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9月,在上海素菜馆“功德林”,新美术画家的头派人物刘海粟宴请宾朋,受邀而来的客人尽是社会名流,几乎占了上海半个名人圈。

菜过五味,刘海粟起身举杯,大谈自己逃过封建包办婚姻,终得幸福生活。众人纷纷举杯附和,唯有一人不露声色。

接着刘又感慨:“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自由恋爱,才会有融洽的夫妻感情。”众人又举杯称是。

此时,那人站起身来,敬刘一杯,又敬宾客们一杯,道:“敝人有事在身,不得不先走一步,敬请海涵!请妻子小曼陪大家坐坐,敝人先告辞了。”随后径直走出大堂,留下众人面面相觑,不久也悻悻散去。

那人是谁?为何在酒桌上如此冷漠?又为何匆匆离席?

原来这是一场非同寻常的“鸿门宴”。那人叫王庚,他正是这场鸿门宴的主角。促成这场宴席的,是他的妻子,当时也在场--陆小曼。

陆小曼早就想和王庚离婚,但知道他不会轻易答应,所以同恋人徐志摩一起,请求好友刘海粟出面,诸多名流朋友助阵,来劝说王庚。

当时王庚已位及孙传芳的五省联军总司令,算是声名赫赫的将军,是多少女人梦寐以求的佳婿。

陆小曼贵为将军夫人,为何却兴师动众半逼半劝王赓离婚?她婚后经历了什么,对他如此决绝?

一、父母富养的女儿

1903年9月,陆小曼出生于上海孔家弄。祖父陆荣昌,晚清时任朝议大夫,父亲陆定曾任国民政府财政司部长,后辞官创办“中华储蓄银行”,是名噪一方的银行家。母亲吴曼华也是大家闺秀,通古文,擅工笔画。

夫妻二人共生九子,夭折八个,唯有陆小曼一人存活,自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再加上家境富足,陆小曼从小在蜜罐里泡大、福窝里长大,从未吃过一星苦。

她六岁随父母迁往北京,被父母重金送进最新式的贵族学校,学的都是时代最前沿的文化,英文、法文、钢琴、油画。

陆小曼灵秀逼人,样样学得出众。尤其画画,自幼随母亲学中国画,如今学油画也得心应手。

陆小曼十八九岁时被学校推举去外交部工作,任“民国第一外交家、外交总长顾维钧”的助手。期间进退有仪、言谈机智,十分胜任。

陆小曼会跳舞,在外交部期间更是无舞不欢。在鲜花、掌声、舞池中,她成了北京光明灿烂的名媛。与上海另一个著名交际花唐瑛并称“南唐北陆”,各领风骚。

这段风光的经历,教这个年纪太轻的女孩变得慕虚荣、爱华服、任性享乐。

徐志摩真实相貌(被富养大的白富美)(1)

二、王庚的伤

陆小曼芳名远播,提亲的人门庭若市,经过千挑万选,最终一位优秀的年轻人入了陆父陆母的慧眼。

他叫王庚,大陆小曼八岁,江苏无锡人。本是官宦人家,父辈已家道衰落。王庚自幼弃绝一切闲杂嗜好,发奋苦读,一路读的都是名牌大学:清华、普林斯顿、西点军校。

1918年,他以全年级第12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西点军校,回国后任职北洋陆军。到1921年提亲这一年,王庚已晋升为陆军上校,前程似锦,被陆家一眼看中。

1922年,一位京城名媛陆小曼,一位平步青云的青年才俊王庚,在北京海军联欢社举行盛大婚礼。金童玉女、才子佳人相结合,一时被传为佳话。

但这些都是场面上的热闹,两个人的婚后生活并不和谐。陆小曼留恋交际场上的灯红酒绿,而王庚是高等军校出身,严谨克己,手不离卷,生活刻板。

她要跳舞,他嫌庸俗;她爱交际,他觉浅薄。他一心忙于工作,她觉得无趣;他只会挣钱回家,不会哄妻子,她就怨他木纳、沉闷。

两个人处在两个世界,正如春风拂不到秋花,阴差阳错、琴瑟失调。日子过得磕磕碰碰,彼此都不快。

也许两个人的结合,从一开始就是一场错。

徐志摩真实相貌(被富养大的白富美)(2)

王庚与陆小曼

陆小曼倍感孤独,为打发时光,整日混迹在打牌、听戏、跳舞、唱戏的喧闹场。这时,徐志摩出现了。

徐志摩是浙江海宁硖石人,比陆小曼大六岁。他祖上世代从商,家境富裕。而他爱读书,文学造诣很高。

1915年,徐志摩与张幼仪成亲,属家庭包办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婚后曾在美国、英国留学,1922年3月在德国柏林与妻子离婚后回到中国。

与陆小曼相识时,同是飘零寂寞的灵魂。徐志摩外表斯文、谈吐优雅,是诗人、散文家,更是一个极其浪漫之人。他可以和陆小曼聊人生、谈理想,在思想上也能与陆小曼高度契合。

不知不觉间,两人便产生了爱情。书信来往不断,即使陆小曼尚有家室,即使徐志摩也知道朋友之妻不可欺。但爱情就像着了火的老房子,一但势起,便火光冲天,不可遏制。

徐志摩为了不辜负朋友王庚,为了冷却对陆小曼的爱意,一个人躲到上海、欧洲,结果却是越分开越思念。陆小曼这边也在抗争,她想离婚,但父母竭力阻拦,并不让女婿知晓半分。

纸终究包不住火,尽管千般隐瞒,两人的婚外情还是被王庚发现了。被妻子和朋友带了绿帽子,王庚怒火万丈。回到家中,他拔枪对着妻子质问。

但是出于军人的克制和对妻子真切的爱,他最终没有动用武力,只是禁止妻子再出去交际玩乐。

自此,本就不温不热的夫妻感情愈加冷若冰霜了。陆小曼借此事说服父母同意她离婚,但知道很难说服王庚。因此,搬来各路好友助阵,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三、徐志摩的劫

吃完鸿门宴,王庚纠结两个月后终于释怀,“夫妇合得来,是夫妇,合不来就算了”,1925年底同意离婚。

陆小曼像得了赦免令,欢天喜地,可偏偏此时,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这个孩子她不能接受,便毫不迟疑地去一家德国人的诊所做了流产手术,断了与王庚的最后一丝联系,但也断了她生育的可能性。

1926年10月3日,徐陆二人冲破层层困阻,终于在北京北海公园图书馆礼堂举行了婚礼。在喜气洋洋、张灯结彩的喜宴上,证婚人梁启超一段毫不留情的证婚词,给小夫妇浇了一盆冷水。

“你们这样的恶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励……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造成的……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

师长的金刚一怒,令新人及满堂宾客无不失色。即便如此,仍挡不住两人新婚后甜如蜜糖。

徐志摩真实相貌(被富养大的白富美)(3)

徐志摩与陆小曼

两人先去徐志摩的家乡度蜜月。徐父徐母看不惯陆小曼只会大手大脚花钱享受,不会勤快持家,两个月后老夫妻就离家投奔了张幼仪,并断了新婚夫妇的金钱供养。

无奈,小夫妻二人只好返回上海生活。在上海,陆小曼丝毫不考虑家中的经济状况,她过惯了富贵的日子,住要租住三层楼的洋房,家里要有几个佣人服侍,衣服鞋包全要高档名牌,吃喝零食尽是稀奇的外国货,还要打牌、吸鸦片、听戏、唱戏、捧角甚至逛赌场,处处跟上海名媛唐瑛攀比。

不想别人家是富商,家财万贯,自己的夫君只是一介文人教授,一个挣钱能力强的工薪阶层而已。

美好的爱情,终归落回柴米油盐。养一个如此奢靡的太太,徐志摩肩上担子压力山大。

自从回上海,他一个人在五所大学兼课,上海、南京两地跑,拼命挣钱,每月拿回家的薪俸经常有千把块大洋。而那个时代,十几块大洋就够一家四口过得小康生活了。

但陆小曼用钱随心所欲,穷奢无度,就算扛回个金山也能被她败光。而且她只为自己的花销铺张浪费,很少想过为徐志摩添置衣服。

可怜的诗人,虽然大把赚钱,却只有一两身衣服。在胡适家借住时,胡太太看到他的衣袖上有两个洞,领子也磨破了,还替他缝补。

即使他这样的节省,这样的忙碌,收入这样的丰厚,家里还经常欠债。徐志摩常常为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却依然挡不住陆小曼花钱如流水,只好想尽办法挣外快。

1928年,徐志摩赴欧洲讲学。此次又去英国,重返康桥,已物是人非,万千感慨成就了诗人的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徐志摩出国的五个多月,陆小曼身边常常有一个世家子弟翁瑞午陪伴,共同出入高级酒店、舞厅和赌场,日子过得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从未理会徐志摩督促她上进的信。

是的,婚前婚后,徐志摩一直将陆小曼当璞玉来雕琢,希望把她培养成新一代的知识女性。可惜陆小曼只是披了一层“新时代的皮”,“里子”仍是旧式的慵懒享乐。

1930年,徐志摩被胡适推荐到北京大学做教授,还兼教女子师范大学的课程。

他多次哄劝陆小曼离沪北上,脱离那个奢靡的生活圈,但陆小曼怎会舍得。无奈,徐志摩只好频繁往返京沪。为了省钱,他总靠熟人关系搭乘免费的廉价飞机。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从沪返京的飞机不幸撞山而亡,年仅34岁,而陆小曼也才29岁。他们的婚姻就以这种悲痛的方式戛然而止。

徐志摩遭此意外,朋友们都归罪于陆小曼,不能原谅他,纷纷与她划清界限,社会上的舆论暴力也如同洪水猛兽,咬牙切齿地说她是祸水。殊不知徐志摩的故去,对陆小曼也是致命打击,她一生都沉浸在这种巨大的精神包袱和沉痛的思念中。

徐志摩真实相貌(被富养大的白富美)(4)

老年陆小曼

四、翁瑞午的女神

徐志摩的意外去世,精神上对陆小曼是沉重打击,在生活上对她的影响更为严重。

她的吃喝度用立刻断了来源,连生存下去都成了难题。后由胡适出面说情,徐父才答应每月给她300元大洋度日。

夫亡之后,陆小曼幡悔醒悟,开始努力活成丈夫期待的样子,素服终身,闭门不出,游宴场所从此再无她的身影。只一样她没戒掉,那就是鸦片。

介绍她吸鸦片的人,就是她后半生赖以生存的翁瑞午。

陆小曼自幼身体单薄,成人之后仍瘦弱多病,一天里有小半天身上都会疼痛难忍。徐志摩在世时,为减轻她的病症,广求良医。

翁瑞午,就是徐志摩托人找来为陆小曼推拿按摩的。他是官府世家,家财丰厚,人聪明风趣,会唱京戏,能画画,懂古玩,会抽鸦片,推拿也在行。

他底子里是一个旧派王孙荡子,和陆小曼志趣更相同一些。都搁于享乐,都爱好唱戏、捧角、抽大烟,都喜欢日夜颠倒地生活,两人相处起来即合拍又舒适。

徐志摩在世时,翁瑞午就比他在家的时间还多,几乎天天报到,对陆小曼照顾得刻意精心,无微不至。

陆小曼虽然天天有他按摩,但身上疼痛的毛病仍难解除。于是,翁瑞午建议陆小曼吸鸦片止痛,这一吸就难以戒掉了。

翁瑞午和徐志摩相比,一低一高,一俗一雅。徐志摩爱陆小曼,一心想把她往高往雅处改造。翁瑞午爱陆小曼,身段不高,只百依百顺地纵容她。

所以陆小曼虽一心一意为徐志摩守寡,但生活上却万分依赖翁瑞午,日日离不了他。

徐志摩真实相貌(被富养大的白富美)(5)

翁瑞午与陆小曼

翁瑞午有妻有子,来陆小曼处,原本只是玩乐,不曾过夜。1938年的一天,他来陆小曼家,因汽车出了点毛病,当晚就住了一夜。不想被徐父的眼线得知报信。徐父气恼,断了给陆小曼的供养。自此,陆小曼就完全依附翁瑞午而活。

两人同居了二三十年,翁瑞午自始至终都把陆小曼当仙女一样用心供着,端茶送水,亲力亲为,衣食住行竭力照应。

自1928年结识,到1961年翁瑞午去世,他们牵缠了33年,不是夫妻,胜过夫妻。

五、陆小曼的新生

为了让徐志摩的文字流传于世,为了遵循先夫遗愿,成为上进的新时代女性,陆小曼自从徐志摩过世,再无一日出门玩乐,安静下来,一心编书、创作、画画。

她尝试写诗,旧体、新体都留下几首;还写过小说,1947年她发表了短篇小说《皇家饭店》;晚年与王亦令合作,翻译《泰格尔短篇小说集》、《爱格尼斯•格蕾》,并编写通俗故事《西门豹治河》。

她自幼画得一手好画,成年后因贪图享乐,弃之一旁。自诗人逝去,她又重新开始作画,终于1941年在上海大新公司开了个人画展,有100多幅山水花鸟,技艺精湛。新中国成立后,她的画还几次入选全国美术展。

她参加了美术家协会,并被全国美协评为“三八红旗手”。1956年由陈毅推荐,陆小曼被聘为人民政府参事、文史馆员和画院画师,每月收入80多元。一辈子依附男人而活的她,终于在晚年能自给自主地过活。

若徐志摩天上有知,该有多么欣慰!

徐志摩真实相貌(被富养大的白富美)(6)

陆小曼的山水画

在陆小曼的余生里,最大的功劳是整理、编辑徐志摩散落的文稿,这也是她艰难时日里最重要的精神寄托。

她手边有一部分亡夫的遗稿、日记、书信,又低三下四向各方朋友讨要徐志摩的信件、文章。《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在友人的帮助下顺利出版。

但《志摩全集》的手稿却屡遭劫运,因国事动荡,辗转重庆、香港,始终未能面世。直到1983年,香港商务出版社才出版了《志摩全集》。

只可惜陆小曼不能亲眼见到了,她已于1965年4月,因肺病不治,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

纵观陆小曼的一生,真是离经叛道的一生。

她既非正人君子,又非奸恶之人。聪美灵秀皆在众人之上,论写论画都是名篇;

但她也“作”得过火,放着富贵的将军太太不做,拼死与王庚离婚;

嫁给才华横溢的诗人,又不知珍惜,一味恃爱无恐,沉迷放纵,害死良人;

最后只落得与一个有家室的男人,无名无分地同居了后半生。

她的一生,五味杂陈,令人唏嘘,实乃民国故人中异于常人的一道风景线。

(网图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