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请指教》第二阶段就快结束。
关于节目,关于影评人,我已经发过两篇文。
写那两篇文时,我愤怒如鲁迅,恨不能以笔为刀。
后来,文章发布,也不出所料,收获到不少流量。
甚至还被业内大号点名,得到了一波粉丝转化。
可最近几天,我却对那两篇文,有些困惑和迷茫。
原因?
每一篇,我都用大幅笔墨,写了毕志飞的相关内容。
而毕志飞,竟转发了我的文章。
之后,我跟毒Sir聊天,偶然聊到了《导演请指教》。
毒Sir告诉我,他们也对毕志飞的部分,进行了深挖。
没错。
正如李诚儒所说。
很有可能,我们都被毕志飞利用了。
经历过此事,我理性地又看了几期节目,不禁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我做影评自媒体,为的是什么?
表达愤怒?批判现实?
还是被像毕志飞这样的人当枪使?
思来想去,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知道真正优秀的电影长什么样。
因此,今天这篇文,我决定抛开情绪,不再探讨脱离了电影本质的东西。
当我开始理性思考,我发现这档综艺,确实在相当程度上还原了电影行业。
而,下面这3部短片,不仅是我最喜欢的作品,值得我写文章推荐给大家。
在我看来,它们还从3种不同视角,对一个终极问题进行了3种不同回答。
这个终极问题就是——
“电影有何意义?”
以下排名由低至高,仅代表罗罔极的个人喜好
1.《不准笑》导演:包贝尔大众上座率:97%专业上座率:68%罗罔极评分:7.2观看期数:第6期(下)
电影有何意义?
包贝尔的答案是:幸福与笑。
《不准笑》的开场,用了一段画外音叙事。
学过电影理论的都知道,用画外音展开叙事,是非常危险的。
比如,韩雪导演的《半镜》,开场就让男主用画外音介绍自己。
介绍的同时,画面呈现出男主本人,和与字幕完全对应的场景。
这样的手法,枯燥而乏味,平庸且俗气,可以说毫无想象力。
因此,招来了北电副教授的强烈批评。
但,正如王晶所说:
“技巧没有对错,只在于用的好不好。”
《不准笑》就把看似低级的画外音叙事,用的非常巧妙。
开场,同样是男主介绍自己。
但镜头,却没有枯燥地指向男主本人。
而是给了托尔斯泰、被咬过的苹果,及《黑猫警长》和《大人物》。
结合声字,当你看到一只耳和赵公子时,你瞬间能get到一种幽默。
列夫托尔斯泰
有一句名言
每个人都会有缺陷
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有的人身体有缺陷
有的人心理有缺陷
而我的缺陷是
“不准笑”
注意——
画外音念到“不准笑”时,地上出现了一堆,跟文字呼应的落叶。
落叶,既象征过往的逝去,也寓示着轮回与新生。
从托尔斯泰到赵公子,从落叶到男主王飞翔。
这是一个高度流畅,且设计十分细腻的转场。
不得不说,在这档节目中,包贝尔的导演水平,确实产生了很大进步。
为什么“不准笑”?
因为,王飞翔和他爸爸一样——
只要一笑,就会随机瞬移到某个地方。
且瞬移的范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加大。
衣柜、树上、天台……
最严重的一次,王飞翔还在洗澡,却突然光着身子,瞬移到了街道中央。
因此,从小到大,周围的人都在告诫他“不准笑”。
异想天开?
脑洞过大?
用不切实际的概念,勾起观众的猎奇想象?
恰恰相反。
对我而言,这是一部非常戳心,且充满了真情实感的作品。
众所周知,我本人在农村长大,出生时就双腿瘫痪,身上有着不可治愈的缺陷。
一般情况下,生了我这样的孩子,父母即使没有伤心欲绝,也多半会郁郁寡欢。
但我爸妈,却始终保持着开朗,脸上总是洋溢着笑。
受他们传染,我在成长的路上,也几乎每天都会笑。
然而,在以往生活中,我妈却常听到周围邻里,传来这样的闲言碎语:
“你看他们家人,心真大,孩子都病成啥样了,还在那笑呢。”
“可不呗,孩子以后得咋整,他们不知道犯愁哈。”
没错。
人生在世,就算你不会瞬移,你也必然有其它的“缺陷”。
只要你有“缺陷”, 就会有人用某种方式,告诫你“不准笑”。
假如,你的“缺陷”是大龄单身。
那么,当你磕偶像爱情剧,被情节甜到笑出声时,就可能会有人向你泼一盆冷水。
假如,你的“缺陷”是家境贫困。
那么,当你玩竞技游戏,因为五杀对方笑出声时,就可能会有人怼你不务正业。
而,就算你又帅又有钱,结了婚且身体健康四肢健全,你也还是很难随心所笑。
因为,键盘侠会阴阳怪气,批评你笑的太油。
你看。
“缺陷”根本无法彻底避免。
无论怎样做,你都经常会听到类似“不准笑”的告诫。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包贝尔说:爱咋咋地。
爱笑就笑吧,爱黑就黑吧,爱瞬移就瞬移吧。
短片结尾,王飞翔不再控制自己的基因本能。
他拉着家人的手,肆无忌惮地笑,顺便展开了一场场不花路费的旅行。
此时此刻,“缺陷”竟成了他生活的优势。
和王飞翔一样,《不准笑》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
它的专业上座率,只有68%。
换句话讲,大概32%的专业影评人,认为它非常无趣。
曾怒批过韩雪的北电副教授,虽没说它不该用画外音叙事。
却依然满脸严肃,根据细节见缝插针,给予了苛刻的评语:
但,那又如何?
97%的大众上座率,已经足够证明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看完全片和映后讨论,我想起自己童年时代,在农村过春节。
家里围了一屋子亲戚,桌上摆着十几道菜。
无论亲戚还是菜,都跟“高级”二字沾不上任何关系。
然而,那却是我笑容最多,最想穿越回去重走一次的日子。
所谓合家欢,所谓好莱坞式的Happy Ending,不就是一顿温暖幸福的年夜饭。
2.《音乐之声》导演:王一淳大众上座率:97%专业上座率:98%罗罔极评分:8.2观看期数:第6期(上)
电影有何意义?
与包贝尔不同——
王一淳的答案是:观照现实。
《音乐之声》的镜头,瞄准了生活在地下室的一家三口。
邵兵演的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去天井外为妻儿搜寻日用物资。
一次下班,父亲发现孩子身处天井下面,只为了听窗外的音乐。
于是,他气愤地批评孩子:什么音乐,能吃还是能喝?
看到此处,你可能会觉得,这个父亲不懂教育,是个无知的庸人。
但实际上?
父亲的话,只是出于现实的客观考虑。
地震、毒气、空间狭窄、物质贫瘠……
随着情节推进,你发现有些生命,确实很难享受到艺术的魅力。
短片后半段,为了妻儿能活下去,父亲最后一次爬上了天井。
爬上天井的那一刻,你看见一只蟑螂,来到了人的世界。
放映结束后,有评论说《音乐之声》是用人拟蟑螂,让观众体验蟑螂的世界。
但我认为,王一淳却是在用蟑螂拟人,让观众换个角度,观照到真正的底层。
表面上,这部作品脑洞很大,表达的东西似乎特别奇幻。
然而现实中,真的没有像蟑螂一样生活的人吗?
随便搜索一下,你就能看到比电影惨烈百倍的现状。
没错。
看似是蟑螂,其实还是人。
或者也可以说,一家三口隐喻的,是每一个弱小的生命。
那么,作为弱小的生命,我们该如何在这个残酷世界中,坚强地生存下去呢?
在王一淳看来,除了吃吃喝喝,还需要精神世界的滋补。
短片结尾,就像现实中很多罹难的矿工一样,父亲再也没能回到自己的家庭。
就在这伤心至极的时刻,一丝阳光打进了地下室。
随着肖邦的《夜曲》缓缓响起,孩子的注意力渐渐转移。
他似乎意识到,父亲并没有真正的离开。
而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观照守护着自己。
最后一幕,随着镜头推移,我们被拉出了地下室。
然而,即使灯光已被打开,即使回到了现实世界。
我们也仍能感受到,作品留下的回响和余味。
这,就是电影之美。
这也是人的魅力。
既可生如蝼蚁,也可美若神明。
只要还有音乐,只要还有电影。
只要还有艺术,生命力就永远不会凋零。
天井传来的阳光,照亮了孩子心中的希望。
而《音乐之声》,也令观众收获了悠远的感动、悲悯与思考。
无论从任何角度看,这都是一部优秀的,每个人都适合欣赏的作品。
3.《明月的花园》导演:曾赠大众上座率:80%专业上座率:72%罗罔极评分:8.7观看期数:第4期(下)
电影有何意义?
与包贝尔和王一淳不同——
曾赠的答案是:与过往对话。
《明月的花园》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欣赏的作品。
郝蕾认为,打开它,就像打开了曾赠的私人日记:
但在我看来,是否能理解《明月的花园》,与经历和性别没太大关系。
区别只在于,作为一个理性的成年人,你是否遗失了童年的记忆。
你是否还记得,自己少年时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
你是否还记得,自己少年时遵循着怎样的三观逻辑?
如果不记得,你就无法理解这部作品。
比如,你会无法理解——
为什么,在无比紧张的非典时期,周围的大人都已经心慌意乱。
可明月,却还能在那看帅哥听音乐,认真享用疫情带来的假期。
你会无法理解——
为什么明月的妈妈,明明在凶狠地批评她。
可她却能若无其事,好像在另一个星球一样。
甚至还一边被骂,一边看着红裙子面露微笑。
因为,你早已经忘了,自己少年时期的内心世界。
所以,你根本无法理解,也进入不到人物的情绪。
看《明月的花园》时,我想起另一部成年人很难看懂的电影:《大鱼海棠》。
《大鱼海棠》里的这段对话,清晰地指出了少年人和成年人的区别。
哼 你们这些小家伙
对待生命就像一块路边的石头
只有我们这些老家伙
才费尽心思怎么样多活一天
如果不快乐 活再久又有什么用呢?
是的。
成年人注重生活,少年人注重快乐。
这就是为什么,小孩子总与大人们格格不入。
《大鱼海棠》是一部纯粹的童话,用至美的画风让我们看到了少年人的模样。
但,电影里的少年人,却没有换位思考,没有与成年人展开深层次的对话。
故而,人物也就没有成长。
《明月的花园》不同。
一次偶然,明月认识了一个,整天都在疯狂练英语的老朋友:周慎微。
周慎微问明月:你认为,人生哪两件事请,是最重要的?
明月答:爱与梦想。
周慎微却说:健康和学习。
注意——
周慎微说出自己的观点时,明月把头扭了过去,表现出了一丝不屑。
直到,明月失恋了。
直到,明月问周慎微:你失过恋吗?
直到,周慎微向明月,讲述了自己的年少过往。
明月这才明白——
原来,周慎微疯狂练英语,是为了延缓自己的老年痴呆,加强记忆力。
而,只有加强记忆力,才能记住年少时的她,记住自己的爱与梦想。
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健健康康?
因为我不想忘记,我爱你。
PK环节,曾赠虽然输给了德格娜。
《明月的花园》也没有得到特别高的分数。
但对我而言,这却是真正独一无二的,最好的作品。
它用精炼的篇幅,还原了一个少年人最宝贵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纯真与感性。
它还用两位年纪相差巨大的人物,试图解答了人生当中,相当深层次的困惑。
它也让我对《导演请指教》的观感,产生了某种颠覆。
3种类型,3位导演,3部意义深远,却彼此各不相同的短片。
作为电影发烧友,能通过这档综艺,认识王一淳和曾赠,我感到非常值得。
在各种因素导致影视寒冬的今天,希望类似的真人秀节目,能够越来越多。
能在不受疫情影响的电影院之外,给更多优秀的创作者,带来机会与归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