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小至》诗曰:“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相传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奔吴后,建立了勾吴国,他们沿用周朝历法,把冬至作为新年的开始。后来,周历虽然被替代,但在江南地区却留下“冬至大如年”的独特遗俗。同样的,对于古代太仓人来说,冬至不仅是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民俗节日,更是我们祖先尊重自然规律、祈愿未来幸福的寄托日。

冬至放假三天

既是重要节日,明朝规定冬至可放假三天。到弘治年间,冬至前三天店铺关门歇业,大家送往迎来,纵乐宴会,如同过年。明嘉靖《太仓州志》载:“冬至,拜贺如正旦,里巷相与会饮。罢市门、垂帘箔,逾日乃已”。

送花糕

与苏州人送“冬至盘”的习俗有所不同,太仓人家在冬至前都要蒸花糕,亲戚朋友相互赠送。明嘉靖《太仓州志》记:“冬至前期,各和糖粉为花糕,亲朋馈送”。花糕也是冬至宴的必备食品。

家乡冬至的风俗(我家乡的这些习俗)(1)

冬至吃年夜饭

吃冬至夜饭是最重要的活动。清宣统《太仓州志》载:“十一月冬至前一日为冬至夜。”冬至节与年节一样,冬至前一夜,是合家团圆的日子。《新塘镇志》曰:“冬至节,邀请亲友吃冬至夜饭”。

家乡冬至的风俗(我家乡的这些习俗)(2)

吃分东酒

冬至夜饭的菜尽量丰盛,更少不了本地特色的“分冬酒”。明崇祯《太仓州志》记:“冬至,亲朋会宴,名分冬酒。”分冬酒,也称冬酿酒,味甜色绿或白,太仓人称老白酒,立冬过后,许多人家都会自酿这种酒。清宣统《太仓州志》录:“白酒有十月白、菜花黄、靠壁清等名。”这几种酒也是冬酿酒。明代王世贞有一首赞美靠壁清白酒的诗:“酒母啾啾怨夜阑,朝来玉液已堪搏。黄鸡紫蟹仍肥美,与汝相将保岁寒。”并在该诗序中写道:“靠壁清白酒,出自家乡,以草药酿成者,斗米得三十瓯瓿置壁前一月后出之,味极鲜冽甘美。”

家乡冬至的风俗(我家乡的这些习俗)(3)

吃馄饨

“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吃馄饨的食俗由来已久。冬至食馄饨的用意,据《燕京岁时记》的解释:“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古人认为,世间天地万物,混沌如鸡卵;冬至夜长日短,一片混沌。古人就用面皮将肉馅包裹起来,代表大地和白天战胜了黑天、战胜了混沌。祭拜结束后,古人就胜利地分食这“混沌”。

家乡冬至的风俗(我家乡的这些习俗)(4)

祭祖

《岳王镇志》记:“冬至节,旧时,必须祭奠祖宗。”糕也是祭品之一。汉代《四民月令》载,冬至之日要用黍糕作供品,祭祀神灵和祖宗。可能受祭祖这一习俗影响,现在太仓还有新丧人家过“新冬至”的风俗。《双凤镇志》录:“新丧人家要过新冬至,邀请亲友吃饭,以示缅怀故人”。

舂米

明代太仓人陆容《菽园杂记》载:“吴中民家,计一岁食米若干石,至冬月舂臼以蓄之,名冬舂米。闻之老农云:春气动,则米芽浮起,米粒亦不坚,此时舂者,多碎而为粞,折耗颇多。冬月米坚,折耗少,故及冬舂之”。清嘉庆《直隶太仓州志》也记:“冬至后第三戊为腊,舂一岁粮藏诸廪,经久不蛀,名冬舂米”。

家乡冬至的风俗(我家乡的这些习俗)(5)

太仓有句俗语:“干净冬至邋遢年”。意思是说:如果冬至天晴,那过年就要下雨下雪道路泥泞;如果冬至前后遇到雨雪天,预示着除夕之夜天气晴朗。冬至与春节的天气似乎有着某种程度的反向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