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立群(黑龙江大学原副校长、国学学院院长、哲学学院二级教授),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话语体系构建步伐?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话语体系构建步伐(话语体系建设的根本途径是理论内容的创新)

话语体系构建步伐

作者:丁立群(黑龙江大学原副校长、国学学院院长、哲学学院二级教授)

如何理解具有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目前关于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产生了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这种倾向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话语体系建设,把话语体系建设看作是构造一套中国独特的概念体系。

距统计,自近代以来,哲学社会科学使用的概念大多是由西方“泊”来的,不能将具有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形式主义化理解,把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解为用独有的术语表达原有的思想,把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与理论的原创性发展联系起来。如此,则需要把话语体系建设的形式主义理解转换为实质的理解:最根本的不是概念形式,而是一套原创性的思想创新。

“中国话语”有两种内涵指谓。其一是指用以表达思想理论的概念体系,其二是指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在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其思想理论的性质是原创性的。前者是中国话语的表层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表现形式;后者则是中国话语的深层内容,是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实质。在这一问题上,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话语的概念体系层面,忽略了内在精神的实质层面。

有学者们认为,任何概念体系是承载思想的,西方概念承载的是西方思想文化、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中国的概念承载的则是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及其价值观念和精神。学界甚至把概念体系当做话语体系本身,以之取代话语体系,认为话语体系承载着特定的思想价值观念,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确立话语权的前提和基础。这种作为特定思想价值观念之载体的话语体系,实际上就是概念体系,这里却以完整的“话语体系”名之。

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问题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表达问题,只要把马克思主义用中国式的术语体系表达出来就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理解。概念表达的形式是可以和其内容分离的,这里存在解释学的相关问题: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概念虽然就其原有的意义而言,是和西方文化、西方的价值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当它们融入到中文的语境后,理解上已经被“中国化”了,换句话说,概念的形式已经与概念承载的文化内容相分离了。如此,可以运用这些概念表达自己的思想内容。近代以来,已经有很多原创性的哲学家如冯友兰、牟宗三等用西方话语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作出了创造性的解读的学者,其卓越的成就无可置疑。其关键是,拘泥于概念的话语形式去人为地再造一种话语,还是实质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进而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去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我认为,后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构建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正确途径。

未来在学术研究方面,应当克服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中片面且形式主义的理解,进而进入到实质性的理解中,把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与原创性理论创新结合起来。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