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字识读」第一辑:与节气节日有关的篆字:惊蛰,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鸟虫篆起源?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鸟虫篆起源
「篆字识读」第一辑:与节气节日有关的篆字:惊蛰
文/图|王万平
在上期《篆字识读·元宵:闹元宵,你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一文里,我们解读分享了与节气节日有关的篆字“元宵”,有兴趣的朋友可翻看。
今天继续解读分享《与节气节日有关的篆字:惊蛰》。
07、惊蛰,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最初叫“启蛰”,后来为了规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改叫“惊蛰”,引用至今。自惊蛰开始,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 似乎是被惊醒的样子。
07-1、 惊
07-1、 惊读音:jīng,举卿切。
《说文解字》:马骇也。从马敬声。
此字始见于篆文。由“马”、“敬”构成,表示马受惊骇的意思。本指马受惊,泛指“受惊”、“惊吓”、“惊醒”。
“敬”是“尊重”、“恭敬”之意。
按字面意义来讲,既然“尊重”、“敬重”着马,可是马为什么还要受惊吓呢?
敬
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从“敬”的甲骨文来探究。
甲骨文“敬”,像跪坐之形,像人又像动物,头上像装饰物的形状,又像是动物的犄角或竖起来的耳朵。
金文“敬”,均加了“口”和“攴”。“攴”是手里拿着棍子或鞭子的样子,此前我们作过解读,有兴趣的朋友可翻看,在此不再赘述。只是中间类似跪坐的形体,到了中秋晚 期,已经变成了类似“羊”的形体。
这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想象。
甲骨文“敬”和“苟”是同一个字,是一个跪坐的人形或动物形体,“苟”又是“警”的本字,字形又像是一只狗蹲踞在地上,竖起了双耳,非常警惕的样子。
但无论是何形体,后来被释义为“尊重”、“敬重”、“恭敬”等,都有谦卑被迫之意。
到了金文,又加了“口”、“攴”。“攴”是手里拿着棍子或鞭子的意思,从字形来看, 显然是对“苟”施暴;“口”则是苛责、吆喝,甚至谩骂之意。即便把“口”理解
为“苟”之口,那肯定也是发出的哀嚎之声。
由此,所谓“敬”,就是因被迫甚至暴力所致而表现出的一种谦卑之态,至少是一种不平等的表现。
也有人解释为从“羊”,有温和美善之态,也不过是一种恭顺之义。
因此,“惊”(驚)由“马”、“敬”构成,马受惊骇,也是因为人口中的吆喝、手中的鞭子施暴造成的。
07-2、蛰
07-2、蛰读音:zhé,直立切。
《说文解字》:藏也。从虫执声。
形声字,本义指昆虫伏藏,动物冬眠。此字始见于篆文。
小篆“蛰”,虫表意,表示“蛰”是虫蛰伏冬眠;执表声,表示虫冬眠, 伏而不动。执,捉拿罪犯,有使其屈服不妄动之意。《说文解字》:捕罪人也。
甲骨文“执”,在跪着的人手上加上桎梏。“桎梏”的本义就是束缚人的东西,引申为脚镣和手铐。
金文“执”,人手已与刑拘分离,但仍手持刑拘欲施以束缚。
所以,“蛰”也有被迫伏藏冬眠之意。惊蛰,便是被迫冬眠的万物苏醒,要开始出土出窝了。
您好!
感谢观赏、点赞、关注、转发!
我是王万平,古琴、书法职业教师。读书、弹琴、写字,略有心得,愿与您分享交流。您有任何批评、意见及建议,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共同学习。谢谢!
篆字解读往期图文:
《篆字识读·雨水:雨是天上的水,水容万物,公平不争,故几于道 》
《篆字识读·春节:过年行跪拜之礼,既是一种礼节,也是心怀感恩 》
《篆字识读:“夕”是一只猛兽,年年除,为何总也除不掉? 》
《篆字识读·立春:无“日”无“草”皆可春,无“屯”不成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