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也请你多多指教。

论语公冶长十八篇(读论语公冶长第五)(1)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孔文子谥号是“文”?孔子说:勤勉却喜好学习,向下请教不觉得羞耻,所以称作“文”。】

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孔圉,“文”是谥号,死于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卒于十六年夏四月,所以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晚年返鲁之后。谥号是对一个人盖棺定论,被称为“文”是极大的肯定和褒奖,历史上谥号带文的不多。

“敏”可以作聪明讲,聪明却依旧热爱学习本就难能可贵;也可以作勤勉讲,孔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是强调做事要积极勤奋。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把学习当作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孔文子“敏而好学”一个方面就值得学习,更可贵的是“不耻下问”。虽然“人人平等”的口号很响亮,但现实生活中就会有高低之分,甚至年龄小那么几岁就会有区别,“你还年轻,知道个什么?”这句话经常能听见。在生活中,领导不愿意听下级意见,认为自己全能;教授不愿意问老农,觉得理论知识就能对田地做出准确判断,诸如此类都是面子作祟,下问就是羞耻。

关于“上下”我想到《水浒传》中一个桥段,鲁智深剃度出家,在吃饭的时候,监寺让他坐到末尾,鲁智深虽然外表粗犷,但内心良善,旁人先入为主,以貌取人,为此鲁智深发出了灵魂拷问,他说:“你们寺庙好生奇怪,怎么也有等级之分和座次有别?”

“不耻下问”的道理简单,能做到的才是真的了不起。论语能启人心智,所以外表上“不耻恶衣恶食”,行为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内心上“一以贯之”当是我的修炼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