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既白 著
由上一节的论述我们知道,人心在尚未得道的阶段,在修道求道的过程中,因心有所驻,心有所往的原因,是能够惹尘埃的。很多时候我们的心,很容易受外在事物所影响,导致情绪激动,慌乱,惧怕,对心智产生干扰,思绪出现较大波动,方寸策略就会乱,应对措施也会出问题,最后结果往往是一团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意思是说道生万物的时候都是一样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都是道心充盈的状态。然而当我们动念,识心分辨的时候,就会执着一面,而失去另一面,以至于出现了“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的割裂对立现象,进而在迷失自性的状态中被分裂为二,形成对立,随着资历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反而生出了“万物有别”的分离妄念,比如以下的情况就是最好的例证:
你走路时,可能会讨厌车,而到了你开车时,可能又会讨厌行人;你打工时,可能觉得老板太强势,太抠门;而一旦你当了老板之后,可能你又觉得员工太没责任心,没有执行力;当你是顾客时,可能会认为商家太暴力, 而当你是商人时,可能又会觉得顾客太挑剔;
………………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一个人,为什么会随着环境和立场的变化,而产生这么明显的差异,甚至截然不同的变化呢?是环境的问题?人的问题?还是心的问题?
答案当然是心的问题,其实我们前面的做法都都没有错,因为人本来就要随着环境和身份的变化,而转变自己的角色和立场,这是没有问题的,错就错在我们“换位思考”和“同理心思考”的执行不够完善和彻底,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合一”,以至于造成了“身”与“心”某种程度的偏离,甚至对立的地步。
五利将军,亦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示佛尘也
由于习俗所染,我们遇事常常躁动、骚动、欲动。要想遇事不乱,就要恢复心之本体,即致良知。因为执着于“万物有别”的分离妄念,才是造成“我们的心能否惹尘埃”的根本原因,世上不存在绝对的好事或坏事,事物本是一体两面,对立统一的,这叫“不二观”的智慧。
当我们动念,识心分辨的时候,就会执着一面,而失去另一面,这时的事物,自会在你迷失自性的状态中被分裂为二,形成对立,于是乎在经历很多时事的磨砺后,我们的心就好像蒙上了一层一层的尘埃,就需要像神秀说的那样“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不起心,不动念,动念即乖,心行处灭
那有没有办法像慧能那样“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当然也有,我们要通过好事或者坏事,来提高不分辨的定力,比如,我们看到一种现象,分辨的同时马上回归空性,因分辨心就是识心,当下空性即是转识,回归自性即是不分辨,用空来承载事物,这就是智慧心。
如何理解和达到这个智慧的心呢?首先,我们得了解这个世界得真相是什么?即这个世界是一元的还是二元的,甚至是多元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动念,识心分辨的时候,就会执着一面,而失去另一面,这时的事物,自会在你迷失自性的状态中被分裂为二,形成对立的根本原因。
万物皆有灵
只有学会承载的时候,才能提高能量与定力,也才会有智慧的增长,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承载,才是真正的空性练习和心智成长,因为承载力是不分辨不排斥不造作的空性智慧。
具体要如何做呢?答案是以《易经》“错综复杂”的卦变原理和模型,培养和研习自己综合起来看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下一节我们就来讲讲如何通过对《易经》综卦的学习,来达到“吾心即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至境问题。
上一篇:吾心即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作者 | 东方既白
十年学“易”一朝悟“道”,首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文化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以周敦颐的《太极图》为基础,系统性揭秘《道德经》所蕴含的
整体思想及其架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