玺印的产生
1.商代已具备产生玺印的条件
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印章,多是用铜、锡、铅的合金(间有用银)铸成的战国古玺。印文奇古,有的已无法认识。
玺印的产生需要三方面的条件:要有较完善的文字作前提:二要有熟练的刻字技巧;三要有较高的冶炼、铸造技术。就这三点而论,商代已经具备了。
从文字和锲刻技巧来看,甲骨文不但比较完善,锲刻技法娴熟,而且字体结构、章法,也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水平。从冶炼、铸造工艺来看,商代的青铜器制造技术已达到高峰,著名的“后母戊”鼎是其代表作,它重875公斤,形制雄伟,饰以蟠龙纹、饕餮纹,华丽堂皇。此器用铜、锡、铅的合金铸成,比例为:铜84.72%;锡11.6%;铅2.79%。和汉铜印的合金比例相接近国,鼎腹内有“后母戊”三字其结构和古玺文类似。

古代御玺是印章吗(古代玺印的产生及用途)(1)

“后母戊”鼎

1930年左右,北平尊古斋有三方类似玺印的“古物”(据说出土于股墟,详细来源不明),青铜质,有环钮(有的资料说:有一方小鼻钮),有的学者认为是殷代遗物,也有人表示怀疑:有人说是商代官印,也有人认为它尚未脱离母范的性质,或属“族徽”之类,称为印章尚值得商榷。

甲骨文、后母戊鼎和三方类似玺印的“古物”,说明商代已具备产生玺印的物质、技术条件。可是类似玺印的商代遗物极少发现,说明商代社会生活或许还没有使用玺印的需求,玺印尚未产生或还没有广泛使用。

古代御玺是印章吗(古代玺印的产生及用途)(2)

北平尊古斋的“古物”(一)

2.春秋时期玺印应运而生
鲁迅先生曾说:“尝闻艺术来源于致用。”(《蜕龛印存.代序》)作为实用艺术的玺印,必然是适应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而发展的。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至春秋时期,玺印应运而生。
从历史记载来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存秋中期。般认为量 印产生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才普遍使用。

玺印所以产生于春秋时期,主要由于:

(1)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代已出现了商业,但还不够发达。春秋时,商业在各诸 侯国同广泛发展起来。如郑国商人和公家订 立盟约:商人不能背叛公家,公家也不能干涉商人的经营。郑商的足迹南至楚,北到晋, 东到齐,走遍了黄河长江流城。又如孔子的学生子贡善经商,家累千金,所到之处可以和王公贵族分庭抗礼。据说孔子周游列国,在经济上全靠他的资助。
随着商业的发展,物资交流频繁, 需要一种类似符节的信物,作为转运和存放货物的凭证,于是复印便应运而生。(周礼●地官.掌节》中说:“货贿用玺节。”注释说:“玺节者,今之印章也。”可以说玺节是古代允许经商的凭证。

古代御玺是印章吗(古代玺印的产生及用途)(3)

北平尊古斋的“古物”(二)


(2)适应政治制度变化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力征,战争频繁。宗族制逐渐破坏,家族制逐渐兴起,贵族分封制再难通行,郡县制代之而起。世卿世禄制动摇,异国人也可做官(如范睢本魏人,秦昭王拜为客卿),邑宰、县大夫可以随时调动。军队的指挥权已不再为贵族独掌,甚至有功的俘虏也可以被提升为指挥官。君臣之间的关系不再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任命官吏需要授予一种行使权力的信物,玺印的产生又增加了新的社会需要。

古代御玺是印章吗(古代玺印的产生及用途)(4)

北平尊古斋的“古物”(三)


3.玺印是由符节、母范逐渐演化出来的一种实用艺术的产生,一般要经过长期的演化过程。观察历史文物,玺印可能是由“母范”和“符节”演化而来的。商代的陶文,有的是用“字范”压上去的。在安阳股墟展览馆中有一件残缺的白陶器盖,内部有用字范抑印的两个人字,有人释为“从”字。

古代御玺是印章吗(古代玺印的产生及用途)(5)

上文提到的三方类似玺印的古物,可能就是这一演化过程中的产物。至战国,齐国的陶文绝大多数是用“字范”直接压出来的。少数青铜器,如齐量器“右里升”上就有“右里故怨”的印文

古代御玺是印章吗(古代玺印的产生及用途)(6)

右里故怨

楚国金币上也有鏨戳的“郢爰”“陳爰”等印记。这类“印章”实际上还没有完全脱离“母范”的作用,或兼“母范”、“印章”双重用途。

古代御玺是印章吗(古代玺印的产生及用途)(7)

“郢爰”“陳爰”

清代徐坚《印浅说》认为:“玺节者,既为符又加印于上。”《周礼》的注释也说:“印,即手执之节,其文正,不可印,印则反矣。”在传世的古玺中,既有像符节那样“合二为一”的玺印,楚国还有“三合一”的玺印。也有印文全反的印章。

古代御玺是印章吗(古代玺印的产生及用途)(8)

合二为一的印章

古代御玺是印章吗(古代玺印的产生及用途)(9)

合三为一的印章和印文相反的印章

古代玺印的用途

1.在商业上的用途

(1)是古代通商的凭证

《周礼.地官●司市》:“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注释:“玺节,印章,如今斗检封矣,使人执之以通商。”而“玺节者,今之印章也”。所以用现代话来说,玺节既是古代商人的“营业执照”,又是“商品出口证”。

(2)检封货物保证安全转运

汉代刘熙在《释名●释契书》第十九中说: “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又说:“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讨也。”大意是:玺印既可封物以保证安全转运,又可作为提取货物的凭证。

古代御玺是印章吗(古代玺印的产生及用途)(10)

专室之玺

(3)封存货物以待买者

《周礼.秋官.职金》:“辨物之媺(mei,同“美")恶与其数量,楬(jie, 作为标志或指示的木桩)而玺之。”意思是说:货物检验后,用玺印封起来,并将其数量和质量写在木牌上。“以待不时而买者”(《周礼.地官.泉府》)。看来“揭”的作用有三:一一是,作为封存货物的标志;二是,起到广告牌的作用:三是,作为提取货物的凭证。

2,在政治生活中的用途

(1)官印是行使职权的凭证

自战国以来,历代王朝任命官吏必授玺印,作为行使权利的凭证。其作用在秦以前,类似现在的工作证。后来,渐类似现代的军衔了。这些作用从历代的印制的规定中可以看出来。

秦以前,无统一的印制规定,“人臣皆以玺玉为印,龙虎为钮”(唐宋佑《通典》),比较自由。当时的“官印”,除印面上刻有官职外,印体上没有级别高低的标志。秦灭六国后,在少府设“符节令丞”,专门掌管玺印。并严格规定,天子之印称“玺”,其材用玉。其他人的只能称“印”,用铜材。从此开始以不同的印式、印材、称谓作为区分官职高低的标志。但绝不能由此得出:“印之始先于印章者,始于秦也”的结论。因为在山东出土的“工师之印”,用的是六国文字,“工师”又是齐国的官职,专家认为它属于战国古鉨。

古代御玺是印章吗(古代玺印的产生及用途)(11)

汉代印制,更为具体。关于称谓的规定:皇帝、皇后、诸侯王之印称“玺”;列侯、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称“印”;列将军之印称“章”。关于印材的规定:皇帝之玺用玉,诸侯王之印用金; 禄位二千石用银;千石以下用铜。关于印钮的规定:皇帝、皇后用螭虎钮;诸侯王用驼钮; 列侯及中二千石用龟钮;千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鼻钮。东汉光武帝更对印绶(系印的丝带)的颜色作了规定:皇帝印绶为黄地赤彩;皇后赤绶; 诸王線(li, 深绿色)绶;公侯紫绶;中二千石以上青绶;无秩比六百石以上墨绶;二百石以上黄绶(参阅《汉旧仪》、《文献通考》)。所以在汉代佩印的作用,有点类似现代的军衔了。人们只要看一下官吏佩印的材质、钮式及绶带的颜色,就可知道他的官职等级。

古代御玺是印章吗(古代玺印的产生及用途)(12)

军假候印

唐宋以后官印变大,不便佩带,便按印材、印面大小、印体高低与薄厚、印台分儿级、印的重量、印文书体等,作为区分官职等级的标志。如宋代规定:“皇帝之宝用玉,篆文,广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填以金,盘龙钮。”(《文献通考》)“皇后之宝用金,方一寸五分,高一.....螭钮”(《宋纪)》);“诸司皆用铜印,诸王及中书、门下印,方二寸一分:枢密、三司、尚书省诸印,方二寸,惟尚书省印不涂金,馀皆涂金。节度使印,方一寸九分、涂金;馀印并一寸八分,惟观察使印涂金”(《文献通考》)。

古代御玺是印章吗(古代玺印的产生及用途)(13)

安唐县之印

至金代,除印材、印面大小、钮式等规定外,又增加了以印的重量来标志官职高低。《续文献通考》说:“天会六年,始诏给诸司印....三师三公、亲王、尚书令并金印,方二寸,重八十两,驼钮;一 字王印,方一寸六分半,金镀银,重四十两: ....品印,方一寸六分半,金镀银,重三十五两: ....品印,方一寸一分,铜,重十四两。

古代御玺是印章吗(古代玺印的产生及用途)(14)

移相哥大王印

至元代,除印材、钮式方面的规定外,又以“印台分几级”作为区分官职高低的标志。元代规定一品衙门用三台金印:二品、三品用两台银印。

至明清,又规定各种印所用书体。明代规定王玺、玉府之宝,用玉筋篆;将军印用柳叶篆或螭鼎文,其他官员用九叠篆或八叠篆。清则规定皇帝玉玺用玉筋篆,其他官员用尚方大篆(九叠篆)或小篆,具附满文。

古代御玺是印章吗(古代玺印的产生及用途)(15)

(2)用来钤盖“封泥”

古代文书多写在竹木简犊上,为防止传递中别人拆看,不但用绳捆扎起来,还在绳结上放一丸软泥,钤盖上印章,称为“封泥”或“泥封”,其作用似现代的火漆或铅封。清末在山东、新疆等地出土了大量封泥。其外形多为不规则的圆形或方形缺角。正面有印文,背面有绳结痕迹,印文与边浑然成趣,得古朴深厚之美,所以“封泥”不论在艺术上,还是考古学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古代御玺是印章吗(古代玺印的产生及用途)(16)

新城丞印

谈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官印等级森严,那么封泥有无等级?有的,《后汉书祭志》记载:皇帝诏书用紫泥,封禅之玉检用金泥(水银和金为泥),一般官吏用青泥。或问:为什么古代有的玺印的四周高起,印文和图画却在凹处,这样怎能印在纸上呢?对这个问题,出土的文物已作了“解答”因为古代玺印是钤盖在泥上的,洼陷处反呈突起的印迹,比较清晰美观。有些古印,是不能印在纸上的。著名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在《谈刻印》中说:“余曾见一铜印,文曰‘双弟印’,印面三字,分作三层,不可印纸,此正用以封泥者也。以前一般人未见封泥,不明此制”。

古代御玺是印章吗(古代玺印的产生及用途)(17)

齐哀园印

过去读印谱,总觉得有的肖形印虽然生动有神,但多是个大致轮廓。《上海博物馆藏印选》在每方印蜕下附有复制封泥的墨拓,认真读后发现,肖形印钤在纸上和盖在泥上效果大不相同。如该谱上的“鹿”,纸上的印蜕只是个轮廓,不觉怎么生动,但盖在泥上,却呈现出浮雕的艺术效果,耳、蹄、梅花斑清晰可见,鹿的形象表现得细致入微,非常生动。这一印例告诉我们,有些肖形印的注处,可能还刻有细致的花纹。

古代御玺是印章吗(古代玺印的产生及用途)(18)

鹿纹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