自然规律,受到财政上的处罚”为理由,宣布免费为女性提供生理期用品的时候,我们还在为高铁上能不能售卖卫生巾而争的面红耳赤。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发声,不指出这些事实,那我们的这些“私人的”、“隐秘的”、“尴尬的”苦楚将不会有人知晓,更无从获得合理的支持、改变。
牛津大学开过一门通识课,主题是:承认她们的特殊需要,并不代表她们软弱。
希望所有女性朋友无视诡辩,大声疾呼,勇敢争取,接受自己,不必隐藏。
因为一个越来越好的社会,需要我们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