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底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局势一直牵动着世界的神经,随着战局的焦灼,俄罗斯一支特别部队的加入,也不断刷爆荧屏。

看这里!

车臣和俄罗斯的世仇(车臣为何举世瞩目)(1)

车臣和俄罗斯的世仇(车臣为何举世瞩目)(2)

看这里!

车臣和俄罗斯的世仇(车臣为何举世瞩目)(3)

“车臣出征,寸草不生”,号称战斗民族中的战斗民族,近些年,在强人普京的压制下,车臣局势相对平稳,小卡德罗夫也一直扮演着普京的绝对忠臣。而在此之前,车臣长期是俄罗斯最不稳定的地区,战争、恐怖袭击、伊斯兰等等都是车臣的代名词。万物皆有因、万般皆有果,今天我们一起来挖一挖车臣背后的那些事。

车臣和俄罗斯的世仇(车臣为何举世瞩目)(4)

车臣总统小卡德罗夫

车臣一般指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北高加索联邦管区下辖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地处于北高加索山区,占据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素有“联结外高加索的生命线”之称。

车臣和俄罗斯的世仇(车臣为何举世瞩目)(5)

车臣人自称“纳赫齐人"(Nahcho),意即“平民百姓”,又称“切钦人”,系北高加索地区民族,车臣人与近亲的印古什人一样是北高加索当地的土著民族。车臣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异常艰辛的磨难。由于车臣人的祖先长年居住在闭塞的山区,长期氏族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及十分落后的生产力培育了车臣人“奔袭式”的谋生方式,造就了车臣人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的散漫习气;艰苦的生活环境和遭受外来侵略的磨难锻造了车臣人桀骜不驯、剽悍骁勇的民族性格。他们同居住在高加索山脉的其他山民一样,习惯于自行其是,不愿受制于人,不愿在比较规范的社会制度中生活。

车臣和俄罗斯的世仇(车臣为何举世瞩目)(6)

车臣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人口仅百余万。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地区,一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车臣”一词可以说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曝光最为频繁的字眼之一,更是苏联解体后国际势力角逐斗争的缩影。

自从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的不少成员,特别是外高加索地区的共和国,都希望像邻近的亚美尼亚或格鲁吉亚一样享有独立的地位。加上过去在前苏联年代里,一直受到压迫,造成车臣人要求独立和反俄罗斯的旺盛心态。

车臣和俄罗斯的世仇(车臣为何举世瞩目)(7)

1991年11月,时任车臣共和国总统的杜达耶夫发表了独立宣言,可是得不到俄罗斯的承认。

1994年12月,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俄罗斯当局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叶利钦指派俄军大举攻打车臣,但是车臣武装一直拒绝放下武器,致使这场内战持续了20个月之久。

车臣和俄罗斯的世仇(车臣为何举世瞩目)(8)

车臣战争

1996年4月,车臣总统杜达耶夫被俄军“斩首”。之后,双方的冲突不但一直没有平息,还让车臣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分子得势。结果莫斯科的恐怖袭击不断发生。

1996年底,在车臣武装在俄境内先后制造两起重大劫持人质事件后,达成和平意向。

1997年1月,俄军撤出车臣。阿·马斯哈多夫当选车臣共和国总统后,仍然坚持车臣是“独立国家”。

1997年5月,俄联邦与车臣签署和平与相互关系原则条约。但是,车臣领导人始终未放弃其“独立”主张。

1999年7月4日,车臣武装部队偷袭了俄内务部队哨所,导致了第二次车臣战争。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以非常强硬的态度驳斥了分离主义思潮。9月,普京出动10万人,从两路进入车臣,对车臣进行封锁和展开军事打击,大股车臣武装被消灭,俄军几乎控制了车臣全境。但是,车臣剩余的武装化整为零,在车臣内外采取游击战术,频频进行暗杀和恐怖活动。

车臣和俄罗斯的世仇(车臣为何举世瞩目)(9)

第二次车臣战争(1)

车臣和俄罗斯的世仇(车臣为何举世瞩目)(10)

第二次车臣战争(2)

2000年2月初,俄军攻下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取得了平叛行动的决定性胜利。6月8日,普京签署命令,对车臣实行总统直接治理。6月16日,车臣穆夫提、原马斯哈多夫政府反对派艾哈迈德·卡德罗夫被任命为车臣临时政府首脑。

2001年2月起,俄罗斯当局从车臣撤军。

2003年10月,艾哈迈德·卡德罗夫正式当选车臣总统。

车臣和俄罗斯的世仇(车臣为何举世瞩目)(11)

艾哈迈德·卡德罗夫

2004年5月9日,胜利日庆祝活动中,车臣非法武装制造恐怖爆炸事件,总统艾哈迈德·卡德罗夫和俄高加索联合集群司令巴拉罗夫被当场炸死。

2004年8月29日,经过总统选举,由阿卢·阿尔哈诺夫出任总统。

2006年3月4日,艾哈迈德·卡德罗夫之子拉姆赞·卡德罗夫被任命为车臣共和国总理。

车臣和俄罗斯的世仇(车臣为何举世瞩目)(12)

小卡德罗夫

2006年7月,强硬的独立派、指挥针对俄罗斯恐怖活动的领导者巴萨耶夫在与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作战中死亡。

2007年4月5日,拉姆赞·卡德罗夫宣誓就任车臣总统。

2009年4月16日,俄罗斯当局宣布车臣战争正式结束。

这期间,车臣分裂分子一直在积极反扑,但是9·11事件后,美国出于建立全球反恐联盟的需要,在车臣问题上表态明显软化。车臣分裂分子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军事上无力实施反扑,将制造恐怖袭击视为阻挠车臣和平进程的唯一有效手段。

世人关注车臣问题,不仅有好奇,有对无辜百姓的人文关怀,还有对苏联解体后世界局势发展的重新思考,更有多民族国家应该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和教训。那么车臣问题到底缘何而起,我们一起梳理一下。

一、压迫与反抗

18世纪开始,沙俄积极推行南下扩张战略,抢占北高加索地区,沙俄军队开进尚处于部落首领分割状态的车臣,车臣人不甘屈服于沙皇的统治,自此以后,车臣很长时间内都是北高加索地区各民族反抗沙俄的主战场。

19世纪初,随着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卡拉巴赫先后臣服沙俄,沙俄加紧了对北高加索各民族的武力征服,1818年,沙俄将领耶莫诺夫在车臣实行碉堡政策,并把新建的碉堡命名为“格罗兹尼”,耶莫诺夫把指挥部设在格罗兹尼,并以此为据点,不断派出远征队,建立新据点,意图永久占领车臣领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高加索战争”中,乃至到19世纪末,车臣人的抗俄斗争从未停止。

二、前苏联的失误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对高加索地区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废除了沙皇的民族压迫政策,帮助当地民族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组织,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创造民族文字等。但由于历史上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影响,加之对“好乱成性”的山地民族的猜疑和不信任,苏联政府在针对北高加索少数民族施行的政策,存在混乱和过激之举,犯了不少错误,影响最深远的就是

强迫民族迁移

早在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国为管制车臣人,曾将车臣的山民迁移到平原地区;对一些不易制服的车臣人,则强迫迁往土耳其。1865年,约有3.9万车臣人迁往土耳其。二战期间车臣部分地区被德军占领,德军充分利用车臣的民族情绪,许诺给予其充分自治的权利,从而得到了一些车臣部落的支持,该地区还成立了一个“高加索兄弟特别党”的地下反苏组织。这些活动本来只是少数人所为,但苏联政府却借口车臣民族“集体叛变”、“出卖祖国”,对车臣等11个所谓“不忠顺”的民族,效法沙俄,也采取了民族整体迁移的做法。

1942年2月,苏联内务部在贝利亚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的指示下,以10万兵力包围了车臣地区各村庄,在2月23~24日两天之内,将38.7万多车臣人和9.1万多印古什人迁到哈萨克斯坦、中亚和西伯利亚。苏联政府当时规定,每户只允许带20公斤重的行李。在迁徙过程中以及到达新的居住地后,由于运输条件恶劣,生活饥寒交迫,缺医少药,致使疾病流行,死亡无数。

在新的流放居住地,车臣人与当地居民隔离而居住在所谓的“特居地”内,每月到内务部门进行登记,出远门要请示汇报,不允许开办用车臣语言教学的学校,学生上课不得用本民族文字印刷的课本,更为严重的是一直处在被歧视被排挤的状态。歧视性的民族政策,加深了俄罗斯人和车臣人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情绪。当地人经常会与特居地车臣人之间发生斗殴。

1953年斯大林去世,他的极“左”政策被纠正。1957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为车臣民族“平反”,车臣人才能恢复名誉,允许返回家园,但他们回到故乡后,发现迁来了大批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北奥塞梯人等民族,车臣人与外来移民之间的摩擦不断发生,对俄罗斯的不满情绪也与日俱增。

三、民族主义高涨

20世纪90年代初的民族主义浪潮,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由分裂走向统一。如1990年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二战后,德意志民族被分割在两个国家的不正常状态的结束,是德意志民族主义发展的表现;这是个案,并不代表民族主义浪潮的主流。另一种是由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分裂成若干独立的民族国家。1991年苏联由多民族的、统一的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分裂为15个相继独立的共和国,除俄罗斯外,欧洲有白俄罗斯、乌克兰、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摩尔多瓦等国,亚洲有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1991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马其顿相继宣布脱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独立,分别成立共和国。次年4月,南议会通过新宪法,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联合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体,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分别成立各自的共和国。这同样是冷战后民族主义高涨的体现,是一种主流。

90年代初,新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涌现,代表着民族主义的再次高涨和发展。伊斯兰世界以外的、穆斯林相对聚居地区的穆斯林,继伊斯兰复兴之后,又受到这股民族主义高涨的影响。他们在民族分立势力的组织、领导下,以伊斯兰为旗帜,从事所谓的争取民族独立或民族权益的斗争。这种斗争在车臣、波黑、科索沃等地区,则演变为地区性的民族冲突或战争。

四、伊斯兰因素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土耳其打着拓展伊斯兰教的口号占领了高加索地区,车臣地区出现了伊斯兰化高潮,到17世纪,车臣的伊斯兰化已相当普遍。进入苏维埃时期后,车臣的伊斯兰化趋于低潮。二战后,在当代伊斯兰复兴过程中,建立所谓公正、平等、正义的伊斯兰社会的说教对处于压抑状态的车臣穆斯林来说,无疑是一支兴奋剂。伊朗、阿富汗等国所建立的伊斯兰主义的政权也为他们树立了现实的榜样。

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后,政治斗争愈演愈烈,经济危机持续加重,社会矛盾尖锐复杂,致使执政当局孱弱无力,导致人们惶恐不安,出现了“信仰危机”。俄罗斯当局推行的“休克疗法”,使国民经济陷入危机,车臣的发展又远远落后于俄罗斯南方的其他民族,他们对社会政治产生强烈不满,越来越向往改变现状,伊斯兰极端主义趁势在车臣大肆渗透和扩张,以民族独立、宗教复兴为诱惑,对民族分裂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时,教权主义者篡夺了车臣的最高权力,车臣分裂运动的领导者,不再是仅有穆斯林身份的世俗民族主义者,而是教权主义者。所谓教权主义,指的是在宗教名义下对国家最高权力的一种要求。他们对国家最高权力的要求,通常是以所信仰的神灵的名义,以宗教的旗帜,并以个人的穆斯林身份从事其激进的、甚至是极端的活动为特征。如车臣杜达耶夫的部下对他的崇拜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除了至高无上的真主和贾哈尔·杜达耶夫,我谁也不服从”。车臣教权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伊斯兰属性的民族国家,所以分立活动就是必然选择。

五、外部因素

尽管内因是车臣危机的决定性原因,但绝不可忽视外部因素——西方国家的“西化战略”。西方情报部门的意图是:引爆“车臣革命”的“民族炸弹”,从而在北高加索地区引发连锁反应。表现在:促使车臣民族矛盾激化、为反对派提供资金、甚至直接出面庇护分裂分子等等。车臣问题之所以呈现出如此复杂的局面,与大国在高加索地区的争夺紧密相关。

以上基本就是车臣问题的原因所在,车臣问题的实践证明:残酷的民族对抗对双方都没有益处。车臣分裂分子导致的后果是悲剧性的。车臣民族并没有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相反,却变成少数政治集团手中的筹码,并在民族冲突中蒙受巨大损失。这也给多民族国家的执政当局提了个醒,在解决复杂的民族问题上政策需要更为灵活。

总结:

1.车臣是苏联解体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俄罗斯的政治黑洞,也是权力的祭坛。车臣,甚至也是外部势力削弱俄罗斯的阴谋,是大国争夺高加索的一个步骤。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实现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和平统一永远是进步发展的最佳路径。

车臣和俄罗斯的世仇(车臣为何举世瞩目)(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