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思维(17)化成天下

01

春风化雨

化,已经成为一种观念植根于中国人心灵深处。一方面融贯在中国医学思想里,如,阴阳之化,生长化成,气化运行,化生万物等等,构成医学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纵论六化六变,必明六化分治,则更细致地形成辨证施治的方法论体系,护佑华夏民族长生久视。

另一方面,更是教育民众凝聚各族人民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并由此产生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政治理想:化成天下。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易·系辞下》)。垂衣裳而天下治或者说垂拱而治,不知道有没有真正实现过,但它至少成为一种管理境界的追求,要达到这种境界,一个必要条件是神而化之。

这个化字比较难解,说“教化”太硬了,人为干预的痕迹重了,说“点化”太玄了,多了些神秘兮兮的感觉。反正是神奇地化成了。有点像孟子说的过化存神: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赵岐注:过此世能化之,存在此国,其化如神。圣人所到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而永远受其精神影响。这个化,是春风化雨,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感染。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浩然之气充实美)(1)

孟子在同一篇文章里还专门谈过这个问题:“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列举教的方法有五种,而把有如时雨化之者放在首位,时雨是一个很美妙的比喻,当草木生长正需要的时候,下雨了,这真是及时雨!这及时雨化作草木生长的勃勃生机,雨露滋润禾苗壮。

时雨之时就显出其神,时雨化之犹如神而化之。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化行若神、化道如神、化驰如神、化易如神、莫神于化……足见中国人非常推崇这种境界,总之,化,是个神奇的东西。化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其功效:使民宜之。使老百姓适宜地生活,安居乐业,这才有可能实现垂拱而治。

02

像潮水一样涌来涌去

神而化之,如同春风化雨,这是总原则,实践中还有更多的讲究。“神不可致思,存焉可也。化不可助长,顺焉可也”(《张子正蒙·神化篇第四》)。张载告诉人们,神的问题不要去追问,就像老子说的不可致诘,化这件事情讲究的是一个顺字。怎么样算是顺呢?《管子·七法》有一个很好的说明:“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像江河流水一样渐走渐行,这就顺畅了,像风儿吹拂青草一样,草儿顺势倾倒,久而久之就顺服了,最后成为自觉的实践,这就是化。除了顺,这样的化广泛、持久而深入,可谓化及豚鱼。于是,服化,归化。如此,则“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周易·恒》),如此,则“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

化成天下的标志就是老百姓服化、归化,也就是服从,归顺。先秦时往往有好多国家,老百姓可以投奔到心仪的地方,像潮水一样涌来涌去,所以古籍中记载这种现象,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民归之如流水。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浩然之气充实美)(2)

《荀子·议兵》还具体描绘了各色人等归化的情况:

残暴、凶狠、胆大、强壮的一类人(暴悍勇力之属)被感化而变得忠厚老实(化而愿);

偏颇、邪僻、搞歪门邪道、偏私的一类人(旁辟曲私之属)被感化而变得大公无私(化而公);

骄傲自大、尖刻伤人、竞抢不让、纠缠不休的一类人(矜纠收缭之属)被感化而变得和气温顺(化而调)。

这就是化的魅力:夫是之谓大化至一。

荀子这话不妨估一估,夫、是、之,三个字指代前述各色人等的转化,这这这就是大化至一啊!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情况事实上是否曾经出现,这里按下不表,荀子的旨趣在大化至一,那么,什么是大化至一呢?伟大的化道达到了一统天下,这个一统天下不是指地域上的,而是指思想上的:化而愿、化而公、化而调。这说明荀子格外看重思想的力量。

03

什么叫大而化之

所以,荀子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观点,伪的意思不是现在讲的虚伪,它有一个很重要的意思: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去做成事情,叫做伪。这个伪不是虚伪,而是作为,他主张改造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有兄弟要分资产,假如顺着他们的本性,都喜好利益而图谋得到,兄弟之间就势必为争夺资产而相互拂逆;如果受到礼义规范的教化,那他们就会相互辞让。另一方面,从人的先天本性讲,圣人和众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圣人超过众人的地方,是后天的人为努力,这就是伪。

荀子在《性恶》中开宗明义: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纵横3000余言,8次反复论述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些善的表现,是人们后天的作为。那么,化去恶的本性,弘扬善的表现,该怎样去伪呢?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荀子·性恶》)。简而言之,礼仪法度四个字,这是起伪的核心内容。

要改造人的本性,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荀子要发起人为用礼仪法度来教化民众,颇有些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其实用“化”的观念来看,古人更讲究潜移默化,就像前面说的时雨化之。孟子除了“时雨”之说,还更有一说。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浩然之气充实美)(3)

摄影 斯培光

孟子一方面高调地宣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另一方面,则清醒地指出,此事很难,勿助长也,还不厌其烦地讲了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来告诫人们。孟子赞美的是: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让浩然之气充实于一个人的内心就是美,让这种美闪耀出光辉那就是大,让这种大化育他人就是圣,让圣行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那就是神。

孟子立了一个“圣”的目标:大而化之。不但要让浩然之气在个人身上闪光,而且要化育到众人,而且还需要潜移默化。好不好?好!能做到吗?……

为您链接

象思维(16)极深研几

象思维(15)神而化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