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头条搞创作#

你们的起点从来都不是你的终点(昨日的世界求索之路)(1)

最近又读了一段《昨日的世界》。这是茨威格的自传,但是并不局限于讲述自己的隐私——事实上他尽量避免谈及自己的隐私——而是带领读者回顾昨日世界的光景,即两次世界大战前繁荣好礼的的欧洲社会。在茨威格的笔下,礼崩乐坏前的最后繁盛格外动人。

然而,稳固的一切瞬间全都倾倒、毁灭,疯狂代替了理智,残虐打破了所有规则,人类的认知不断刷新,人性的底线无限下沉……茨威格作为亲历者,笔触格外沉痛。

茨威格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主要因为他的细腻纯真,善于把握人性中那些最隐秘幽微的情感。最早读的大约是《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后来又有《人类群星闪耀时》,直到知道有这本《昨日的世界》。

我现在要说一说寻找《昨日的世界》的过程。

话说十多年前,网络购物尚不普及,我又在乡村工作,难得有机会到城市里逛逛书店,对这本《昨日的世界》求而不得。上一本这样求而不得的书,还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呢。

大家都知道,人是很奇怪的,越是找不到的东西,就越勾着你。趁着假期到市里学习的机会,去新华书店里逛,算是故地重游。在四楼的文学区里自己找了几番,又缠着管理员在电脑里搜索了一番,只有译林出版社成套的外国文学名著中有一本《象棋的故事》短篇小说集,心有不甘,顺手买了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跟着掉了不少眼泪。

难得有机会去省城,办完了事要去北方图书城转转。时间紧路又不熟,满头大汗盘桓于书架间,终于见到书脊上心心念念的“昨日的世界”几个字,竟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书是三联版的,舒昌善的译本,封面上是茨威格的照片,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排版端庄大气,定价不到30元。我那时月工资800,自然不在话下。

那是2010年,这本书前前后后,大约有三年多的时间。

书买回来了,马上读起来,像是鲸鱼沉在海底,直到读完才出来透一口气,真是酣畅淋漓,余韵悠长。茨威格写完这书不久就在异国自杀了,从这书里能感到那种绝望。合上书默默抽了两根烟,把烟头熄灭在一个茶杯里,外面的天色暗下去了。

那时候我读得最多是王小波的书,《怀疑三部曲》和《黄金时代》反复读,王小波语言幽默,底子里是严肃的,甚至是悲哀,但是生命力很强。茨威格的书是绝笔,昨日的荣光越绚烂,悲哀就越沉重。

《昨日的世界》读完了,就放在那里,有时不忍重读。就像是一个好好的花瓶,摆在桌子上,里面盛着鲜花,散发着香气,然后你要眼睁睁看着鲜花枯萎、花瓶摔碎,最后连桌子和房子都被炮弹炸光。有人说,美好的事物被毁灭,就是悲剧。悲剧可以欣赏,要是亲身经历就是另一回事了。

总觉得在什么时候遇见哪本书是讲缘分的,回想自己找这本书的经历,先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接着“沉痛至极,不忍卒读”,现在可谓“过尽千帆,曾经沧海”。

用长一点的眼光看,世间有许多事情与此相似,人们苦苦追寻、深陷其中,抽身而出、笑看风云,从外求于世,到内求诸己,求索的过程可能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