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经常有粉丝留言,询问有没有优秀教师的课堂实例今天阿尧就从全国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著作《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中选择了一篇课堂实录,看看她是如何讲课的想了解更多窦老师的课堂,可以扫描文章末尾的二维码购买此书P.S.推文有点长,可以先转发分享,慢慢来看,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特级教师讲课模板?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特级教师讲课模板(最实用讲课模板)

特级教师讲课模板

导语经常有粉丝留言,询问有没有优秀教师的课堂实例。今天阿尧就从全国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著作《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中选择了一篇课堂实录,看看她是如何讲课的。想了解更多窦老师的课堂,可以扫描文章末尾的二维码购买此书。P.S.推文有点长,可以先转发分享,慢慢来看

物象为骨,意格为髓

——在吟诵中学习《清平乐·村居》

窦桂梅

主题:安居乐业

步骤: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

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

以意格为髓,品味词境。

一、引入《清平乐·村居》

(一)解题

师: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板书:居,并演示“居”字的变化过程)。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这个字是半包围结构,外面的“尸”字旁就好比屋子,里面像个“人”字,后来改成“古”。意思是,人在房子里居住。

:请老师把刚才的PPT再回放一下好吗?(师再次回放“居”的字形演变过程)我想到了一座房子,它很坚固,上面表示拱顶,旁边的“撇”表示一堵墙,里面的“十”表示住着十口人,那个“口”就好比一张大床,这就组成了一个家。

:人们常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典故。有居住的地方就有了家。有了家,心就安了。那么,这个家坐落在这里(板书:村,把课题补充完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我眼前有一幅农村田园生活的场景,有小河、村庄、鸡鸭,还有人们在田间劳动。

:听你这么一说,不禁会想起清朝诗人高鼎的《村居》。

:(齐声背诵)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居住在这样一个惬意的地方,说着这样的话(板书:吴音),是怎样的话?

生:江西上饶地方口音,在春秋时代该地区称吴国,故叫“吴音”。和北方的语言相比有轻细、柔软之特点,常称“吴侬软语”。

师:吴侬软语,好听啊。你们会说吗?

(生摇头,表示不会。)

:老师说一句北方的普通话,再说一句江西上饶的吴音,请体会这种吴侬软语。

“这个女孩真漂亮”是这样说的:Jie gou nan ne gui zen qing gan。

“我很高兴跟大家上课”说成:A hn gao xin gin da ga san ku。

“乡下的风景真好,我们大家一起去看看”是:Xiang ha ge fong jin zen hao, nga da ga yi qi ke kuang kuang。(这里只好用汉语拼音释音)

(尽管不能尽然,学生还是哈哈大笑,感受到吴侬软语的确细腻、柔软、妩媚。)

:你想啊,在村居里生活,说着吴音,多么美好。于是爱国词人辛弃疾就写出了自己在上饶老家闲居时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

(二)了解词牌

:同是写村居,辛弃疾的是词,高鼎的是诗。说说诗和词有什么不同。

:词是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可以配乐吟唱的,故有个词牌名。比如“清平乐”。

:有人说,诗是语言的艺术,词是精美的语言艺术。随着阅读的丰富,你们还会体会到更多。词呢,发端于隋唐,大兴于宋朝,按照一定的词牌来安排句子的多少,还可以配乐演唱。

:我们的古人很了不起,表示词的节奏,不是用乐谱,如四二拍、四三拍的形式,而是用词牌。不同的词牌还有不同的意境。老师试着为“清平乐”配乐,请大家浏览这首词,体会这个词牌有什么特点。(放轻柔音乐,出示《清平乐·村居》。)

(生有感受,纷纷举手想发言。)

师:不急。为了让大家比较得明显一些,我们再看另一首辛弃疾的词(配雄壮音乐,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请再感受一番。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生在音乐中体会)

:两种音乐换一换行吗?现在回过头来说说“清平乐”这个词牌和“破阵子”有什么不同。

生:不行。“破阵子”这首词让我的心情慷慨激昂,我仿佛看到战争中词人和敌人厮杀的场面,很悲壮,有不可一世之气概。而“清平乐”呢,我感觉,好温馨、舒缓。

生:“清平乐”轻松幽静,有一种悠闲自得的感觉,与“破阵子”的激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学习《清平乐·村居》

(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

:好啊,从词牌上我们也能找到这首词的感情基调。那让我们带着刚才的轻松温馨一起走进这个“村居”。古人讲,诗有三体,一是要“以声律为窍”(出示课件)。你怎么理解?

:将诗或者词的韵律当作窍门吧。

:是这个意思。用吟诵表达出古诗词的平仄与节奏。当然它的前提是,要读得字正腔圆。作为高年级同学,你们一定预习了,谁来读一读?(板书:读)

(生读得字音正确)

师:(对着刚才读词的同学)自评一下读得怎么样。

:(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还可以。

:这个用词很谦虚,具体说说,怎么叫“还可以”?

:这两个字——“翁媪”读作wēng ǎo,我读得很正确。

:“剥”是个多音字,这里你为什么读作bāo?

:把一个东西去掉外皮儿,这个过程就叫“剥”,读bāo,不读bō。

:“莲蓬”,口语时“蓬”可以读轻声,可你读原调,这是为什么?

:诗讲究压韵啊,所以这里可以读原声调。(老师让同学给该生掌声)

:不过,提一点建议,词分上阕、下阕,就像我们平常学习文章的段落,读整首词的时候,要注意其间的停顿。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从头至尾读了一遍,渗透朗读词时的停顿意识。)

:古人常说,歌之不足,舞之蹈之,所谓“手舞足蹈”。既然是一首词,我们当然可以手舞一番,体会其节奏美。

(生一边击掌,一边读上阕,如游戏一般,很有节奏。)

:不仅可以“手舞”,也可以“足蹈”,还可以“踏歌”体会节奏。我们一起“踏歌”下阕。

(学生一边脚踏节奏,一边读下阕,踏出了特别的韵律,兴趣很浓。)

:把整首词从头到尾“手舞足蹈”一番。

(生兴致勃勃地表演起来)

:读得这么好,就要用“吟”来找准声律。若说吟,讲究平仄方为入窍。谁知道平、仄声分别指现在的哪几个音?(板书:吟)

:平声是现在汉语拼音声调中的一声和二声,仄声是汉语拼音的三声和四声。

师:真好,在吟诵中要做到平声音拖长,仄声音短促,也就是“平长仄短”。请同学们试一试。

(生读)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真正的吟,要“依字行腔”。这里的腔也有高低。平声和仄声有什么不同?

:平声因为是一声和二声,所以声调要高;仄声因为是三声和四声,所以声音低。

:好啊,也就是依据平仄的长短、高低,吟出属于自己的腔调来。自己试着练一练。

(教师引导,学生跟着练习吟诵。)

:老师根据自己的语感,试着吟诵一下,请同学们鼓励我呦。

(学生听教师吟诵,热烈鼓掌。)

:谁来大胆试一试,用自己的调,吟起来。

(学生们纷纷练习吟诵)

:由于地域不同,吟诵的腔调也不同,下面听一位吟诵专家吟的浙江吟诵调。

(教师播放浙江吟诵录音,学生倾听体会。)

师:不用学别人的,就找自己的调。

(学生再次试着运用平仄行腔吟诵起来)

(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

:吟出了自己的腔调,那你们说咱们下一步干什么呢?

:默写吧。

:背诵下来。

:我觉得先要理解,然后才能谈背诵和默写。

师:你说得真好!与古人讲的诗的第二体“以物象为骨”(出示课件)说的意思差不多。学习诗词,不仅要注意平仄腔调,化为形象方为理解感受到诗词的风貌,带着感受吟,才有味道。那咱得再一次走进词中,感受一番。说说读这首词,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茅檐低小”,我眼前浮现出一座茅草屋,屋檐非常低小。(教师随机再现相应画面)

:说得好,用词中的词语讲出了特点。草屋只一间,如此而已,真是一种特别的乡村气息啊。带着你的感受吟一吟。(生读时,强调了“低小”,吟出了味道。)

:我还发现,茅屋前有一对老年夫妻,老爷爷就是翁,老奶奶就是媪。他俩聊天呢。(教师出示相应画面,学生带着感受吟了起来。)

:我还看到溪上有很多青草,可茂盛啦,可能还会在水中留下倒影。词中说是“青青草”,这里的草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应该是绿油油的,像一首歌词中唱的那样:“青青河边草,悠悠天不老。”

:草经常会成为诗人笔下的物象。像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虽然地点不同,年代不同,但都是要表达那绿绿的颜色,就如同诗人的生命一样充满绿意。你的引发真好,请再吟一吟。(生吟)

:我还看到一幅画,“大儿锄豆溪东”,真卖力呀!(教师出示相应画面,学生吟描写大儿的这句。)

:我看到了在低小的茅草屋前,中儿正在用他那双灵巧的手,用双腿夹着鸡笼,迅速地编着,给鸡搭窝,让鸡有个家。(教师出示相应画面,学生吟描写中儿的这句。)

生:翁媪最小的儿子,非常顽皮淘气,正在小溪旁剥莲蓬。(教师出示相应画面, 学生吟描写小儿的这句。)

:古人有时候用字往往虚指。比如小儿也不一定是自己的小儿子,有可能是自己的孙子呢。但不管怎样,都是一家人。

:你看你们多了不起,透过这文字,发现了这么多的画面。(将学生刚才提到的“村居”的画面一幅一幅地用PPT呈现。)

:还有一处景物,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可是没有重点描绘,是什么?

:小溪!溪上有青青草,溪东大儿在锄豆,溪头小儿在剥莲蓬。

:古人用字忌讳重复,可词中出现了三次“溪”,不重复吗?

:我认为不重复,因为他写的是不同地方的溪,溪上青青草里的“溪”,指的是整条小溪,大儿锄豆是在溪东,小儿卧剥莲蓬是在溪的一边。

:我认为辛弃疾是故意这么写的,都围绕“溪”来写,想突出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居。所以,故意用这么多“溪”是起强调作用。

:你看,溪东是大儿子,身边有小溪。既然大儿子已经在溪东了,再往下看,溪水又流到面前了,中儿、小儿和茅草屋都在溪边,他们家整个被小溪包围了。

师:好一个“绿水人家绕”。看,就是这小溪,把刚才的一幅幅散图完整地连接了起来。(课件巧妙地连接,呈现出了一幅完整的村居图)这小溪,平添了江南村居特有的灵性和生命的颤动。让我们伴随小溪的潺潺之声,吟一吟,感受溪流的不同之处。

(生吟诵时,重音在“溪上”的“上”,“溪东”的“东”,溪头的“头”。)

:好美啊!请大胆地想象,此刻,词人会在哪儿?

:词人可能在溪上的小船上。

:小溪上还能行船,这有点夸张。

:词人有可能在溪边,眼睛向东一望,就是“大儿锄豆溪东”;再往近处一看,“中儿正织鸡笼”;眼前呢,小儿“溪头卧剥莲蓬”。

:词人还有可能在对面的一座山丘上,遥望这一片绿水人家,一切尽收眼底,于是写下这首词。

:再大胆想象,词人会是画里的谁?

:还有可能,词人就是那个翁,他想象自己就在茅屋前和自己的老伴说话呢!

:是呀,他看到小儿,有可能就把自己想象成了这个样子,仿佛回到自己小时候在溪边玩耍、剥莲蓬的情景,他好开心。

:真是人在画中游,己是画中景,也是画中人啊。那让我们再次吟诵起来吧!(学生美美地吟诵全诗)

:吟着吟着,不知不觉就背诵了下来。用一个字形容此时此刻你的感受吧!

:好迷人,美!

:我想到了一个词——朴素安适,一个字——爽!(笑)

:我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悠闲,美不胜收。一个字——妙!

:在词中找找?

:“醉”!

:为什么用这个“醉”字?(板书:醉)

:因为村居太美了,都让我陶醉了,所以我用“醉”,而且“醉”就在诗中。

师:哈哈,你用的和词人的相同啊。居于如此的乡村,怎么不喜?欢喜得都“醉”了。真应了那句——“沉醉不知归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