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珊珊三丫头爱生活、爱摄影、爱旅行、爱美食的驻足点。
今天继续广州的小谷围岛的行程,珊珊三丫头参观完整“南汉二陵博物馆”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前面的文章《广州这投资3.2亿景点,证“三朝古都”中的南汉,为何游客稀少?》),然后,又一次折回了南汉二陵博物馆的“汉风唐韵,五代南汉历史与文化”展厅,细细品味 “镇馆之宝”的展品:南汉开国皇帝刘岩的康陵中的“哀册文碑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前面的文章《广州这座“皇陵”被盗多次,却留下一物品,成博物馆“镇馆之宝”》)。
之后,珊珊三丫头继续在展厅内闲逛,看还能不能有“特别”的发现。“南汉二陵博物馆”作为一座依托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开国皇帝刘岩康陵和其兄刘隐的德陵建筑的博物馆,肯定有许多历史的珍贵“资料”存在。走着走着,发现展厅内多处分布展示着一些“鬼面瓦” ,第一眼这些“鬼面瓦”:双目怒视、两耳耸立、张口突齿,呈现一副凶猛状……狰狞而具有神秘感,脑子里一下子想“鬼面具”,心想:这是吓唬人的吗?
瓦,是一种建筑附件,在屋顶上加盖片状物,一般是尖斜式屋顶的房屋使用。在我国古代建筑所见到的,覆盖着建筑檐头瓦筒前端的遮挡,被称为瓦当,这就是“鬼面瓦”的前身。
“鬼面瓦”为什么会出现?中国古代建筑多数是木质斗拱结构来支撑房屋顶部,使用“瓦当”可以起到保护木制屋檐免受风吹雨打,从而延长木制房顶的房屋使用寿命。事实上,那些没有任何图案的“素面瓦当”就完全能胜任此项功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当却渐渐成为“等级地位”的标习物,成为了“贵族与皇权”的彰显,于是,才慢慢在瓦当上出现了某种“礼制”、“崇仰”等含义,才慢慢在瓦当上出现丰富的纹饰图案,这些图案包括:反映日常劳作的场景、动植物图案、图腾、文字……等等,这时,瓦当除具起到保护作用外,还具有美化建筑物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
“鬼面瓦”是怎么样出现的?珊珊三丫头在参观的过程中,发现这些“鬼面瓦”的图案更像是“兽面”。中国古代用“兽面”作为瓦当的纹饰,起源于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并在此基础上变化而形成,所谓“饕餮”一词,为族群贪得无厌者和周鼎所见的一种艺术兽面纹饰之称。可以说,“兽面”纹样作为装饰在我国的使用是源远流长,在商周陶器、青铜器、战国墓葬的棺椁两侧、汉代画像石上等都曾出现过兽面装饰。
最早的“鬼面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珊珊三丫头在参观的过程中,每一个“鬼面瓦”都有标注出土的地点及时间。兽面作为瓦当的主题纹饰,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最初是圆形和半圆形制。燕下都兽面纹瓦当,多为半面瓦当,纹饰繁缛复杂,仍留有商周青铜器遗韵,兽面狰狞而具有神秘感。
“鬼面瓦”是怎么发展的?珊珊三丫头在参观的过程中,展示的“鬼面瓦”多是唐朝及五代十国时间。其实,在秦汉时期鬼面瓦当并不多见,多为写实的动物纹以及由旋曲纹组合而成的云纹和葵纹;汉朝时最多的是“四神"瓦。魏晋时期的“兽面瓦”当使用时间较长,大约从东晋早期一直延续到南朝中晚期,在各城遗址出土了很多;到了隋唐时期,“兽面纹瓦”当逐渐增多,以块面结构刻画兽面,现在在展馆内看到的多数是这一类。唐中晚期还出现了青掍瓦当和琉璃瓦当;兽面纹瓦当在这一时期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两宋及辽、金、西夏兽面纹瓦当逐渐广泛流行;到明清,出现一些“虎头瓦”、“猫头瓦”。
今天,因为现代的建筑特点,除特别的场合,是很难再见到“鬼面瓦”。所以能够在南汉二陵博物馆看到这么多“鬼面瓦”,也是对历史建筑知识的一次补充。“鬼面瓦”的产生、发展、繁荣与衰落,受建筑的发展影响,而瓦当当面上设计的纹样,不会脱离那个特定时代社会观念的制约。
用“兽面纹样”作为“鬼面瓦”,不仅仅是为了装饰与观赏,而是出于对自然力的崇敬。建筑物顶部的“鬼面瓦”,现场参观中感觉其造型更接近于虎头,其实也是吉兽纹之一,象征威猛、勇敢、公正,取之震慑、辟邪、降恶之用。而“鬼面瓦”最终表现出来的状态,与当时的技术发展和文化特征是息息相关的,非常值得喜欢艺术与建筑的人们研究。
那么,你有来过广州旅行吗?你有来过广州小谷围岛上的“皇陵”博物馆:南汉二陵博物馆吗?在博物馆内,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你有在众多的展品中,你是否留意到“鬼面瓦”?你是否能体会当时所展现的社会生活?你有没有被那些狰狞而具有神秘感兽像吓到?欢迎大家留言分享哦!本文是版权作品,未经珊珊三丫头书面授权,严禁搬运、转载、洗稿。如需转载,请与作者珊珊三丫头联系,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