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由于出身不同,形成的为人性格不同

(一)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人。杨修是的玄孙,的儿子,母为袁氏(司徒袁安曾孙女,袁术之女),"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可谓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养尊处优。

养成性格:意气风发,高调张扬,处处刷存在感。

从杨修的"阔"门事件、"一盒酥"事件、"黄绢幼妇"事件,乃至招致杀身之祸的"鸡肋"事件等,都可以看到杨修在"秀智商","刷存在感"。

杨修和贾诩养谁(杨修不修)(1)

杨修

(二)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郡(今)人也。出身寒微,实属草根阶层。

养成性格:谨慎机警,低调内敛,处处隐藏自己。

贾诩投降曹操后,认为自己是降将,常闭门自守,不与外人交接,子女婚嫁也不与达官贵人联姻,可以说是处处隐藏自己,韬光养晦。

二、由于历练不同,秉持的处世哲学不同。

(一)杨修,为人好学, 有俊才,年间(196—220)被推选为,不久改任,后改任丞相府仓曹属。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其人生及官运可谓一帆风顺,波澜不惊。

处世哲学:秉持名望第一。

(二)贾诩,早年被察为郎,起步于西凉军阀,先辅佐董卓、李傕郭汜,后栖身段煨,又投靠张绣,最后才投降到曹操帐下。历经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乱,又经与关东联军之战、宛城之战等。这一路走来,好几次差点连性命都保不住了,可谓步步惊心,如履薄冰。

处世哲学:秉持生存第一。

三、由于出身、历练的不同,以及为人性格、处世哲学的不同,养成的政治嗅觉不同。

(一)杨修,长期稳坐曹操相府的仓曹属,一心追求个人名望,政治嗅觉迟钝。

1、嗅觉迟钝表现之一。杨修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名门望族"的出身,是一把双刃剑,曹操对自己虽"放手任用",但也"防范忌惮",毕竟曹操与自己的父亲杨彪一度有隙。

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昌的时候,杨彪是尚书令,"建安元年,从东都许。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宴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 兴平二年袁术僭号天子,而杨彪夫人正是袁术的女儿,曹操以此事株连杨彪,意图除去这个政敌。杨彪被曹操诬陷下狱,后被释出,又任太常。见汉室衰微,便诈称脚疾,不理世事。

前有曹操"诬父下狱",后有父亲"诈疾去曹",那作为儿子,杨修就应该有意与曹操保持距离,更不能主动参与到"立嫡事件"之中去,因为你虽然自视甚高,但在曹操眼中,你又算何许人物呢?

2、嗅觉迟钝表现之二。公元208年,孔融被杀之后,杨修就更应该主动避祸了。

当年父亲杨彪"被诬下狱",与父亲交好的大臣孔融前去营救,见面就义正词严的对曹操驳斥道:"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归罪杨公。《易》称'积善余庆',徒欺人耳。"曹操被驳的理屈词穷,便退了一步,托辞说:"此国家之意"。意思是汉献帝决定的这个事,自己不知道这个事。紧追不舍,反问道:"假使成王杀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曹操这时已经被逼到了墙角,进退维谷,不能动弹,然孔融步步紧逼,反过来要挟曹操道:"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曹操只有"打落牙,和血吞"了,因为这时是公元197年,是把汉献帝迎接到许都的第二年,各路诸侯蠢蠢欲动,朝中大臣人心未附,曹操还需要借助孔融这样的名士来笼络人心,沽名钓誉,于是不得不将杨彪释放出来了。

事情到了公元208年,孔融被杀。被杀的理由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可是在赤壁之战前夕,一是杀名士,二是战前杀名士,这不得不说曹操是下了狠心的,那么,作为杨修,有没有这样的政治嗅觉,嗅到曹操内心的微妙变化,从而做政治紧急制动动作,主动抽身而退,最少也要凡事退避三舍呢?他没有,所以,杨修政治嗅觉迟钝。

当然,他也有一定的政治嗅觉,不然,被杀前会说这样一句话:"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意思是我知道自己早晚必死,这已经算死的晚了,说明他嗅到了一丝死亡气息,但未见他采取什么紧急避让动作。

(二)贾诩,长期辗转于各路诸侯之间,一心只想着谋求生存,政治嗅觉灵敏。

1、第一次"跟着嗅觉走"。贾诩举孝廉,拜议郎,走上了人们梦寐以求的仕途之路,但他却托病辞职了。因为当时正值东汉末年,宦官专权,诛杀士人,贾诩看清楚了这个不利政治局面,为了保全自己,果断辞官,抽身而退了。

2、第二次"跟着嗅觉走"。协助李傕郭汜攻下长安,李傕要封贾诩为尚书仆射,贾诩固辞不受,最后只接受了尚书之职。尔后,他看到李傕郭汜内讧不止,早晚分崩离析,为避免牵连己身,他以母病亡为由,第二次辞官,果断的躲过了这场政治漩涡。

3、第三次"跟着嗅觉走"。为避李傕郭汜的争斗,他转投段煨。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段煨生性多疑,表面上对他礼遇有加,但内骨子里对他颇为忌惮,怕他侵夺军权,时间长了,会有性命之忧,于是,贾诩不告而别,离开段煨,转投了张绣,从而保全了己身。

4、第四次"跟着嗅觉走"。在宛城之战中,设计让张绣击败了曹操。公元199年,袁绍和曹操分别派说客来劝降,贾诩高屋建瓴,判断曹操虽暂时比袁绍弱,但政治上占有主动权,且志向远大,前途不可小觑,就劝说张绣率部归降曹操,从此走上了人生的通天大道。

四、由于政治嗅觉不同,面对"立嫡之争",展现的政治智慧不同。

(一)杨修,奉行"一边倒"的政策,等于把自己捆绑到了曹植的战车上。

想请入内府,密商曹操欲立世子一事,就用大簏藏了,用车载入。杨修得知此事,便在曹操面前告了曹丕一状。曹操于是命人把守曹丕府邸,第二天却发现车上并没有,曹操认为这是杨修想陷害,于是更加厌恶杨修,杀修之心由此萌发。

在这个"事件"中,杨修忘了自己的身份,公然介入"立嫡之争",并且公开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即自己打压曹丕,要支持曹植。这样,在曹操还处于犹豫不决的情况下,杨修这样的做派,肯定令人不安,也就不可避免的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捆绑到了曹植身上。最后,毫无悬念,随着曹植的希望化为泡影,杨修的性命也就随风而去了。

杨修和贾诩养谁(杨修不修)(2)

杨修打曹丕的“小报告”

(二)贾诩,奉行"持中不发"的政策,几乎把自己置身于"立嫡之争"之外了。

面对"立嫡之争",贾诩不仅不主动走上前台,而且也不主动发表任何态度,即便曹操就此事问到自己的脸上,他也是装聋作哑,不作明确回答。

史载,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什么概念?贾诩的弦外之音是:你曹操不是问我应该选择谁做世子吗?这个吗,嘿嘿,不好直说。不过,方今孙刘未除,虎视眈眈,你曹操乃一代雄主,胸怀天下,岂能以一己之好恶,放弃老大曹丕,而选择曹植吗?反正这是你们老曹家的事,你选谁都是你说了算,但你可不要忘记呦,袁绍、刘表他俩可是有前车之鉴的呀,一个个废长立幼,落得个相互争斗,最后不都被你乱中取胜、收入囊中了么?所以说,还是那句话,至于选谁,你说了算,但你是想当袁绍,还是想当刘表,还是谁也不想当,那这还用问我,你自己心里还没点数吗!

看到了没有?曹操当面问贾诩,贾诩可真是"老奸巨猾",一个字也没有提曹丕或曹植,但一语中的,拨云见日,让一代奸雄曹操,也顿悟利害关系,曹丕的世子地位也由此确定。

为了解决"立嫡之争",杨修是"舍身堵枪眼",开出一副"直白地黄丸"来,最后暴露了自己,也药死了自己。

为了解决"立嫡之争",贾诩是"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开出一副"绕弯糊涂汤"来,不仅药到病除,解决了问题,也隐藏了自己,保全了自己,最后也成全了自己。

杨修和贾诩养谁(杨修不修)(3)

贾诩点醒曹操


后记:与杨修的被杀相比,贾诩可以说是实至名归。曹丕继位后,拜曹丕为大魏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魏文帝之帝师,死后配享魏文帝庙。

杨修与贾诩,一个惨死,一个受封,同样是做人,这中间的差距咋这么大呢?杨修“不修”,贾诩“不诩”,也许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