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诗词之风大盛,因此我们现在也多称唐诗。而唐朝的诗词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文化形式的名称,也是因为它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雄奇飘逸的艺术风格、清绮绝艳的开阔意境而流传千年,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七言古诗的兴盛。在唐朝,因为有李白等众多才华横溢的诗人运用七言体作诗,所以将这一艺术形式推向了顶峰,也逐渐走向成熟,对后世的诗词文化产生着深远影响。

一生必背的七言诗(这首人人会背的七言诗)(1)

熟悉和喜欢诗词艺术的朋友都知道,七言诗词的形式、句法、体裁和韵律等都非常的自由,极具表现力。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诗歌形式,在初唐便有诗人对它进行了运用,而且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位诗人便是陈子昂,他的这首七言比较特殊,虽然全篇没有一句是七言,但是却丝毫不影响它成为一首千古名篇。

登幽州台歌

唐代: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生必背的七言诗(这首人人会背的七言诗)(2)

这首《登幽州台歌》其实是在怀古伤今,身前望不到古人,身后看不到来者,唯有他一个人在这茫茫天地而立,这种极尽孤独的意境也使这首诗成为了一首生命的悲歌。极富艺术感染力的词句,让我们读来酣畅淋漓。但是我们不禁要追问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它的四句诗均非七言,却被成为七言诗呢?

在这里,我们需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七言古诗的定义。在古代,七言古诗指的多是全篇每一句都是七个字,或者整首诗是以七个字为主,但是并没有不严格限制每一句的字数。我们所熟知的《蜀道难》其实也是七言古诗,但是其中也有很多不是七个字的词句,所以大家不要将字数作为划分七言诗体的标准。

一生必背的七言诗(这首人人会背的七言诗)(3)

也有很多人认为《登幽州台歌》每一句都不是七个字,这与七言诗还有什么联系呢?为什么前面两句是五个字,但是却没有列入五言诗的行列?这里也需要解释一下,虽然两种诗体的创作形式都很自由,但是相对于七言来说,五言诗对于每一句的句式其实是严格限定的。因为后面两句的原因,所以这首诗不能列入五言诗类别里。总体来看,这首诗眼界开阔,雄浑豪迈,让我们读来血脉喷张却饱含热泪。

一生必背的七言诗(这首人人会背的七言诗)(4)

诗人被后世人盛誉为“诗骨”不是没有原因的,这就与这首诗关系密切。这首诗能够成为千古绝唱,一方面是因为特殊的艺术创作背景,诗人生活的年代,当时已经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位。虽然当时国力强盛,但是建国多年意已经积弊甚多。陈子昂眼见国家朝政被人把持,曾多次上书却得不到重视,逐渐心灰意冷。后来又因为牵扯到“逆党”事件之中而惨遭贬谪,所以更加愤世嫉俗。这样的作品带有时代的印记和呼号,自然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一生必背的七言诗(这首人人会背的七言诗)(5)

因为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所以发出的呐喊是万念俱灰的,是呼天抢地的,这样一首千古悲歌怎么可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贤君明主、忠臣义士他一个都没有发现,这是一种何其绝望的心境啊!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在幽州台上控诉,却成为了我们后人久久称颂的艺术佳作,相信未来也会一直是人们口口称颂的千古名篇。

一生必背的七言诗(这首人人会背的七言诗)(6)

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我们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就可以发现,“之”和“而”这两个虚词的加入让诗词有了停顿的空间,使得音节更为流畅自然,也让诗人的凄凉落寞更为动人。您可以试着去掉这两个再去朗诵,应该说那种抑扬顿挫的气势就会有所减弱了。总而言之,还是这首诗本身情真意切,能够打动人心。您怎么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