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文

黄梅戏严凤英现场版(严凤英与黄梅戏)(1)

严凤英生活照

我早就想给严凤英写一篇文章,1991年一天下午,中央电视台播放《女驸马》电影,我和老伴在电视机前,好像又和严凤英见面了。写她的文章很多,出版了严凤英的传记,还有15集电视剧《严凤英》,此剧荣获广电部“飞天奖”一等奖。

我和严凤英曾是上下级直接领导关系,了解严凤英过去的一些情况,也了解她成名盛时的情况。1952年,皖北皖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我是第一任安徽省文化局负责人,省黄梅戏剧团在那时建立。1954年秋,华东五省一市戏剧会演在上海举行,安徽代表团是我带队的,我又是评奖委员会的成员。当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上海大舞台上演出由严凤英等人主演的《天仙配》时,文艺界专家吴强、孔罗荪等人坐在我身旁,他们竖起大拇指说:“你们安徽在上海放了一颗明星!”

《天仙配》舞台演出打响了!《天仙配》电影打得更响!轰动了国内,也轰动了国外。从此,黄梅戏这朵艺苑之花受到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经久不衰。

在艺训班的严凤英

1952年夏季,我从部队转业,任安徽省文化局负责人。当时,根据党中央和省委布置,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我们决定办艺人训练班。当时来参加学习班的演员、导演、剧团团长,都是从全省各地抽调来的骨干人员,剧种有京剧、庐剧(原名倒七戏)、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梆子戏、花鼓戏、曲子戏、徽剧、越剧、扬剧等10多个剧种。

从安庆来的黄梅戏主要演员有: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张云风、丁老六(丁永泉)父子等数十名演员。当时的严凤英才22岁,风华正茂,她进艺训班学习,喜气洋洋,天真活泼,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她为全国的解放而欢呼兴奋,为艺人的真正解放而欢欣鼓舞。她在学习小组发言中说:“新旧社会两重天,我真的高兴极了,我现在成了人民的演员,不再是被人看不起的戏子!”她又激动地说:“我要树立新的人生观,改正自己的缺点,不贪钱,不贪名,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演员。我一定加倍努力,争取早日加入共产党!”

大家公认,严凤英经过几个月的学习,认识有了一个飞跃的转变和进步,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积极拥护党对戏曲的改革。

艺训班快结束时,我邀请华东文化局戏剧家屠岸等同志来合肥观看演出。他们一行看了严凤英演出的《打猪草》、潘璟琍和王少舫演出的《夫妻观灯》、李宝琴演出的《拾棉花》后,大加赞扬,立即向我说:“邀请严凤英、王少舫、李宝琴到上海演出。”当时,我一口答应,并把此事转告严凤英等同志,他们也自豪地说:“昔日的草台班子,今日能进大上海,做梦也没想到!”

黄梅戏严凤英现场版(严凤英与黄梅戏)(2)

严凤英练功照

紧接着我又安排了一个晚上的黄梅戏,邀请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省长黄岩等领导同志观看严凤英等人主演的《天仙配》《西楼会》《打猪草》和《夫妻观灯》等节目。所有的省委领导同志均是第一次观看黄梅戏,安庆口音听得懂,演员表演出色,特别是黄梅戏唱腔优美动听,一致叫好。我向他们建议,为了发展黄梅戏,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他们一致同意。

这就是黄梅调走上黄梅戏,从地方小剧团走上省剧团的第一步——通过了省委这道重要关口。

抽调严凤英组建省黄梅戏剧团

1953年,当严凤英、王少舫、李宝琴在上海大舞台表演的《打猪草》《夫妻观灯》《拾棉花》等小戏一炮打响后,轰动了上海,各家报纸纷纷发表评论,对他们的表演艺术评价极高,说她们唱得好,表演得好,把安徽的乡土之花送到上海,使人耳目一新,感到新鲜可爱。

严凤英等人在上海演出成功,使安徽省委负责人格外高兴。特别是曾希圣等同志,更是积极主张发展安徽教育、体育和文化事业。有一天,省委通知我去谈建立黄梅戏剧团问题,要我提出方案。我当时说,成立省黄梅戏剧团,由于省委重视,要钱有钱,要干部有干部,要房子有房子,而且据我了解,严凤英等同志都拥护成立一个省黄梅戏剧团,她们都愿意来。但是,最大的难度,是抽调严凤英,怕地方不同意,观众不同意。曾希圣同志果断地决定:“下级服从上级,小局服从大局,成立省黄梅戏剧团,是为了发展它,繁荣它,有什么不好呢?要打破地方保守主义。”

我回局里,立即行动,成立一个小组,去安庆考察人员。安庆市观众得知要把严凤英调到省里,立即哗然,引起轩然大波。确实,解放后,严凤英从南京回到安庆,又登上舞台,每晚海报上“今晚严凤英主演”,不问什么剧目,戏票就抢售一空,要是挂上“严凤英主演《小辞店》”,不仅坐票、站票买不到,剧场外还围着许多观众,能听到严凤英的唱腔也为之一快。显然,严凤英是属于安庆人民的,她的艺术和安庆广大观众密切联系在一起,人民爱她,需要她,而她也爱自己故乡的观众。正如有些热爱严凤英的观众说的那样:“我们三天不吃饭可以,要我不看严凤英的戏,身上真没力气!”

严凤英受到安庆人民如此热爱,是她表演艺术魅力和动人的唱腔,抓住了人们的心。因此抽调严凤英,必然遭到安庆观众的反对。于是,有不少人上书“告状”,他们告的不是省委,也不是曾希圣,首当其冲的是我。这些人民来信,有的告到中央,有的告到文化部,有的告到省委。这些信当然都转到曾希圣等省委领导手里,他们看了也就一笑了之。

风波平息了,黄梅戏剧团顺利成立了。先派闵仁担任团长,很短时间便调离。吕波同志担任黄梅戏剧团第二任团长,他为黄梅戏的发展,为帮助严凤英的进步,做了不少工作,使严凤英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黄梅戏严凤英现场版(严凤英与黄梅戏)(3)

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大会合影

省黄梅戏剧团是1953年4月正式成立的。那时严凤英23岁,剧团的同志也只是二三十岁的年纪。人年轻,剧团也年轻,可是从成立的那天起,大家团结在一起做了多少事情呀!

5月,省团就到皖西佛子岭水库工地慰问,到南京与波兰玛佐夫舍歌舞团交流演出。八、九月,这个只有半岁的剧团排演了新编大戏《天仙配》。

1953年11月到1954年1月,慰问志愿军,接着又慰问解放军。1954年夏天,准备参加华东会演,《天仙配》参加角逐。七仙女换成严凤英,董永仍是查瑞和。后来选中《天仙配》参加华东会演,七仙女仍由严凤英扮演,从安庆借来了王少舫扮演董永。

在上海戏曲会演时的严凤英

1954年,华东文化局决定在上海举办第一届华东六省(江苏、山东、安徽、福建、江西、浙江)一市(上海)的戏曲会演,这是建国后全国戏剧界一次空前的盛会,各省和上海市都推出了最好的剧种、最好的戏、最好的演员参加。

安徽是个地方戏曲资源丰富发达的地方,又是京剧鼻祖程长庚的故乡、徽剧发源之地。解放后,毛泽东倡导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使许多流散在农村草台班的地方戏登上大雅之堂。如黄梅戏、庐剧、泗洲戏,过去被认为是“草台戏”“草台班子”,后来,他们进入省会合肥以及安庆和蚌埠市,轰动一时,经久不衰,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1954年,安徽遭遇大水灾,在困难的情况下,省委仍对这次会演极为重视,曾希圣同志多次找我和演员到省委会议室,研究拿什么戏到上海演出。当我汇报到把黄梅戏《天仙配》作为重点戏时,他们完全支持。

我回文化局与艺术科长余耘同志研究,确定演员,修改剧本。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陆洪非编剧,王文治、方绍墀等作曲,李力平、乔志良任导演的舞台剧《天仙配》终于彩排了。直到去上海,有几段唱腔和表演动作,仍要严凤英、王少舫加以提高,不断磨炼,做到精益求精。两位同志在舞台上的表演一向严肃认真,每一句唱腔、每一个动作都反复演练几十次,直到进入角色的内心感情世界,他们自己满意、导演满意、观众满意才行。

黄梅戏严凤英现场版(严凤英与黄梅戏)(4)

1955年,由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剧照

大约在会演开幕的第三天晚上,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演出了长达3个小时的《天仙配》,观看的尽是专家、导演和各省的演员,场内座无虚席。和我坐在一起的有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于伶、上海电影制片厂负责人叶以群、文学家孔罗荪以及评奖委员会的同志。演出结束时,台下掌声不停,连续谢幕多次。在一片叫好声和掌声中,行家议论开了:

“我是第一次听黄梅戏,真是美妙动听!”

“严凤英把七仙女演活了,悲伤处令人流泪,欢快处令人捧腹。我看,她是黄梅戏里的梅兰芳!”

孔罗荪和评奖委员们更是握住我的手说:“你们安徽拿了最好的戏送到上海!”

在评奖会上,一致通过《天仙配》获演出一等奖,剧本一等奖,严凤英、王少舫各获个人表演一等奖,这是在评奖会上最没争议的一个戏。

当会演快结束时,上海电影制片厂负责人,向我发出“请帖”,邀请黄梅戏剧团在电影厂内舞台上演出,当时全厂专家、演员和职工看了演出。我陪叶以群和石挥等同志看戏,边看边谈,最后叶以群同志拍板:“《天仙配》我们决定拍舞台艺术片。由石挥同志执导,著名电影家桑弧同志写电影文学剧本。”这样,拍电影《天仙配》的事就定下来了。1955年《天仙配》拍电影时,音乐除了保留原来适合电影艺术需要的部分外,时白林、葛炎同志也参加作曲。电影《天仙配》荣获文化部1949—1955优秀影片奖,严凤英、王少舫获荣誉奖。

严凤英的名字又一次在上海、华东六省以及全国打响了。她红极了!此时,我开始提醒她:“不能自满,更不能骄傲!”

黄梅戏严凤英现场版(严凤英与黄梅戏)(5)

1963年,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剧组在黄山

会演结束时,著名剧作家田汉同志来上海,他要看严凤英的戏,并问我:“严凤英拿手戏是什么?”我说:“《小辞店》。”

田汉看了《小辞店》后,对我说:“我一生看了很多优美的戏剧,而你们的严凤英,一折《小辞店》征服了我,严凤英是个天才的演员!”

的确,严凤英作为一个演员,不仅表演出色,唱腔动人,形象和眼神处处出戏,感情真实、自然。石挥曾向我说:“严凤英在上海电影棚表演《天仙配》中‘分别’一场戏,摄影师把镜头对准她,大段分别唱词,严凤英每唱必流泪,边唱边写血书,感动得摄影师也流泪。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有人说,严凤英不管扮演什么角色,一出台,一张嘴,一动眼神,立即就会把台下乱轰轰的观众抓住,能使场内鸦雀无声,把精力全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这可以说是严凤英的艺术魅力使然。

毛主席:“严凤英是个出色的演员”

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从那时起,朱德、周恩来、李克农、张治中来安徽时都看过黄梅戏。1958年,毛主席在张治中和罗瑞卿陪同下,来安徽视察,两次看黄梅戏演出。随后,彭德怀、叶剑英、贺龙、聂荣臻、邓小平、彭真等中央领导先后来安徽视察,他们都看过严凤英演出的黄梅戏《天仙配》《打金枝》《打猪草》《夫妻观灯》,还有严凤英个人表演的折子戏《小辞店》《西楼会》等。

1958年,毛主席来安徽,对安徽人民来说是件大喜事,对省委来说是个极大的鼓舞和支持。省委安排我向他汇报近20分钟关于除“四害”的工作,他大笑了多次,非常满意。晚上,曾希圣等陪毛主席、张治中看黄梅戏《打金枝》,我坐在主席身后一排。他问:“湖北有个黄梅县,为什么黄梅戏出在安徽?”我向主席说:“黄梅县与安徽宿松县交界,旧社会黄梅县灾民逃荒到安徽,他们既唱黄梅调,又吸收了安庆地方民歌,形成了现在的风格,成为黄梅戏。”主席又问:“严凤英祖籍是湖北人吗?”我回答说:“她是安庆桐城县人。”接着,主席高度评价严凤英和地方戏曲。他说:“我喜欢家乡湖南花鼓戏,黄梅戏更好听,严凤英是个出色的演员,她演的七仙女成了全国人人皆知的故事。”

主席离开安徽后不久,彭德怀来安徽视察。一天晚上,彭总在稻香楼礼堂看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表演的《路遇》《打猪草》《夫妻观灯》。到最后闭幕时,彭总对我说:“部长(此时我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同志,请你上台,代我向演员问好,她们演得很好,特别是严凤英的表演,使我这个不爱看戏的人,也觉得她演得出色,为安徽人民争了光!”

黄梅戏严凤英现场版(严凤英与黄梅戏)(6)

1960年,《戏剧报》封面刊登了严凤英主演的《夫妻观灯》剧照

有一次,我在北京和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见面,他谈了严凤英的表演和唱腔,评价极高。他说:“严凤英的表演和唱腔,贵在具有真实的感情,她的唱腔、眼神、身段、脸上的表情,举手抬步,一举一动,一声一腔,充满人物的真实感情,正是因为有情,才能感人,才能抓住观众。她表演悲痛时,自己流泪,观众也流泪;表演快乐时,自己喜气洋洋,观众也跟着欢乐。一个演员,如果只知在舞台上做戏,干巴巴地表演和唱,是抓不住观众的;反之,像严凤英这样的演员,既有基本功,又有充沛的激情,演任何一个角色,既能出戏,又能出情,才能算上一个受观众欢迎的演员!”

黄梅戏严凤英现场版(严凤英与黄梅戏)(7)

严凤英观看梅兰芳《贵妃醉酒》后上台献花

当年夏衍同志曾向我说:“最遗憾的是,《天仙配》没有用彩色拷贝,否则效果更好,它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部卖座率最高的舞台艺术片。”

直到现在,《天仙配》中许多唱段仍然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已是全国各地群众爱唱的“流行歌曲”了。

严凤英的人品和她的爱情生活

在上海华东地区会演,严凤英出名了,特别是1955年,电影《天仙配》和全国观众见面,严凤英、王少舫名扬全国,而后又名扬海外,成了国内外家喻户晓的人物。

这时,追求严凤英的人很多。她经常说:第一,我要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演员,不能满足现在的成就,要不断提高;第二,我要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处处以身作则,团结群众,带好青年演员,希望有更多更好的青年演员赶上和超过我;第三,我个人问题上,追求的,一不爱钱,二不爱高位,我爱人才,我爱人品。

曾希圣曾找我谈话,要我为严凤英物色一位政治上将,而严凤英又爱的人。

后来,王冠亚从部队转业到文化局,分配到黄梅戏剧团,他的事业心很强,热爱黄梅戏,很有才气,会导演,也能写剧本,为人忠厚,有点书呆子气。他们结合后,夫妻恩爱,互相帮助,这使严凤英在成名后有了一个真正爱她的丈夫。

黄梅戏严凤英现场版(严凤英与黄梅戏)(8)

严凤英与王冠亚在北京颐和园

“文革”开始后,严凤英屡遭批斗。1968年,严凤英被迫害致死。1978年5月23日,中共安徽省委为严凤英平反昭雪。

年过花甲的王冠亚,写了长达50万言的《严凤英传》(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来又与别人合作,写出15集电视剧《严凤英》(江苏音像出版社和南京电视台拍摄),把严凤英的一生及其表演艺术,特别是严凤英主演的电影《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等艺术成就写在了黄梅戏的史册上,写在我国戏剧艺术史册上,也写在了我国名人史册上。作为严凤英的丈夫,他已对得起妻子,如果严凤英真有在天之灵,她会含笑于九泉。

本文选编自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中国地方戏剧改革纪实》,部分小标题、图片为编者所加。作者杨杰,曾任安徽省文化局局长、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蚌埠市市长、中共安徽省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