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借光
我们知道,凿壁借光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凿壁借光其实就是葛洪所写的,他写的内容是说一个主人公匡衡在幼年的时候家境非常贫穷,根本就没有办法买起蜡烛来看书,为了让自己有时间看书,特意找有亮光的地方来看书,因此就有了这么一个故事。
匡衡
凿壁借光的主人公是匡衡,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
凿壁借光一直我们用来教育孩子的一个故事,教育孩子要认真读书,发愤图强,但是凿壁借光的这个孩子到最后却不值得大家却学习。为什么这么刻苦的一个孩子,到最后却成为了大家鄙视的对象呢?
凿壁借光,其实叫“凿壁偷光”更合适,您想想未经邻居允许,擅自凿壁,又如何能称作“借”呢?
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凿壁借光的匡衡后来的故事吧。
匡衡虽然小的时候非常认真刻苦学习,但是并没有获得多大的回报,学习成绩并没有多好,后来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当地的一个小小的官员。
后来匡衡又因为翻译《诗经》,获得了当时皇帝的喜爱,当时皇帝觉得他是一个聪慧之人,就给他提升了一些官位,后来皇帝觉得他当官还是可以的,于是他的官位就越做越大,越做越大,最后升到了宰相的位置。
匡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仅成为了西汉著名的学家,同时是官至宰相,可谓是走到了人生巅峰。
【结论】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但是,匡衡的故事到这里却没有完……
当上了宰相之后,匡衡又开始了贪污各种东西,金财宝就不用说了,而匡衡他还贪土地,他把土地也会收入自己的囊下。因为自己的职位比别人高,所以别人也不敢对他进行批判或者什么的,只能忍着。
后来,皇帝也知道了他的所作所为,毕竟纸包不住火,匡衡很快就被皇帝贬为庶民,赶回了老家,因为当时皇帝并不喜欢他这样的人,明明自己已经有能力养活自己了,为什么还要过分的去贪婪东西呢?这不是自己把自己往火坑里面推吗?过了几年之后,他就在小的时候读书的地方凄惨的死去了。
其实在小编看来,这个故事如果写完的话,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且更有教育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你将这个故事讲完之后,就可以告诉孩子一个道理,那就是读书固然重要,但是做人更加的重要,就算拥有了知识,也不能失去了自己的品格,因为读了书,所以更要明白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网友评论
“小时候觉的匡衡很用功,现在感觉太假了,他给邻居的墙凿个洞,邻居感觉不到吗?”
“趁人下田干活凿的,从小就偷偷摸摸的,长大了一样干的偷偷摸摸的事,很典型的例子。”
“我记得有个孔融让梨,长大的孔融也不咋地。”
……
朋友,你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