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是临床用以治疗多种疾病的常用重要中药之一。 大黄专入脾胃,味苦性寒,历代医药名著均有记载。在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黄,味苦寒,生山谷,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称其可用于“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中论述:“人参、附子、熟地、大黄,为药中四维,更推人参、地黄为良相,大黄、附子为良将”。宋·张元素著《珍珠囊》谓其“泻诸实热不通,除下焦湿热,消宿食,泻心下痞满”。《药品化义》曰:“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为将军”。《本草经集注》曰:“平胃下气,除痰热,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根据以上经典著作对大黄的论述,可见大黄为攻积导滞、除痰热、泻火凉血、逐瘀通经之要药。

对付突发中风的绝招(中风了该如何使用)(1)

根据中药现代药理和炮制,大黄有2种主要成分,一是大黄泻素,一是鞣酸。大黄泻素具有泻下泄热功效,临床上为了攻积导滞,则用生大黄,且煎药时要“后入”,即稍加热,使大黄泻素溶出来即可,要是煎煮时间过长,则大黄泻素被破坏,鞣酸被煎熬出来,达不到通便泻下的作用。另外,大黄因炮制方法不同而功效有所变化。生大黄泻下力较强,适用于清热泻实;酒制后重在活血通络,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等;大黄炭,凉血止血功效较好,应用于血热火盛之出血病证。 应用大黄治疗中风病的适应症为:当证见肝阳风动,痰火上扰,邪热内积,热结肠腑,腑气不通,在选用汤剂时,可加用大黄粉冲服,以加强清热泻实的力量。否则热积不除,大便秘结不通,邪热不得下泄,阳明实热上壅,可使痰火更甚,浊气上熏,加重病人气血逆乱,气机升降失常,导致心神受蒙。

临证中,我们对脑中风痰热腑实、瘀血阻滞患者,应用大黄粉泻下,即能排出积粪很多,大便一通,气机宣达,痰化、热清、瘀消,症状改善非常明显,病情转危为安。现代药理药效实验证明,应用大黄清热泻火,泻下攻积,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肠道排泄毒性产物,通过泻下逐水也能起到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的作用。这和现代医学抢救脑中风,应用甘露醇脱水减轻脑水肿、颅内高压的方法颇为一致。

对付突发中风的绝招(中风了该如何使用)(2)

大黄者,药中之良将,勘定祸乱,以至太平。中风病本虚标实,虚有气血阴阳,实有风火痰瘀等,病因病机极为复杂,但总不外气机升降逆乱,运转失权,无以自主,气血津液运行逆乱所致,而中焦是升降的枢纽,因风火痰瘀诸邪的形成皆与气机逆乱有关。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之效。实际上都是通利中焦,令升降有序。中风病急性期神昏痰盛,瘫痪,便闭,舌暗,苔黄,风痰火瘀并至,此时首选大黄通利中焦,荡涤胃肠,腑气通则神志清。病情重者可单用一味研末冲服或鼻饲,中焦通利,气机升降有序,诸邪渐除。正如古人云:“尤如将军之至,勘定祸乱,以至太平。”不无道理,在中风恢复期,凡便干秘结不除者,此痰热未全根除,此时亦应首选大黄,配伍他药。若气虚者配黄芪;血虚者配当归;阳虚者配肉苁蓉;阴虚者配玄参;热痰配瓜蒌、胆南星;湿痰配半夏、天南星、白附子;气滞者配枳实;血瘀者配丹参、地龙、桃仁等。在临证中,以通腑泄热为主时用生大黄,以化瘀通络为主时用熟大黄、酒大黄。其用量随个体差异变化很大,用量从3~5g开始递增,用至10g仍便燥者加芒硝10g冲服,以通为效,不可过量,以免过伤正气。

对付突发中风的绝招(中风了该如何使用)(3)

中风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腑实、火热、痰湿和瘀血四大标实特征,应用通腑法治疗己是中医界的共识。刘向哲等[1]统计分析了古代和现代医家应用通腑法治疗中风急性期的用药规律发现:他们共同使用了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黄芩、石膏、栀子。前四味正好组成了通腑法的祖方--大承气汤,后四味则是清热泻火解毒之剂。古代医家兼以补益气血、祛风,而现代医家则兼以活血化瘀,祛湿化痰。

王进等]将1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对照组80例。两组均予醒脑静、能量合剂静滴,治疗组加用中药,方选大承汤加减。治疗两周,治疗组主要症状、血液流变学、舌征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韩文刚用通腑泄热汤(大黄、芒硝、厚朴、杏仁、栝楼、丹参、胆南星)治疗中风急性期46例,总有效率95.6%。王玉珊等[4]运用通腑泻热治疗脑出血急性期,观察组44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大承气汤原方灌肠。观察神志、血压、眼底情况,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徐新平[5]将急性期中风便秘58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分热秘、阴虚便秘两型,热秘予大承气汤加减,阴虚便秘予增液承气汤,对照组予果导片0.2,每日一次。治疗组总有效率83.5%,对照组78.5%。

对付突发中风的绝招(中风了该如何使用)(4)

综上所述,通腑法己广泛用治疗中风急性期,无论在深度和广度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有很多地方值得进一步的探讨:中医通腑法是否能成为中风急性期治疗的主要方法,目前的临床研究模式几乎都是在西医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在对照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通腑法作为治疗组。缺乏中西医两种独立方法冶疗的临床研究,更缺乏大规模多中心循证医学水平上的临床研究。中医的辨证选用通腑法治疗与西医应用果导、开塞露之类的导泻通腑,其疗效是否有差异。急需制订通腑法治疗中风急性期的应用规范和疗效评价标准,以便于提高临床疗效和学术交流。目前现代医学对中风的治疗己从过去单靶点的神经保护转向多靶点的脑保护。中医通腑法选方用药可以回归到《伤寒论》通腑下法治疗体系,而这一个体系的用药核心是中药大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具有降压、降脂、改善血流变学、清除脑水肿、消炎、预防应激性溃疡等,它的作用对脑中风是多靶点,无论从中医或西医的角度来看,大黄及其复方是治疗中风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很值得进一步临床和实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