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跳绳导致受伤频繁冲上微博热搜。一位母亲为了让女儿长高,每天让其跳绳3000个,结果导致女儿左膝疼痛,患上胫骨结节骨骺炎。
就在几天前,一位30岁的女护士为了缓解久坐的不适,每天跳绳1000个,结果诊断为胫骨上端疲劳骨折。那么,是不是跳绳真的这么容易导致受伤?
“跳绳是一项很好的运动,但跳绳导致受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在计划训练量时没有正确评估自己的身体素质,并且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原则。”
生活中很多家长教孩子跳绳,就是让孩子双手拿着跳绳,然后同时使力,让绳子落到正前方,然后再双脚跳过去......虽然,看着他们玩得津津有味,还说孩子这是在进行初步的学习。但是,跳绳作为一项运动,不能这么马虎地对待。
▶什么是正确的跳绳姿势?
跳绳前要选择能够减震的鞋,跳绳会带来较大的震感,所以家长一定要注重对孩子脚踝的保护。跳跃的时候:膝盖稍微弯曲,用前脚掌着地,而不是整个脚板 这样除了能后期跳得更快,更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膝盖和脚踝受伤。
在跳绳的时候,训练者应该是身体略微向前,收小腹,膝关节微微弯曲,利用脚踝、膝关节、髋关节三个互相像弹簧一样做减震,这样才能够减小落地时反作用力对于膝盖的冲击。
找到适合孩子的长度。可以将双脚踩住绳中央,双手拉绳把,绳子提升到腋下的部位,就比较合适。初学者还可以适当长2-4厘米,增加跳过去的成功率。
起跳时应该先手腕摇绳,然后双脚起跳。但是很多孩子搞错顺序,双脚先起跳,手腕才动,这样绳子自然过不去。先让孩子体会到成功跳起来的感觉,增加信心。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跳绳纳入学校必考科目。中小学生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全部需要参加跳绳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