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月琴50岁(赵月琴醉心艺术)(1)

赵月琴50岁(赵月琴醉心艺术)(2)

赵月琴50岁(赵月琴醉心艺术)(3)

因为酷爱艺术,50出头的赵月琴硬是学会了铜管乐器,萨克斯和低音号成了她的“拿手好戏”。最初,自己组建了一支管弦乐队,为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公益演出,深受观众们的喜爱。她到哪里,快乐就到哪里。名声响了,就要为更多的乡亲们服务;也有更多的民间“艺术家”,愿意追随她一起干。于是就自掏腰包100多万元,购置了全套的灯光、音响、乐器等设备,成立一家正式的艺术团;并组织多位艺人,精心编排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节目;为乡亲们献上了数十场公益演出,而费用都由她来承担。赵月琴还有什么故事?她到底为什么会有如此担当呢?

游子回归,支持家乡建设

上世纪60年代,赵月琴出生在萧山党山。22岁那年她随着丈夫一起去嘉善闯荡、创业。夫妻俩充分发挥萧山人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精神,通过数十年的摸爬滚打,终于在异乡的建筑行业立稳了脚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成功不是偶然的,通过多年的知识、人脉和品格的积累,夫妇俩不仅收获了财富,更积攒游子回报家乡的“乡愁”。

20年前,收到家乡亲人们的寄托,夫妇俩开始回归故里,对一些较大的房产项目进行投资,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那时,赵月琴先回到党山,丈夫则继续留在嘉善经营事业,经常在两地之间来回。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乡的产业也越积越多,夫妇俩的事业也越做越大。2007年在家乡成立了以生产家居、门等产品为主的兴盛实业,产品远销亚非等多国。2013年又成立了家居关联企业——大航壁纸,先进的工艺技术,使产品很快占领了国际、国内市场。现在,孩子们长大了,乡愁也更浓了。去年赵月琴精明能干的丈夫,看准了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毅然“收兵”,全面回归家乡。并将村里面无人看中、久未开发的围垦450亩土地承包过来,投入巨资开发农业。他们夫妇俩都闲不下来,总要找点事情做。老公去侍弄庄稼,赵月琴便发挥特长,用艺术将快乐分享给家乡的父老乡亲。而相关费用,则是源自于老公的支持。

不忘初心,用艺术浇灌出快乐之花

回忆起“艺术之路”,赵月琴如数家珍。“我们做演出,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自己喜欢,并将快乐传递给家乡人民。传递正能量,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据她介绍,2016年兴盛艺术团成立之初,依托的是车路湾村艺术团的“大头娃娃队”和“传统迎亲队”;曾代表萧山区参加杭州市改革开放30周年的演出活动,以及参加党山庙会活动等;后来发展为管玄乐队和舞蹈队,为艺术团的成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赵月琴所带领兴盛艺术团,在50多位演员的共同努力,节目编排即好看,又高产,获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尤其是由艺海幼儿园的园长於杏珍、退休企业家龚永灿、退休干部詹金水等,民间艺人精心编排出的情景剧《常回家看看》《迎亲》《十九大精神进万家》等节目,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里面的“包袱”、笑点不断。《迎亲》表演的是猪八戒取媳妇情节,猪八戒由龚老师份演,而“媳妇”则由詹老师反串,笑得观众前仰后合;《常回家看看》则将小品与歌曲现场结合起来表演,表现的是一对老年夫妇,在得知女儿、女婿及外孙要回来后,一大早就忙进忙出,将最好东西拿来招待孩子们。由赵月琴、龚永灿、於杏珍等主演。“特别是在运东村演出,在音乐的渲染下,看得有些观众悲喜交加,热泪盈眶。当时观看表演的上级领导,在与我们握手时,称赞我们的节目让人流连忘返。”赵月琴激动地说。

让爱的种子,随着艺术撒向四方

精彩的节目不仅给人带来快乐,更带来启迪。小品《此路不通》传达出赌博给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在表演时,演员冒着零下6摄氏度的严寒,光着膀子上场,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 赵月琴带着艺术团,先后下乡演出200多场。其中先后到区文化馆、村、社区、敬老院和广场义演30多场。既娱乐了观众,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传递了正能量,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而每场义演,虽然热心民间艺人不要工资,但包括餐费、运费、舞台搭建等每场2000—3000元的费用,全部由赵月琴资助。谈到担当,她笑呵呵地说:“因为在传播快乐,自己也快乐,老公就很支持我,都由他在买单。”

赵月琴的“爱”,不仅仅在艺术团,还在敬老院、贫困学子身上等都有体现。她在用艺术浇灌出快乐的“乡愁”之花,让爱的种子,随着艺术撒向四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