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电影带给你的想象和精致

2010.12.26 北京

吕克贝松的电影推荐(吕克贝松的电影)(1)

碧海蓝天


这个周未,一鼓作气看了吕克·贝松(Luc Besson)的两部片子,一为《最后决战》(Le Dernier Combat);一为《碧海蓝天》(The Big Blue)。两部片子里,都有地球人全知道的不太冷杀手让·雷诺(Jean Reno)——那个留着标志性大胡子的家伙。

两部影片属于两种不同风格的电影,虽同属一个导演,但感受却大不一样。在看的过程中再一次感悟,电影带给人的震撼不同于其他艺术,尤其是不同于电视剧。

这两部片子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不是故事的曲折和画面的冲击,而是影片的那份想像与精致。如果还有其它元素,那就是音乐。


第一部 《最后决战》,一部关于未来的影片,通篇没有一句对白,而且都是灰色调,但感觉上还是很容易看懂。核战后满目疮痍的地球,冷漠的人性,男人间的温暖,男女间的爱慕,无人交流时的寂寞与渴求,美丽被邪恶毁灭时的悲哀,这一切,都让人不由自主地战栗且恐惧,让人思索人类的未来是否真的这样可怕。

这部影片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在大师级导演手中,电影的确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仅凭情节、表情、节奏、音乐就能让你感受到人性中的喜怒哀乐、痛苦遗憾,个人以为,在这部片子中,想像力是成功的关键。


第二部 《碧海蓝天》,没看出太多的主题,只是觉得好看,女主人公很漂亮,其实我是想说很性感。这部片子给我印象颇深的是细节,比如雅克对父亲表达的那句关爱,随后父亲深入海底的悲痛;比如那枚在海底闪光的硬币,那句神父的台词以及后来在游泳池又出现的硬币;还有男女主人公关于美人鱼的对话。

在这里可以看出,电影的确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若隐若现的情节都有其蕴藏的意义,都会在适当的时刻重新强调,从开始的第一秒钟到影片结束的最后一秒钟,故事里的每一个细节都紧密相关。

作为法国电影界的灵魂,吕克·贝松的电影中,处处留有法国式浪漫和幽默,在细节的处理上,动辄让你莞尔失笑,感受到导演内心的率真和无邪。

在《碧海蓝天》中,日本潜水员吓得晕过去那个片段,让我笑得抽筋儿,感觉吕导嘲弄日本人的水平实在之高。这也说明,不仅是电影,所有艺术形式里,能够感动受众的就是创作者本人,你是什么样子,阐述何种想法,受众才能共振你的想法,与你产生共鸣,而且真正的大师,一定是融合了自己民族、传统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内容,这才会打动观众。

吕克贝松的电影推荐(吕克贝松的电影)(2)

最后决战


这一点,中国的导演们着实不怎么样。 创新来自于传统,融合则来自于对传统的认知程度和个人思想的丰富及深刻程度。比如中国的传统,不仅仅是大红灯笼和小脚女人,也不是留着辫子的落后与愚昧,更不是的凭空想像的打鬼子和肆无忌惮的耍贫嘴。

从某种程度上讲,地球上任何一个民族和部落都有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找不到、想不起、表现不出,那也只能怪创作者学识浅薄或者内心冷漠,根本不适宜从事电影艺术。假若这个观点正确,现今国内百分之九十九的导演都应该转行卖臭豆腐去了,不过即使卖臭豆腐怕也是假货,因为他们卖的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也臭。

从当今的功利色彩出发,许多中国的导演都热衷于拍电视剧。尤其是室内剧、肥皂剧,投入少、来钱快、还能搞搞潜规则。这些导演中,前者是商人,后者是流氓商人。作为商人,骗骗投资者和观众,搞点潜规则似乎符合行业规则,无非就是交易嘛。

许多当了流氓商人的导演自称胸怀美好理想,先骗出名声和金钱,再搞搞精品电影艺术,到那时,钱有了,名也来了,搞得成登堂入室,搞不成自己不亏,可谓两全其美。

写到这儿,不能不赞一句:这帮混子,搞电影不行,耍流氓有一套。


也不是没有清高之人,国内的导演们间或也有几个理想主义者,胸怀大银幕理想,打死也不拍电视剧,仿佛拍了电视剧即有良家妇女沦落风尘之感,当初颇不以为然,后来发现确是如此。仅从艺术的角度来看,电影所寄托和承载的理想,是电视剧远远无法比拟的,电影在构思、制作和表现形式上,也远优于电视剧。

尴尬的是,尽管国内导演也想做良家妇女,使出全身的力气要弃妓从良,可对大多数导演而言,他们即使是重新植膜也拍不出贞节烈女的大戏。

说到这里,仿佛走题,本想说说吕克·贝松的电影好看,一不留神开始吐槽中国电影,想想也是悲哀,就像中国足球,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更多链接:

影评:甘地传

影评:随风而逝

看,冈仁波齐

#北京##人生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