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江湖第一帮主杜月笙(民国四大帮主杜月笙)(1)

杜月笙

#创作挑战赛#(第八章)

杜月笙为了自己的斯文形象,行为举止都装得文质彬彬,同时也还结交了章太炎、杨度等一大批社会名流,杜月笙的名字杜镛,号月笙就是章太炎起的。在知识界,被人称为“杜先生”

杜月笙成为上海滩闻人之后,十分注意自己及门徒的形象,他命令手下各大徒弟一律不准短打装扮,盛夏季节也不准赤膊露体。他本人则一年四季身着长衫。一位著名记者当年曾见过这位“闻人”,原先他认为此等人物纵使不是凶神恶煞,总该是一介武夫,但见面之后,却发现只是一个修长身材,面色带青的普通老人,看上去很斯文,言谈中也很少带“白相人”常说的粗言粗语,给人的印象是文质彬彬,仅此一点,便可看出杜月笙的气质也修炼得已非同一般。

杜月笙正是以这种新的做派,开始周旋于与黑帮完全不同的阶层,着力拉拢知识分子。当年上海滩有位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即是学界泰斗章太炎。杜月笙早想与他结识,只恨没有机会。

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结识了这位国学大师。这天,管家万墨林拿着一封信走进来,杜月笙接过信封随便看了一眼,心中大喜,拆开信在写信人落款的地方仔细一看,高兴的差点儿叫出声来。

虽说杜月笙自己认不得几个字,可这封信的落款还能认出几个。这封信的信封上写着“章缄”的字样,信纸最后面写首“炳鳞谨上”。这个炳麟即是章太炎,而章太炎可是一代国学大师,是学术界名流啊。杜月笙十分惊喜,怎么也想不到能有机会和章太炎建立关系,这对于他而言真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杜月笙一贯喜欢给别人留下一个礼贤下土的印象,无论是落魄文人、失意政客,还是贩夫走卒,只要是杜月笙认为他们在过去或将来曾有或可能有所成就和威望,他都竭力与之交往,通过这个手段,他结交了许多名流。所以,他确实在许多人眼里有几分春申、孟尝的古风。

杜月笙立刻吩咐管家把章太炎的来信念给自己听,听万墨林念毕,杜月笙才明白章太炎为什么找他。原来,章太炎有个侄子在上海,不慎卷到一件官司之中,没有办法,这封信就是特地托杜月笙从中代为疏通的。

这样一件事,对杜月笙当然是一件小事,在一天之内,杜月笙派出去的人就回复他说,章太炎嘱托的事已经解决妥当了。杜月笙不但替章太炎解决了这场官司,而且还去信表示还要去章太炎在苏州的寓所专程拜望太炎先生。

这次会面成为杜月笙一生难忘的记忆,因为正是在这次会面中,他有了自己的大号。章太炎把杜月笙迎进客厅,首先感谢杜月笙帮着侄儿摆脱困厄,杜月笙自然要谦让一番。随后,二人闲聊起来杜月笙说到自己祖籍原本在浙江海宁,世代养蚕织丝,后来才搬到上海浦东高桥镇。章太炎也是浙江海宁人,这么一算两个人居然还能算是同乡,谈话气氛自然更宽松融洽了。

杜月笙谈起了自己的名字,说是自己出生时适逢阴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鬼节”,那天月圆旭盘,大小如斗,一轮朗月映得夜空里一片清晖,于是父亲为他起下了“月生”的名字。

杜月笙一直说着,却看见章太炎若有所思,凝神屏息,还以为是自己的话引不起太炎先生的兴趣,正感到困惑之时,突然听见章太炎大声说道:“杜先生,老朽给您换一个名字,就叫作‘镛’,您的大号今后就称‘杜铺’,在生字头上加一个竹字头,以‘月笙’为号,杜镛杜月笙。”见杜月笙满脸茫然,紧接着,章太炎又向杜月笙详细地解释起来:“《周礼》上讲:‘东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渭镛,镛者功也。’杜先生喜不喜欢这个名字?”

杜月笙这才知道章太炎原来是在给自己起大名。章太炎先生给自己定了名字,这事情传出去,对杜月笙而言是何等的荣耀!杜月笙赶忙起身离座,重新整理了一下仪表,在章太炎面前毕恭毕敬地一躬到地。“多谢章先生赐名,晚生三生有幸,听先生的话,我从今天起就叫杜镛了。”

杜月笙这一趟真是没有白来苏州,不但结识了国学大师章太炎,还得了太炎先生的赐名,回到上海,这无疑又成为上海名流的一段佳话。杜月笙特意把这几个字在私底下练了不知道多少遍,以致不明内情的人,要是单看他的签名龙飞凤舞,还以为他是一位饱学之士呢?

杜月笙通过开赌场深深明白了赌场是结交天下“豪杰”的好去处。要成大事,得结交三教九流人物。他深信“英雄不怕出身低”的哲理。所以他设豪华的赌场,以“仗义疏财”办法广交天下“义士”、“奇才”,并与之结交,使之作为自己打天下的心腹和帮手。如上海滩当时有个大名鼎鼎的律师秦待时,字联奎。中国司法界自引进律师制度以来,他领到的律师执照是第七号,在上海滩可谓是“一代名律”。他把一部《六法全书》看得滚瓜烂熟,他接的案子,也大都十拿九稳。这人惟一嗜好便是赌。

有一天,杜月笙就差人开汽车把他接到“181号”大赌场来,请入三楼的一间“秘房”里,约了几个“自家人”搓麻将白相相。秦律师虽然是律师奇才,可是“赌经”却生疏,哪里是杜月笙的对手,一会儿竟输了4000元,只得给杜递过一张4000元的支票。杜月笙吩咐自己司机开车送秦律师回家。在秦律师下车时,司机从口袋里掏出那4000元的支票,说:“杜先生说,4000元对您而言不是小数目,这是靠动脑筋、逞嘴劲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是赢不得的。他让我送还给您,以后大家交个朋友,千万收下。”

这意想不到的“退票”,使能言善辩口若悬河的秦律师十分感动,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他捧着支票愣了半晌,才讷讷地说:“杜镛先生如此讲义气,我十分感激。如何补报,日后再说。”从此,他们逐渐交往,遂成莫逆。后来他成了杜公馆的法律顾问,杜月笙碰到法律上的疑难,全由秦待时解决。

曾是“筹安六君子”之首的杨度在受到惨痛教训后,逐渐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主张的伟大正确,因此他决心脱胎换骨,转向革命,于1927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一段时间杨度曾住在上海,杜月笙不知他是共产党员,对他的名土牌号颇感兴趣,专门请当时担任杜月笙法律顾问的章士钊去向居住在白利南路北丰别墅的杨度致意,希望杨度能为他办点事。杨度考虑到杜和国民党上层及特务都有联系,和他来往,有利于了解反动集团的内幕情况,也有利于掩护革命活动,因而在征得党组织的同意后,随同章士钊去拜见杜月笙。

杜为了表示尊重人才,思贤若渴,特意送了一幢位于薛华立路的洋房给杨度居住,并按杨度在袁世凯时代担任参政时月薪500元的标准,每月奉送杨度“月敬”500元。杨度是个抱负远大的共产党人,杜月笙的这点小恩小惠绝对动摇不了他忠诚革命的信念,但从中可以看出,杜月笙拉拢知识分子确是颇费心机的。

杜月笙在杨度的介绍下结识了史量才,为了左右舆论,杜月笙又帮史量才解决了“报业纠纷”,由此使杜月笙在新闻界人士申地位大增,成了新闻界的幕后操纵者,并与史量才建立了非同一般的关系

有一次,杜月笙正在浙江休假,得知杨度要来拜访他,十分欣喜,忙请他到浙江来。当时上海滩发行最广的就算《申报》和《新闻报》,这两家报纸一直在明争暗斗,竞争十分激烈。《申报》社的社长是史量才,史又是中南行的董事长,是一位在新闻界和金融界都很有实力的人物。《新闻报》的董事长是美籍人福开森,他已控制该报二十多年,握有半数以上的股票。最近,他为了回国,偷偷将自己所有的股票出卖给别人,等到股票正式过户的时候,原来竟是史量才收买了这批股票。于是,《新闻报》大乱,《新闻报》的负责人汪伯奇兄弟惟恐失去对该报的控制权,同时,《新闻报》的员工们也不愿被史吞并。于是,《新闻报》各界纷纷抵制,使史量才这位新闻、金融巨子顿时陷入尴尬境界。史量才没办法只好找老友杨度替他向杜月笙恳求帮忙,出面调停。

这时候的杨度已是共产党员,对史量才的“拜托”,当然要向组织请示。党组织经过考虑,认为史量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要想法子拉他到民主、进步的立场上来,要让《申报》改一改保守面,倾向进步,这起“调停”帮忙,正是好时机。所以,杨度负有重大使命来杭州求见正在杭州游玩的杜月笙。

“杜月笙,解劝这桩‘官司’,只有靠你了!”杨度啜了口咖啡,接着说:“史量才先生久仰杜月笙的大名,他本想登门求教,可又不好意思,所以转托了我。我想,你在上海滩,军、政、警、财、商、帮,可谓路路亨通,只有新闻报界,还没有自己的地盘,何不趁此时机,在报界打通路子?”“好,我听你杨先生的。”经过杨度的一番安排,杜月笙答应出面调解。

·这样,在杜月笙的授意下,杨度打长途电话给顾嘉棠,要他想一切办法,将《新闻报》的头头汪伯奇请来莫干山。之后,杨度打电话给史量才,让史也到莫干山来。顾嘉棠接电话后,以杜月笙的名义,硬是把汪伯奇塞进汽车,送到这“林海幽居”里来。

一袭白纺绸长衫的杜月笙在莫干山的“林海幽居”会见了两位报业界巨子。他客气地说:“汪先生、史先生都是海上‘闻人’,报界巨头,也是月笙向来敬重的人物。大家都是见过世面的人,有什么话讲开就是了。你们说呢?”

“对,”杨度马上打边鼓,“杜月笙对上海滩的两大报闹僵的事,很在意,特地请两位来谈谈。”

“我听杜先生的。”史量才显得很大度。

“杜先生的好意,伯奇十分感激。我就直说吧,我们《新闻报》同仁,就是怕被史先生吞并掉。”

“这,汪先生尽可放心,《新闻报》不受我入股的影响,完全独立。况且,我史某人也不会那么愚蠢,好端端的一家《新闻报》要把它并到《申报》来,缩小地盘。”

“史先生误会了。我说的‘吞吃掉’,不是指合并,而是指成为《申报》傀儡!”

“我当着杜、杨两位表态,以后不干涉《新闻报》内部事务,一切仍由汪先生负责。”

“我是敬重史先生的为人,史先生的保证,也是信得过的,只是难以说服同仁们,况且,时间一长难免不会发生变故。”汪伯奇的话,外柔内刚。

见谈话又陷入了僵局。杨度向杜月笙使了个眼色。杜笑了笑,说:“两位,我出个主意,依搭两介头考虑考虑。”“好!”双方都点头同意。

“福开森先生的《新闻报》股票已出卖,他的董事长位子自然也免了,当然要重新成立董事会。为了把这事摆平,我也来入几股,可以做个公证人。你们两介头总信得过我吧!至于《新闻报》馆里的职员工人,我让顾嘉棠带几个兄弟去‘讲讲开’。”

听完杜月笙的话,史量才想不到杜大亨来个趁虚而入。但他又转念一想,如果报社有杜月笙,有吓退“小鬼”之功,何不来个顺水推舟?想定以后,忙表态道:“杜先生入股,我是求之不得的,今后《新闻报》有了靠山。我送杜先生一些干股,不知汪先生以为如何?”

史量才把皮球踢向对手,汪伯奇非得表态不可了。他是了解杜大亨为人的,这一脚插进来以后,很难让他缩回去的,而且对手已爽快地表了态,如果自己再犹豫,岂不得罪了这位大亨?他权衡了一番得失,亦装着喜出望外的样子:“杜先生能给我们《新闻报》撑腰,我十分高兴,以后《新闻报》就有靠山了。”

光表示欢迎接受还不行,自己也得有所表示呀,他想了想,又补充说:“我拥推杜先生作常务董事。我想报社的同仁们一定会举双手赞成的。”

“好,这就妥啦!”在一边把持局面的杨度,立即敲定:“来,我们拟个协定吧!”

“对,弄个协定,汪先生回去也有个交待。杨老先生代表我吧。我还有点事!”杜月笙已经用常务董事的口吻附议了。说完,他拱拱手下楼去了。

这起纠纷的调停,杨度出力不少。这是他为党组织联络、教育史量才做的一桩好事。他回上海后两个多月,便去世了。

经过这次“报业纠纷”的调解,杜月笙与史量才的关系已经非同一般了。

杜月笙插手报界之后,唐世昌、汪松平、赵君豪、余哲文、李超凡等著名人士,大都成为杜月笙的门生。通过这些人,杜月笙控制了新闻界一大批从业人员。新闻界凡依附杜月笙者,不但职业有保障,而且按月有津贴;如对杜月笙不买账,不但饭碗会敲掉,甚至会有性命之虞。经此软硬兼施,杜月笙实际成了新闻界的幕后操纵者,许多重要新闻,甚至是排好了版的头条新闻,只要杜月笙“闲话一句”,往往会忽然不见。

杜月笙依靠自己与人结交的独特方法与独特规则,与影、剧界人士建立了良好联系,以致屡获美名。京剧界的名人梅兰芳就是杜月笙的好朋友,经常去杜府唱堂会

当时在上海滩跑码头、闯江湖,没有地方强梁的庇护决难成行。为此,剧、影界的许多明星,都来攀附杜月笙,而杜月笙并不居强自傲,始终以一种近似戏迷的虔诚敬意,来接待戏剧界名人。

民国江湖第一帮主杜月笙(民国四大帮主杜月笙)(2)

梅兰芳在《太真外传》中饰杨贵妃

如梅兰芳,每次上杜家门,杜都谦恭以待,有一次他指着梅兰芳,告诫站在一旁的孩子,要他们学习梅的谦虚诚恳、待人有礼的气度。又比如,20世纪20年代电影初兴,杜月笙并不怎么感兴趣,但当他得知“明星公司”资金缺乏,难以撑持时,即出面替它筹集了一笔巨款,助其渡过难关,有一次还把自己在杜美路的一幢公馆改装成摄影棚。红影星胡蝶、阮玲玉、徐来等都成了杜府的座上客。

杜月笙结交人,有其一套独特的方法。凡是他想结交的,总是先找与这人有些关系的亲友,当着这位亲友的面,表示对这人的仰慕和向往,带话过去,使该人乐于和他见面。见面后,杜表现出异常的谦虚亲热,执礼甚恭,对他们提出的建议,则当着该人的面立即吩咐实行。而且,他善于揣摩不同人物的心思,采取不同的手法尽量投其所好,别人遇到难事,他总是痛快答应,不吝钱财,倾力相助。

他接济朋友还有一套规则:一是他给的钱不许退还;二是帮助某人解决困难时,不容有第三者在场,只让“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过后,他也绝不张扬。杜月笙的这种手段,常使受惠者感激、钦佩,以后甘愿为他效力。另外,凡经见面了认为有用的,事后就千方百计地在其他场合,或在与该人有关的人面前,大肆吹捧此人一番,使这些话传到对方耳中,叫对方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对他产生好感,从而总愿和他交往,并心甘情愿地充当他的谋士,替他捧场。杜月笙交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管掌权红人、失意政客、知名文人、落魄军官、浪荡公子,他都一律招待,一视同仁,有的还特意资助而不提什么要求。

民国江湖第一帮主杜月笙(民国四大帮主杜月笙)(3)

陈其美、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