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千年古县名(蒲江县县名探源)(1)

杨广画像

(一)蒲江县原名广定县(西魏废帝(元钦)二年,公元553年设置)

蒲江县始设郡县在南北朝西魏,“后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定蜀,又置临邛、蒲原、蒲阳、濛山四郡以属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75)。

“西魏置(县)曰广定,及置蒱原郡”(《隋书》卷29,地理志),蒱与蒲字,古代通用。

隋开皇三年(583年)十一月,“罢天下诸郡”(《隋书》卷1,高祖上),蒲原郡罢去,蒲原郡存在30年(553-583年)。

(二)广定县改名蒲江县(隋文帝(杨坚)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改)

隋文帝杨坚,皇后独孤氏生五子,长子杨勇,次子杨广,三子杨俊,四子杨秀,五子杨谅。原立杨勇为皇太子,杨勇“颇好学,解属词赋,性宽仁和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但因“尝文饰蜀鎧,上(文帝)见而不悦,恐致奢侈之渐”,受到训诫,冬至节,百官朝贺,“太子法服,设乐以待之”。受隋文帝怀疑。杨勇一大缺点是“多内宠”,对皇后选给的妃子元氏冷淡,而热爱昭训云氏。元氏得急病,两天就死亡,皇后不平,认为是杨勇毒死元氏,派人伺察寻求杨勇罪过。杨广知道这一情况,联合母亲及大臣杨素等人,收买东宫太子幸臣姬威等人,“内外諠谤,过失日闻”(《隋书》卷45,房陵王勇)。

开皇二十年(600年)十月乙丑(九日)“皇太子勇及诸子並废为庶人”。已巳(十三日)太子党羽左卫大将军、五原郡公元旻等七人被杀。

十一月戊子(三日),以晋王(杨)广为皇太子(《隋书》卷2,高祖下),囚杨勇於东宫(杨广弑父登基,杀杨勇及其十个儿子)。

“仁寿初,(皇太子杨广)奉(文帝杨坚)诏,巡抚东南”(《隋书》卷3,炀帝上),“布名于天下,四海之内,无不咸避。”

隋代,有三十个州、县,因原有“广”字,避讳,更改地名,皆在仁寿元年(601年)。

1、“仁寿元年,改广饶曰东海。避太子讳也。”(《资治通鉴》卷241,注)

2、“广平县,……仁寿元年改曰永年,避太子广讳也。”(《资治通鉴》卷204,注)

3、“魏永安中置广州于鲁阳,而齐、周因之,……广州之作鲁州,盖仁寿中,避广字改。”(《隋书》863页校勘记)

4、“连山,梁置曰广德,隋改曰广泽,仁寿元年改名焉。”

5、“枣阳,旧曰广昌,……仁寿元年县改名焉。”

6、“安兴,旧置广牧县,……仁寿初,改曰安兴。”

7、“丰城,平陈废,(开皇)十二年置曰广丰,仁寿初,改名焉。”

8、“飞狐,后周置曰广昌,仁寿初改焉。”

9、“乐寿,……开皇十八年改为广城,仁寿初改焉。”

10、“大陆,旧曰广阿,……仁寿元年改为象城,大业初,……改为大陆。”

11、“宗城,旧曰广宗,仁寿元年改。”

12、“长河,旧曰广川。后齐省,开皇六年复置,仁寿初改名焉。”

13、“安福,梁置曰广福,……仁寿初,改名焉。”

14、“滎泽,开皇四年置曰广武,仁寿元年改名焉。”

15、“广武郡,隋氏避讳,改为内牟。”(《唐元和郡县图志》卷8)

16、“新蔡,……开皇……十六年置广宁县。仁寿元年改广宁曰汝北,大业初改汝北曰新蔡。”

17、“修城,旧曰广长,……仁寿初,县改名焉。”

18、“洮阳,后周置曰广恩,……仁寿初,改县为洮河。大业初,改曰洮阳。”

19、“化隆,旧魏曰广威,……仁寿初,改为化隆。”

20、“灵武,后周置曰建安,……开皇……十八年改建安为广闰,仁寿元年改名焉。”

21、“河池,后魏曰广化,……仁寿初,改名焉。”

22、“胶水,旧曰长广,仁寿元年改名焉。”

23、“延长县,……后魏废帝元年於丘头原置广安县,隋仁寿元年,以‘广’字犯皇太子名,改为延安。……广德二年改为延长。”

24、“金明县,……后魏太武帝於此置广洛县,……隋……仁寿元年,以太子名广,改为金明县。”(《唐元和郡县图志》卷3)

更改县名的,今四川省有六个县:

25、“蒱江,西魏置曰广定,……仁寿初,县改名焉。”

26、“南溪,梁置,曰南广,……仁寿初,县名改焉。”(《隋书》卷29-31,地理志)

27、“双流,旧曰广都,……仁寿元年,改县曰双流。”

28、“通义,旧置齐通郡,……开皇初,郡废,改齐通曰广通。仁寿元年改为通义。”(唐武德元年於通义县置眉州,宋太平兴国初(公元976年)改通义县为眉山县)

29、“汶山,旧曰广阳,……仁寿元年,改名焉。”(宋绍兴中,复置名汶川县)

30、“左封,后周置曰广年。……仁寿初,县改名焉。”左封县在四川松潘迭溪营西二百六十里,广德后,没于吐蕃。(《隋书》卷29-31,地理志)

京城“广阳门”也改为“显阳门”。

封爵带广字,也得改:“(李)崇,……周武平齐,……改封广宗县公,……子敏嗣,……袭爵广宗公。……后避煬帝讳,改封经城县公。”(《北史》卷59)

姓名带广字也得改,如鲁广达改名鲁达。

广定县县名,使用48年,经历西魏、北周、隋初三代,设县至今1465年。

蒲江县从隋仁寿元年(601年)定名,没有再改,使用了1417年。

(三)为什么改名“蒲江县”?因为县城南枕蒲江水。

《旧唐书》卷41,地理志记载:

“蒲江,汉临邛县地。后魏置广定县,隋改为蒲江,南枕蒲水故也。”

《唐元和郡县志》(元和八年(813年),宰相李吉甫主编)。

“蒲江县,……南枕江水,因以为名。……蒲江水,经县南二百步。”

蒲江县因南枕蒲江水得名。

蒲江水发源于丹棱县境,流经丹棱、名山、蒲江、邛崃、新津五县,全长62公里,在新津县宝资山下注入岷江。蒲江水流域是古蜀文明发祥地之一,上游、中游、下游都发现新石器。

《山海经》卷5,中山经:“蒲薨(读轰)之水,东流注于(岷)江。”

古蜀国,公元前8世纪,杜宇从朱提(云南昭通)北上,越过长秋山,先占领蒲,继占领卑(郫县,今郫都区),自号蒲卑,称为望帝。(《华阳国志·蜀志》),“蒲”与“卑”已成为邑聚。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带兵“伐蜀,因取巴地,分为三十二县”(《路史》罗苹注,引《华阳国志》),在蒲水下游设置蒲阳县(县治在今邛崃市牟礼镇永丰村)(《旧唐书》卷41,地理志,依政县)。

蒲阳县管辖蒲水流域,乾隆十三年(1748年)赵珺署蒲江知县,撰文称“署篆蒲阳”,飞仙阁,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碑称飞仙阁为“蒲阳第一胜境”。

汉代,蒲阳县併入临邛县。

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开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华阳国志·蜀志》),“蒲江”地名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上,至今已有2085年。

东汉建安年间(196-219年)在蒲江下游修建了“蒲江大堰”(新津县宝资山下通济堰)。

南朝萧梁大同元年(535年),鄱阳王萧范任益州刺史,“于蒲水口立垒栅为城,以税生獠,名曰蒲口顿。”

大同三年(537年)闰九月,武陵王萧纪任益州刺史,“于蒲水口,始置邛州,取南界邛崃山为名”。(《太平寰宇记》卷75)

北朝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年)八月,西魏大将军尉迟迥率军一万二千人攻占成都。诏授大都督,益州刺史,“自剑阁以南,得承制封拜及黜陟”,他“绥辑新邦,经略未附”,“夷夏怀而归之”。(《周书》卷21,尉迟迥传)

他在蒲江上游设置蒲原郡广定县,下游设置蒲阳郡依政县,开发了蒲江上下游。

西魏废帝(元钦)“二年……三月,太祖(宇文泰)遣大将军魏安公尉迟迥率众伐梁武陵王萧纪於蜀。……五月,萧纪潼州刺史杨乾运以州降,引迥军向成都。……八月,克成都,剑南平。……

三年春正月,……又改置州郡及县,……凡改州四十六,置州一,改郡一百六,改县二百三十。……太祖(宇文泰)与公卿定议,废帝。尊立齐王廓,是为恭帝。”(《周书》卷2,帝纪等2,文帝下)

西魏平定剑南及改置州、郡、县皆在西魏废帝元钦在位时期。

(四)蒲江水古名布濮水,僕千水,流域係古代濮人所居住地区之一。蒲、濮二字古音同,字通。

东晋宁康二年(公元374年)晋原县(今崇州市)人常璩著《华阳国志》称临邛县有“布濮水,自布濮来。”

汉代人班固《前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临邛,濮千水,东至武阳入江,过郡二,行五百一十里。”

布濮水,僕千水是蒲江水的古称。濮、僕、蒲三字古代通用。表明蒲江水,远古为濮人居住区域之一。

濮人是远古巴蜀及河南、山东、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地居民,历史悠久,值得研究。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儿子“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阳。”

《大戴礼·帝系姓》;“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

昌濮,濮人女儿嫁与昌意,从夫姓昌。犹如周代姜姬、赢姬,姬姓女儿嫁往姜姓,赢姓,将男方的姓冠于女方姓上。

“濮于古为梁州国”(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

濮人随黄帝族东进到河南、山东濮水流域。今郑州南古代有南濮水、北濮水。经陈留酸枣县,东北注,经燕城南,经濮阳南,经济阳至高平,钜野入济。清初,“黄河迁决,濮水绝流。”(《读史方舆纪要》卷47,延津)

“帝颛顼,高阳氏,元年,帝即位,居濮”(《竹书纪年》),河南濮阳为“颛顼墟”,他是在母族濮人支持下即位的,还居住在濮人地区。

“黄帝崩,葬(陕北上郡)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莫不砥属。”(《史记·五帝本记》)

“虞舜者,名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史记·五帝本纪》),为五帝(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之一。

濮人到商代,已沦为商国藩属,《逸周书·王令解》“伊尹受(汤)命,于是为四方令曰:……正南……百濮……请令以珠玑,瑇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

商王武丁时(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59年)甲骨文记载,商王经常征伐濮人,称为“戎徏亍 ”,徏亍 即濮。商人俘掠大批濮人作奴隶,所以后来称奴隶叫奴僕。

濮人怨恨商王,所以参加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之役。

《尚书·牧誓》“(周武王)……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曰:……西土之人,……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矛,予其誓。”是参加武王伐纣的八国之一,濮人在西周成为周王朝为藩属。

《左传》昭公九年:“武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南士也……”

周成王时《逸周书·王会解》:“成周之会,……卜人以丹砂。”孔晁注曰:“卜人,即濮也。”

周厉王《宗周钟》铭文:“南国㞋孳,敢舀处我土,王敦伐,其至菐,伐厥都。㞋孳乃遣间来逆邵(昭)王。”㞋即服,濮。孳,子之古文。周厉王讨伐濮人。

濮人在周代被捕作奴僕,地位极低。人分十等,僕在第九等,《左传》昭公七年:“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僕,僕臣台。”

《国语·郑语》“楚蚡冒(公元前757年—前741年在位)于是乎,始启濮。”韦昭注:“濮,南蛮之国,(楚)叔熊避难此也。”

《史记·楚世家》

“叔堪亡,避难于濮(《正义》引刘伯庄云‘濮在楚西南’)

……楚熊通……自立为武王,……始开濮地而有之……”

《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

“楚大饥,……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麇(读菌,本意獐子)人(郧阳)率百濮聚于选(枝江),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阪高。蒍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竹山、竹溪),夫麇与百濮,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乃出师,旬有五日,百濮乃罢。”(杜预《春秋释例》:“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为聚,故称百濮也。”“庸亦濮”。)

《左传》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

“楚子为舟师以伐濮”。

今四川本为蜀山氏昌僕的故乡。《路史》:“蜀山,昌意娶蜀山氏,益(州)土也。”“蜀山,今成都。见扬子云《蜀纪》等书。然蜀山氏女乃在茂(州)。”

合川钓鱼山双 墓“巴王,濮王会盟于此,酒酣击剑相杀,并墓而葬”。(《舆地纪胜》引李文昌《图经》)

“昔楚襄王(公元前798-263年)灭巴子,封废子于濮(涪)江之南,号铜梁侯。”(《舆地纪胜》引陈寿《益部耆旧传》),合川北五里北崖,又称濮岩。

西汉杨雄《蜀都赋》:“东有巴賨(读宗),绵亘百濮。”

西晋左思《蜀都赋》:“左绵、巴中,百濮所充。”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

《蜀志》:广汉郡郪县“濮出好枣。”

蜀都临邛县“有布濮水,从布濮来,合文井江。”

《巴志》“其属有濮,……”。

《南中志》:“……滇、濮……侯王国以十数……”。

堂狼县(云南东川),故濮人邑也,今有濮人冡。

句町县(云南广南)故句町国名也,其置自濮王。

建宁郡谈稿县,“有獠濮。”

兴古郡(云南砚山)“多鸠獠、濮。”

永昌郡(云南保山)“有闽濮,……裸濮……之民。”

牂柯郡 “夷濮阻城”。

蜻蛉县 “有盐官、濮水”。

1986年6月,我在《成都文物》第2期发表《蒲江县县名新考》提出:“在武阳(新津)入岷江的僕千水、布濮水,即是蒲江水。

布濮水、僕千水是因古代濮人居住得名。《寰宇通志》:“布濮水在嘉定州邛县西八十里,发源自獠界,即古之濮也。”古无轻唇音,故读濮如蒲。蒲即是濮。明代学者杨升庵曾指出:“濮人,今名蒲蛮。……濮与蒲音近而讹尔。”(《升庵全集》卷48,濮人。)

……蒲江水的得名,乃系因古代河两岸居住濮人的缘故。

蒲阳县、蒲江县、蒲江水的蒲字,……因古代居住濮人而得名。”

1988年11月,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华民族源流史丛书,湖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何光岳先生《南蛮源流考》259-260页记述:

“另一支濮族,自周代由涪江上游,沿岷山区南迁至蒲水,……即今四川蒲江县,皆因濮人所居的蒲水而得名。这条蒲水,在汉代叫仆千水,在晋、南北朝叫布濮水”。《华阳国志·蜀志》说“有布濮水,从布濮来”。《水经注》亦称“布濮水”,可见蒲是由仆转变而来。”

198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四川大学教授蒙默、刘琳、唐光沛、胡昭曦、柯建中《四川古代史稿》:“蒲、濮二字古音同,字通”。

1991年4月,巴蜀书社出版李绍明、林向、徐南洲主编《巴蜀历史·民族·考古·文化》。四川大学教授罗二虎发表《论三星堆文化居民的族属》:

“《华阳国志·巴志》‘其属有濮’……除巴地外,在古蜀国境内,也有大量濮人所居。《华阳国志·蜀志》载广汉郡郪县有地名‘濮’。蜀郡临邛县有江名‘仆(濮)’千水(《汉书·地理志》作‘僕千水’),‘蒲(濮)江’……这些都是古代濮人居住而留下的文化遗迹。”

直接指出“蒲江”就是“濮江”。

2018年10月30日下午,民政部在北京召开首批千年古县评审会,蒲江县是首批申报的九个县之一。专家学者们对蒲江县名提出质询,我根据历史文献《前汉书》、《华阳国志》、《旧唐书》、《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书,作了蒲江县县取名来自蒲江,来自远古濮人居住的答辩。得到专家们首肯,回来集中整理资料,公诸于众,以共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