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刘备的共性(汉末的曹操和刘备谈论天下英雄时)(1)

说道“青梅煮酒”,人们最先想到的大概就是《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桥段。事实上,“青梅煮酒”在三国时是不可能出现的,这是罗贯中的创作“失误”。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青梅煮酒”出现于宋代

“青梅煮酒”一词出现的时间较晚,始见于宋代。比如晏殊《诉衷情》词云:“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苏轼《赠岭上梅》云:“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青梅煮酒”才广为人知。原文如下:

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曹操与刘备的共性(汉末的曹操和刘备谈论天下英雄时)(2)

青梅煮酒论英雄

关于“青梅煮酒”的解释一共有三种:一是《辞源》所说的煮酒法;二是《汉语大词典》所说的以青梅为佐酒之物的饮宴活动;三是以青梅之实酿酒。但从原文来看,显然第二种解释更加贴近。

之所以说“青梅煮酒”是一种煮酒法,可能是因为人们把“煮”当成了动词,也就是用青梅来煮酒。但假如是煮酒法的话,青梅、煮酒是不能分开来说的。但事实上,古人常常是分开说的,这也说明“青梅煮酒”是两种东西。再从晏殊《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来看,“斗”是比试、竞争的意思,只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东西才会“斗”。

曹操与刘备的共性(汉末的曹操和刘备谈论天下英雄时)(3)

青梅与酒

二、何谓煮酒?

青梅是很常见的一种果木,反倒是“煮酒”很值得讨论。《汉语大词典》把“煮酒”看作一个词语是对的,但将其释作“暖酒”却不恰当,因为“煮”本身并没有“暖”的意思。

其实,“煮酒”应该是名词,指的是一种烧酒,尤其是黄酒。首先,从词性来说,“煮”和“烧”意思相近。其次,从制作工艺来说,古代的酒是用煮烂的黍加上酒母发酵而成的粮食酒,中间有个烧煮的过程。在明代蒸馏酒普及以前,人们饮用的基本上都是用粮食制作的米酒和黄酒,度数较低。所以即便是煮酒,曹操煮的也不是现在的白酒,而是米酒或黄酒。“煮”也不是煮沸,而是加热的意思。在关于煮酒的诗中,绍兴人陆游所写最多,而绍兴黄酒闻名全国,这也为煮酒就是黄酒提供了一个旁证。

曹操与刘备的共性(汉末的曹操和刘备谈论天下英雄时)(4)

绍兴黄酒

《三国演义》是明人罗贯中在《三国志》的基础上重新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增强文本感染力,他又根据现实生活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明清时期,热酒而饮成为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一方面是因为这时的酒是蒸馏酒,度数较高,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对酒的认识更加深刻,他们意识到饮酒会危害身体,“平居不得嗔、叫、用力,饮酒至醉,并为大害”,在秋冬时节饮冷酒更是不利于健康。《红楼梦》对此描述甚详: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温热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要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快不要吃那冷酒了。”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酒,命暖来方饮。

曹操与刘备的共性(汉末的曹操和刘备谈论天下英雄时)(5)

《红楼梦》中的饮酒场景

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曹操和刘备在论英雄时,并没有煮酒赏梅之说,其云: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曹刘二人只是在吃饭时谈论天下英雄。史书记载可以简单若斯,而若在文学作品中也采取这种写作方式,对读者就少了吸引力和可读性。罗贯中将饮热酒的风俗加入小说中,使小说更加生动丰富,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另外,在《三国演义》第五回“温酒斩华雄”中,也涉及到了“煮酒”这一风俗。

汉代非常盛行饮酒,而且在一些时期男女可以同席宴饮,比如英布之爱妾受邀到男性医家中饮酒,巴郡之母宋迁到邻居阿奴家参加宴会等。到汉末三国,饮酒更盛。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丕在《典论·酒诲》中说刘表在请客时“设大针于杖端,客有醉寝地者,辄以刺之,验其醉醒”。但此时并未有热酒的风俗。总的来说,《三国演义》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情节,反映的是明朝的饮酒风俗。

曹操与刘备的共性(汉末的曹操和刘备谈论天下英雄时)(6)

三、青梅与煮酒如何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青梅和煮酒是两种东西,那古人为何常常将二者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了广泛流传的“青梅煮酒”一词呢?

首先从时令上看。暮春时节既是青梅成熟之日,也是煮酒新熟之时。青梅味道酸苦,但细嚼后又有一股甘甜之味。而且,这一时期,并无其他水果可尝。如舒岳祥《四月初一日积雨新霁偶成》说:“青梅成后少佳果,苦荬出来无好蔬。”既然如此,人们用青梅佐酒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青梅毕竟不如其他果品口感好,比较酸,因此不可多吃。在用青梅荐酒时,饮酒是主要的,吃青梅是在其次。所以,宋人方回在《病后夏初杂书近况十首》说:“少许青梅倾斗酒,心醒貌醉尔焉知。”

不过,人们在饮酒时并不是直接吃青梅,而是用青梅蘸盐,或是用白糖拌青梅。有时莲藕、竹笋也同青梅一起被当作下酒菜。如陆游《村居初夏》云:“煮酒开时日正长,山家随分答年光。梅青巧配吴盐白,笋美偏宜蜀豉香。

曹操与刘备的共性(汉末的曹操和刘备谈论天下英雄时)(7)

青梅蘸盐

再者从青梅的功效上看,青梅能消食解酒。如《本草纲目》卷二十九《梅》条说:“消酒毒,令人得睡。”“生津、止渴、清神、下气、消酒。”因此,古人在饮酒时常常食梅。这在很多诗文中都有表现,比如鲍照的《代挽歌》“忆昔好饮酒,素盘进青梅”,还有司马光的诗句“手摘青梅供按酒,何须一一具杯盘”,说的都是青梅佐酒的情况。

最后,青梅煮酒是一种高洁的生活方式,代表闲适、安逸,因此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如宋人陆游《闰二月二十日游西湖》:“岂如吾曹淡相求,酒肴取具非预谋。青梅苦笋助献酬,意象简朴足镇浮。”说的就是一种简朴、清雅的生活。有些人还把青梅煮酒想象成是神仙过的日子。

曹操与刘备的共性(汉末的曹操和刘备谈论天下英雄时)(8)

青梅

文史君说

青梅与煮酒相连,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曹操与刘备本就是时代造就的英雄,他们在谈论天下英雄时,无酒不足以彰显英雄人物的英雄气概,不以青梅煮酒论英雄则不足以刻画英雄人物的平凡与非凡。可以说,青梅煮酒设定了论英雄的特殊情境,是文人的一种特殊情结。也正因如此,罗贯中将青梅煮酒写进了《三国演义》,并因此成了文学史上的经典。

参考文献

胥洪泉:《“青梅煮酒”考释》,《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林雁:《论“青梅煮酒”》,《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增刊。

白笑天:《〈三国演义〉“煮酒”辨别》,《华夏文化》2009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微雨燕)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