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史上最长假期的2020年寒假终于结束,除北京、湖北、黑龙江外的大部分省市宣布基础教育全面复课,最后复课的小学生也于昨天(4月20日)回到阔别的校园。告别漫长的假期回到学校,喜忧参半,一部分小学生无法适应超长假期过后的学校生活,患上了“假期综合症”。小学生开学当晚湖南都市频道主报道一例较为严重的“假期综合症”,学生出现心闷、心慌、胃痛的生理反应,伴有精神焦虑与不安,后来送医处置。
“假期综合症”要早发现,早调理,才能尽快在消除其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如果老师在上课时发现学生有这4种表现,极大可能是患上“假期综合症”,要尽早通知学生家长,一起配合调适学生心情或送医处置。帕拉图说,“健康不是身体状况的问题,而是精神状况的问题”,“假期综合症”更需要从日常的细节表现发现精神上的问题。
不停张望窗外、神情恍惚的现象上课不停张望窗外,是一种对教室环境不适的表现,他想逃离这种环境。在家与在教室环境上的差别让学生有很大的不适。
教室这种环境与疫情期间宅家里环境相比,有这些方面不一样:
周边人群。家里的环境是没有外人存在的,教室里有着这么多同学,而且一律戴着神秘的口罩,让人有社交恐惧的孩子觉得非常难受。
活动空间。家里的活动空间基本上是一人一室,上网课时父母家人是不会去打扰的,而学校几十个人共处一室,给人一种空间上的压迫感。
行为约束。在家学习基本上是没有线束的,可以毫无禁忌的或坐或躺,伸个懒腰;而在教室里只能是笔直地坐着,肢体不得随意伸展。这种自由的约束让很多孩子难以适应。
这些环境上的差异就是引发学生不停张望窗外的原因,这样的学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教室的环境。他们似乎是在寻找一个更能让自己舒展的空间,而又求之不得,接下来他们可能有下面的这段更为严重的反应。
神情木然、反应迟钝的现象在课堂上面无表情、神情木然、反应迟钝的孩子多半是患上“假期综合症”的前奏。
面无表情是对当前环境不适的一种情绪反应。人对外界的反应往往体现在脸部表情上,或喜或忧。而面无表情的孩子对当前环境的不适体现得很无奈,他还沉静在宅在家的世界里。
神情木然、反应迟钝就是一种应激方式上的变化,应激方式是有一种惯性的,这些学生还停留在宅在家的模式,甚至老师上课点名都反应不过来,因为宅在上课没有老师要点名。
课堂不参与互动的现象有些孩子在课堂上表现一反常态,不举手回答问题,老师提问拒绝回答,小组讨论也不参加,这多半也是“假期综合症”在作怪。
这类学生的表现就是在拒绝外部世界。隔离太久,课堂这种互动性强的地方让他很难适应。2个多月的网课都有是单打独斗的,没有人与孩子们互动。单打独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性格发生的改变,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偏内向、有社交障碍的孩子就比较喜欢这种方式,一时间让他回到与过去风格迥异的课堂,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抗拒:不举手、不回答、不参与的“三不”举动。
下课喜欢独处的现象下课喜欢独处的孩子,也要担心他是不是患上了“假期综合症”,尤其是一个平时很合群的孩子一下子变得这样,患上了“假期综合症”的几率会更高。
喜欢独处的孩子往往封闭自己的心灵,不与外界发生交往,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他都有选择逃避。
这也是假期长期独处带来的一种遗留症,长期不与小伙伴在一起,使那些本来不善交往身边没有知心朋友的孩子更难受,重新回到学校,他把身边的人都有看成了陌生人,需要一个过程重新熟悉。
“假期综合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现了学生心理品质上的缺陷。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学校老师与广大家长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尹老师给大家好建议如下:
学校、家庭多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必要的心理常识,学会自己调适。莎士比亚说过,“如果做好心理准备,一切准备都已经完成”。
复课一段时间内多开展班级活动,尽量淡化学习时间紧张、疫情阴影给学生带来的紧迫感,让学生感受到温暖班集体的力量,大家都融入到班集体中来,也是对易“假期综合症”的孩子心灵上的一种疗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