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折耳大猫咪

一口气看完屠龙少年为何变恶龙(屠龙少年如何变成恶龙)(1)

01

今天的葬礼是邺城头一份儿。

整个邺城倾巢出动,车马如过江之鲫,挤挤攮攮地一直排到了都排到了城东门不远的地方。

这是尚书左仆射和士开母亲的葬礼,能热闹到如此程度,那不光是因为和士开是尚书省的一把手。

人们更在乎的是他另一个身份,一个不能说,说出来就会死的身份-北齐武成帝高湛的男宠,高湛唯一的心上人。

“(高湛、和士开)其深相爱如此。”

《北齐书.和士开传》

02

吏部郎中封孝琰好不容易挤进去了,却被眼前的一幕逗得乐不可支,他赶紧捂住了嘴。

他看见邺城俩富商,一个叫丁邹,一个叫俨兴,居然也挂着重孝,一袭白衫,一副逝者亲儿子的架势,跪在门口哭。

当今皇亲,尚书省二把手冯子琮,突然从他身后蹿出,又钻到一处,接人接物,迎客送往,堂堂一国副相,不知情的还以为是和府下人。

大厅中间一个士人成功吸引了所有人注意:嚎哭的调门最高,婉转凄厉,压倒了大和尚的诵经声,道士的铙钹声....直捅云霄。

出门后,封孝琰挤进同事群里,笑的不可自抑,说俨兴,丁邹那俩货,都不如中间那哥们会嚎!

“俨兴之南,丁邹之北,有一朝士,号叫甚哀”。

《北齐书.封孝琰传》

说罢,在场的同事们都白了脸,闭了嘴。

封孝琰却不在乎。

他有张狂的资本:他父亲封隆之是开国重臣,高欢心腹。

他本人多年任职东宫,是太子的臂膀。

女儿即将嫁给范阳王,他将成为皇亲。

如此显赫的身份,讽刺几句和士开又怎么了?

03

但封孝琰的讽语很快就传到了和士开这里。

和士开大怒,他不是能容人的。

当年河南王劝皇帝提防和士开与皇后的关系,被和士开一直攀咬着告,直到皇帝毒死了河南王。

和士开以男宠上位,本就敏感,对士大夫的蔑视向来深恶痛绝。

而封孝琰此时并未觉察闯了大祸。

和士开搜集罪名,阴毒的告了封孝琰一状,说他跟好友南阳王出去玩时,经常避开人群,两人私下嘀嘀咕咕的,不知商量什么。

这就是往谋反上引,分明要触皇帝的忌讳。

好死不死,封孝琰此时进宫,为女儿筹办婚礼,就被皇帝逮住,狠抽了一百马鞭,押送到晋阳。

皇帝还不解气,又派鲜卑人高阿那肱打了他五十大棍。

高阿那肱一向仇视汉人,这次直接没客气,能从棒下活命已是封孝琰的侥幸,全靠祖上积德。

04

后来回邺城,封孝琰被打发到集书省里做一些文字校对工作。

曾经的老同事,亲友,人人揣摩风向,不敢跟封孝琰交往,文人圈也把他排除在外。

他常常落寞的一个人,脸色乌暗,慢慢走在邺城的暗巷里。

在失意拮据的岁月里,他不止一次回想起当年自己那“威仪闲雅,容止进退,人皆慕之”的光彩样子,想起自己十几岁就是宰辅崔暹的座上客,后来掌管东宫的一切事宜,俨然就是下任储相。

如果不是在葬礼上多那么一句嘴,他现在很可能已经进入台阁,权掌机要,成为北齐帝国宰辅。

而今,已是往事不可再提。

就这样,他被废弃了好多年。

在长达数年的精神内耗里,他那曾经风光霁月的心胸,已被毒草蔓延的到处都是。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不止一次扇自己嘴巴,嫌自己嘴欠,但是已经晚了。

数十年过去了,在这段时间里,朝局变化极大,武成帝与和士开相继离世。

朝内汉官与鲜卑人势力势不两立,矛盾极深。

双方各自为政,不断拉拢人进各自阵营。

封孝琰先是被宰相赵彦深看中,重新启用,并给了他代表国家出使北周的机会。

再后来,宰相祖珽又重用了他,把他拉进了皇帝身边的智囊机构-文林馆,那时他已经47岁了。

05

重新出现在人们视线里的封孝琰,已不是当年那个“以风流自立,善于谈谑”的翩翩佳公子了。

他当众谄媚赞祖珽是汉人宰相,衣冠首领。

不惜与鲜卑族势力决裂。

他做事情“多承意旨”,一心揣摩上级意思,很少出自公心。

他变得趋炎附势,变得功利。

他认为,只有被最有权势的人认可和操控,才能给他足够的安全感,这是那段“从是沉废”的流放岁月里带给他的教训和人生建议。

这种转变很快让他尝到了甜头,他又升任“尚书左丞”,掌管司法事宜。

真正让他如日中天的是手头的一件棘手案子。

它涉及到了皇帝和太后的母子关系。

太后胡氏内帷不修,私生活混乱,与僧人昙现有着过硬的风月交情。

不仅把先帝睡过的的七宝床给了昙现,还赏赐给了他无数的宝物。

很多奉承昙现的和尚们都叫昙现“太上皇”。

这引起皇帝,也就是齐后主极大的反感。

不仅如此,昙现和尚欲壑难填,还想要得到“沙门统”的佛界首领职务。

皇帝不能忍了,就把这件事情交给了封孝琰,那时封孝琰正代理主持御史台的工作。

然后很快的,封孝琰手里一件贪污案立马涉及到了昙现。

皇帝下令严查,封孝琰抓住了昙现贪污受贿的证据,没等秋后,把人抓来,一刀杀了。

不仅如此,还抄没了昙现家财,送进皇宫府库里,皇帝大喜。

很快,封孝琰正式升任御史台的一把手,文林馆的职务也同时兼着。于是封孝琰隆宠日盛,又尊贵起来。

与日益上升的地位相比,他的人缘却在迅速恶化。

他“弥自矜诞”,自以为是,张狂骄傲,所有人都讨厌他,“时者鄙之”。

他终于把自己变成了当年最讨厌的那种人。

政治投机是利益与风险并存的。

北齐末年,北周进犯,朝廷里的汉人和鲜卑人分成了两派,汉人派极力主张皇帝赶紧去晋阳,以避风芒。

这被鲜卑人抓住时机,诬告汉官们联合谋逆,欲图不轨。

于是汉人高级文官共同署名,联名上书皇帝请愿,这阵势引起了皇帝的恐惧。

于是按照奏折的署名,一个个全部招到含章殿里杀了。

其中,里面一个名字就是封孝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