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恰雄主年少,正雄姿英发!

唐太宗六大谋略详解(少年唐太宗论武功)(1)

1

放到现代,李世民绝对是太子党、官二代。

父亲是唐高宗李渊,母亲是皇后,即使在李渊没当皇帝那会儿,他也是皇亲国戚。

外公是国家要员,姨父更不用说,竟然是隋朝的皇帝隋文帝。

按照公认的说法,李世民是后台硬得不能再硬的纨绔子弟,与那种上路飙车、上街问柳的是一路人。确实,少年时代的李世民也有些玩劣,无心于学业,也谈不上有多大人生理想,更没有做君王的概念,就是不知疲倦的练拳踢腿。

算起来,这也不能说是什么毛病。

他祖辈都是武官,骑马射箭,熬炼筋骨,舞枪使棒是家族传统。

李世民每日想的做的都是弯弓射箭、打仗攻城,其箭术尤其了得,能在百步之外射中铜钱。他的马术也很厉害,喜欢扬鞭策马,挑战“速度与激情”。

李世民的父亲为避免儿子沦为文盲,郑重其事请了一位颇有学问的家教。

这位老师让世民记住一些名人名句,好增加自己语言的说服力。

李世民却很讨厌死记硬背这一套。

有一次,老师采用提醒式教学法,要李世民对句子。就是老师说出上句,学生对出下句那种。

老师说上句:穷则独善其身——下句应为“达则兼济天下。”

世民却答曰:富则万马奔腾。

老师摇头再说:英雄宝刀未老——下联应为“豪杰壮志凌云。”

世民竟对曰:豪杰一箭穿心。

李世民对于文章一途实在提不起多大兴趣,但对兵法谋略却少年老成。

2

隋朝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带着几个参谋,到北方边塞巡逻,突然意外遭遇五十万突厥大军,被铁桶一般围困于孤城之中。突厥将士多如牛毛,举起帽子可以遮盖日月星辰,连起战车可以垒成登月天梯,将刀枪放在一起可以压垮护城河上的桥梁,真是城如累卵,危在旦夕。

那一年,李世民刚满十八岁,恰好已经应征入伍。

他向援军主将献上疑兵之计,将不足五万的援军行伍间距拉长,令战鼓齐鸣,战旗相连,数十里猎猎相望。

突厥探马见了还以为是隋朝主力到来,害怕自己遭到内外夹击,竟然不战而退,主动撤兵北去。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李世民是个胆略过人的人。

次年二月,在隋朝做将军的李渊拉上自己的儿子李世民,率领一只轻骑军开拔到太原,征讨反叛隋朝的起义军,与起义军在一座山谷里不期而遇。

起义军有两万多人,李氏父子只有五千多人,众寡悬殊。

李世民的反应异常敏捷,立即把部队分成两个战斗小组,排成两个方阵,让身高力大的走到队伍前面,瘦小的站在队伍中间。让粮草车和押运粮草的士兵拉开前后距离,举着旗帜从山谷入口的地方不断走出来。

在谷口拐弯处,敌人的视线比较模糊。李世民便指挥一队士兵在马尾上捆上树枝,骑着马跑圈,掀起十余丈高的烟尘。

由于起义军无法看到谷口到底有多少隋军,以为碰到朝廷主力部队,不敢仓促出战。

李世民趁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亲自率领精锐骑兵,率先向起义军发起进攻。一马当先冲在队伍最前面,弯弓搭箭,左右开弓,箭无虚发,一个冲锋就射毙数十敌军,兵锋所指,如狂风掠地。

起义军见李世民神勇如此,个个都怕做箭下鬼。原来坚如磐石的阵地竟然秋草似的向两边分开一条路。

李氏父子就带领部众从这个缝隙里一溜烟钻了过去。

等起义军搞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时,李世民父子已带着那几千骑兵跑出山谷,不见踪影。

这还不算绝,最绝的是李世民逃离险境时,竟大胆得让人咋舌的在谷口留下了一批精骑,作为帮助前军逃跑的疑兵,还要这支精骑作为他返回来彻底消灭这支起义军的截击部队。

果然,就在起义军准备吃掉谷口的那三百个精骑的时候,李世民率领二万步兵重新出现在山谷出口那里。

他率领这些杀气腾腾的部下向起义军发动疯狂进攻。

于是,这支本来有绝对优势的起义军遭到两面夹击,匪夷所思地全军覆没。

在这场不可思义的反歼灭战中,无论是战场感觉,临阵反应速度,指挥策略,还是个人武力表现,李世民都称得上是神人,让人看了热血沸腾。

当李世民果断布阵,一骑绝尘消失在敌阵中,旋即又策马回来将这支叛军如同灰尘一样彻底抹掉的时候,李世民的老子李渊都看傻了,简直不相信自己能生出这么神武的儿子。

有这样的宝贝疙瘩,打出一个李氏天下岂不是易如反掌。

李渊一边对儿子惊为天人,一边看到大唐的皇帝宝座在向自己招手。

有了这一次亲眼目睹的痛快体验,后来,每次碰到事关李氏家族生死、唐朝兴亡的大战,李渊都交给李世民去处理。因为交给李世民,他最放心。

李世民是那种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扭转战局的主子,每次遇险,他都能沉着应战,化险为夷,甚至就地变阵,转败为胜。

惨酷而又漫长的征战生涯使他看到了自己的特长,同时也看到了隋朝的无能。

他数次建议李渊扛起义旗,推翻隋朝政权,将天下收入李氏家族囊中。

正是在他的建议下,李渊下定决心起兵反隋,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3

建唐之初,天下英雄各自为政,李渊帝位不稳,为统一全国,他不得不再次重用李世民,授权他做兵马大元帅,统领三军,讨伐那些不听他招呼的人。

李世民首先要干掉的是一个豪强地主薛举。

薛举这个人不简单。据说,他有一个儿子,叫薛仁果,力能举鼎,射术过人,号称万人敌。但李世民却通过两次战役将他父子二人抓住,绑回长安,斩首示众。

转身,李世民又带兵踏平了刘武周、宋金刚的叛军。

久走夜路必闯鬼。

有一次,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李世民差一点就丢了性命。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

征讨宋金刚时,李世民一如既往地亲自带着轻骑兵去敌人阵地跟前搞抵近侦察。

为不被敌人发现,他把随从人员四下分散,各自单兵行动,身边只安排了一名士兵。

他跟这士兵一起登上一小山坡观察地形地貌。

两人上山后,汗水湿透了衣背,腰酸腿麻,便脱了盔甲,解下佩剑,躺在草丛里休息。

没想到这一睡就睡了好几个时辰,眼皮儿都没睁一下。

就在这时,宋金刚的士兵发现山上有甲衣发出的白光,便派人马悄悄地从四周包抄上来。

眼看就要到他们跟前,却出现了一条蛇追逐老鼠,蛇的尾巴意外地扫了一下那个唐朝士兵的脸,士兵遽然一惊,瞪眼看见敌兵四伏,吓得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

他一把搡醒李世民。两人爬起来才走了几十米就被敌人追上了。

李世民一边跑着,一边从背上取下自制的大羽箭拉弓放箭,一箭正中敌军霉将领的咽喉,一下子把追兵吓住,都不敢迈开腿来追,眼巴巴望着他们跑到山下,翻身上马,绝尘而去。

之后,在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争中,李世民更显示出过人的武功与智谋。

攻打洛阳时,李世民一如往常带着骑兵到前线察看军情,却突然碰上王世充的野战部队。

李世民只有五百骑兵,对手却有两万多骑,一下子就被包了饺子。

李世民明白,身处这样的阵形中,必须带领骑兵运动起来。

他命令部队跟紧自己,脚扣马镫,策马飞奔,左手持弓,右手射箭,连发十箭,每一箭都从敌兵咽喉穿过,箭到人倒。

敌阵因此出现了一个缺口,他就纵马旋风般从这个缺口冲入敌阵,举起长枪刺中敌将首领的左臂,甩镫一脚将他登翻在马下。

再挂枪换持双刀,左右劈砍,连毙数十人,直砍得刀刃倒卷,血污溅满周身。

他冲出敌阵,策马回营,满面灰土污血,连部下都认不出他来,待他摘下头盔后才放他进营门。

4

看过瓦岗寨故事的人都知道李世民身边有不少武功高手,这之中要数秦叔宝、罗成、程咬金最为厉害。

其实,史实记载他身边最厉害的是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原是唐初叛将刘武周的手下,是在两军阵前归顺李世民的。

李世民对待尉迟敬德,不但给予高官厚禄,美女良田,还想方设法让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己对他的器重与人格尊重。

史册中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

在攻打王世充时,过去降唐的刘武周将领大多又叛唐而去,唐军将领怀疑尉迟敬德也可能叛离,便将他囚禁起来,进言李世民说,这个人武功高强,骁勇绝伦,如果跟着别人跑了,将来必然是一大祸患,现在我们把他囚禁起来,就是怕他背我我去,但是他如今被关在狱中,必然心怀怨恨,将来难免会做出对我们不利的事来,不如索性杀了他来得干净。

李世民挡住众将说,敬德如要背叛我,又怎么会在别人都弃我而去之后还在这里尽忠职守呢,我相信他会忠心待我。下令将尉迟敬德从狱中放了出来,又将他带入自己的卧室,从床下拉出一箱金子赐给他,坦坦荡荡地说:“关于你被其他人下狱这件事我现在才知道,这并非我的意思,是他们擅自作主。我已经狠狠骂了他们一通,请你也不要放在心上。男子汉大丈夫之间讲的是义气相投,不要因为一些小事介怀。我没有相信他们猜疑您的话,您应该看得出来。如果您执意要离开,我这点金子就送给你做路费,以此铭记你我二人这段时间同心协力、同挑重担的情谊。”

尉迟敬德从内心真切感受到秦王的尊重,不但所有的怨恨烟消云散,而且更加觉得李世民是个可靠的领导,感觉自己跟对了人。从今以后,对李世民更掏肝吐肺,誓死效忠。

就在这件事情发生后,李世民被王世充的部将单雄信领兵包围。

单雄信有一万骑兵,李世民身边只有五百骑兵。

单雄信挺起长枪直奔李世民。

尉迟敬德打马赶到李世民前面,一枪刺中单雄信的护心镜,将其刺死在马下。

尉迟敬德护卫着李世民在敌阵中策马疾驰,如入无人之境。

在李世民的救兵赶到后,他又配合救兵,将王世充的军队杀得落花流水,活捉了王世充的大将陈智略,斩敌首万余级,俘敌六千多。

尉迟敬德的武艺出神入化,每次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敌人密集的长矛刺来,怎么也伤不了他,还会被他夺走长矛反刺回去。

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也擅长骑术和使长矛,听说尉迟敬德的功夫后,邀请敬德校场比武。

敬德怕刀枪不长眼伤到李元吉,主动去掉了枪头。

李元吉则拿着锋利的铁枪,死命往他的要害扎,却连他的衣服都碰不到,还一连三次被敬德夺走手中的铁枪,弄得李元吉羞愧不已。

李世民兵围洛阳时,窦建德害怕唐军消灭王世充后,转头攻打自己,便率军前往洛阳为王世充解围,准备和王世充里应外合打败唐军。

唐军将领见洛阳久攻不下,焦心着急,又担心窦建德从背后捅刀子,纷纷申请撤军回太原。

李世民却将计就计,布置军队围城打援。

他非常坚决地命令唐军继续保持围困洛阳的态势,使洛阳守军粮食耗尽,上下离心,迫使其出城请降。自己则亲自率领三千五百名精骑,奔到援军必经的武牢关,又从这些精骑中再精挑五百名骁骑,由自己亲自率领前往武牢关以东二十里的地方侦察窦建德的营地。

行进中,李世民将这五百名骁奇再分成若干更小的作战单位,分别让秦叔宝、程咬金、罗成等带领,沿途埋伏在马路两旁,只带尉迟敬德和三五名骑兵在身边前往窦建德营地。

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我拿着弓箭,你持长枪跟着我,就是来一百万人也拿我们没有办法。”

离窦建德营地还有一千五百米的时候,李世民与尉迟敬德迎面撞见窦建德的巡逻兵。

巡逻兵大声问他们是哪个部队的。

尉迟敬德见敌军起码有一二百骑,怕被敌军困住,准备诈称是窦建德的朋友。

谁知还没来得及开口,就听李世民高声回答:“我是秦王!”声如洪钟,震得山谷嗡嗡作响。

那些巡逻兵也都骑着马,一听对面是秦王,便一窝蜂地打马来追,个个都争先恐后地冲在最前面,想抢先活捉李世民,回去抢个头功。

一时间,山谷中人啸马嘶,密集而又迅疾的马蹄声如雷霆万钧向李世民等人滚来,奋扬的马蹄卷起一阵浓浓的烟尘,让本来就照不到阳光的山谷变得灰蒙蒙、昏沉沉的。

李世民的随从吓得脸色都变了,尉迟敬德也觉得这样很危险,运足目力想要看清前方的烟尘里敌兵的情形,却实在看不太真着。

李世民却沉着地从身后拔出一支箭,望着前方的浓烟射去,也没有看见射中了谁,只听见一声惨叫,和有人滚落马下的声音,本来越来越迫近的整齐的蹄声一下子就凌乱了,就听见有人在高声喊:“将军中箭了,不好啦!”

李世民又从箭囊中拉出一支箭,张弦射出。耳朵里又传来有人滚落马下的声音,而且本来还在迫近的马蹄声突然就停下了,就听见马蹄声渐渐远去。竟是神气十足的追兵全都落荒逃走了。

那些骑兵回去后就把秦王落单的事向窦建德做了紧急汇报。

窦建德大喜,一心想擒住秦王,立即出动六千精锐骑兵追赶过来。

正在往回走的李世民眼见敌军奔袭而来,跟几个随从的骑兵说:“你们只管在前面走,我和敬德殿后。”他不但不赶快逃跑,反而轻带缰绳,让马儿放慢步子,等着敌兵靠近,观察敌兵前锋还有百十来步的时候,就张弓放箭,每发一箭都射中跑在最前面的追兵的咽喉。

这样连发七八箭后,后面的追兵就忌惮他的利箭,不敢前来,只是勒住缰绳远远地望着他。

李世民便夹着马腹,慢慢向回撤。那些追兵见他越走越远,又重新跃马来追。

李世民待他们迫近,又再度放箭射死最前面的几人。

追兵因此又勒马牵绳在原地打转。

如此几次三番,已有一二十人死在李世民箭下。

李世民就这样在把自己当作钓饵,且走且射箭,一步一步将追兵引入事先设好的伏击圈中,每隔一二百米就有一支唐军从路侧冲出来大杀一阵,弄得窦建德不知道李世民到底有多少伏兵,赶忙勒马回走。

他这个主帅丢盔弃甲地一跑,他的那六千士兵也就成了乌合之众,被尉迟敬德等人冲到阵中,横挑直刺,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依靠勇武与谋略,李世民与尉迟敬德上演了不少好戏。

武德四年五月二日这天早上,窦建德陈兵汜水,其部下王琬骑着从隋炀帝那里抢来的青骢马,穿上崭新的铠甲,拿着光闪闪的武器,跑到阵前炫耀。

李世民情不自禁地说:“真是一匹绝世好马啊!”

听了这话,尉迟敬德两腿一夹马腹一溜烟跑进窦建德阵中,不一会儿就把那匹马带出来,献给了秦王。

到了中午,窦建德的士兵都坐下来喝水,李世民见状,知道敌兵正饥饿疲劳,立即命令部下发起攻击。

他自带轻骑猛虎般扑向敌阵。

窦建德这时正与群臣在开会,见唐军突然出现在眼前,吓得四散奔逃,很难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一时兵败如山倒,窦建德自己亦身中数枪,做了俘虏。

李世民将窦建德与他的臣子一道押到洛阳城下。

城头的王世充看见这窦建德这最后一根稻草也夭折了,再不可能有救兵到来,便带领自己的妻儿老小、文臣武将举着白旗到唐军营门外列队请降。

5

唐初立国,天下真心归顺的人并不多。

武德五年除夕刚过,山东有一个名叫刘黑闼的菜农举起反唐旗帜,一口气连夺数城。

李世民临危受命,四次挂帅出征。

在双方的拉锯式攻防战中,刘黑闼显示出过人的军事才能,趁李世民扎营未稳,突袭唐军大营。

李世民思忖刘黑闼的后方此时应该很空虚,便亲带精兵突袭刘黑闼军后方。

没想到刘黑闼对李世民的战法早有研究,知道他会趁机偷袭,已事先设下陷阱。

李世民因而身陷重围,十分危急。

他的钢刀都砍断了数柄也没有冲出来。

就在他命悬一线的时候,尉迟敬德大喊着冲入重围,棍劈刀削,为他杀出一条血路,救出了李世民。

李世民敏锐地捕捉到刘黑闼部队用命死战的根本原因是其粮草将尽,便密令军队到豪水上游筑坝截水,然后自率铁骑冲击敌营。又率战车冲撞辗压敌阵,使敌军四散不能保持作战队形,将敌军体力和锐气完全消磨掉,然后令上游的士兵挖开堤坝,放河水淹没敌营,以此大胜敌军,重新夺回了太行山以东地区的军事管制权。

李世民凭借举世无双的武艺、胆气与兵韬武略,手开强弓,连发四箭,一举射落薛仁果、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四支势力浩大的反唐军,从而统一了中原大陆,奠定了李唐基业。

仔细算来,从晋阳起兵反隋,带兵率先攻入长安,再到用兵中原,统一天下,李世民的战功确实无人能及。

如果单从绩效考核来说,他真的是大唐江山实际的缔造者,从提议打进长安、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到出谋让隋帝禅位其父李渊,既而到唐初的统一战争,他既是实际的策划人,更是最玩命的执行者。

李世民从王世充那里挖角得到的尉迟敬德则成为李世民的一张战争王牌。

从众多的战役案例分析,尉迟敬德对李世民的忠诚可以说是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他后来还冒着灭九族的风险伏兵玄武门,帮助李世民杀死李建成、李元吉,为李世民成功取得帝位继承权。

在李世民的敌对阵营里有两个主要首脑:一是太子李建成,二是皇子李元吉。

李世民自己拔箭射死了李建成,尉迟敬德则用枪挑死了李元吉,而且拎着皇帝这两个儿子的头颅给太子的卫军观看,瓦解了太子阵营,接着又身披铠甲,手执利刃,血污淋淋地冲进宫中,威逼李渊将帝位让给了李世民。

可以说,尉迟敬德是唐初统一战争中功劳最高的人。

他成功地让李世民这个老二做成了老大。

不喜欢死记硬背的李世民凭借自己的武艺和作战艺术修成了正果。

李世民的箭法在当时可以说是无人出其右的。

他本身的力气也很大,史书记载他能一把拉开数百斤的巨弓。而他用的箭也比常用箭支大,箭羽比通常的箭支更是宽了将近一倍,箭头也更重,飞行的速度非常快,穿入目标的创口深而大,即使是牛皮做的甲胄也能洞穿,故他的箭号称“大羽箭”。

从当时他的箭核战表现来说,简直称得上天下第一箭。

尉迟敬德本来是跳槽到李世民手下的,由于超强的战斗力,成为第一猛将,凭借自己的忠诚与武力一直将李世民送上皇帝宝座,算是最厉害的“空降兵”。

这种人放到现在任何一个老板那里都会非常受喜欢。

有了这样的人辅佐,谁都有睥睨群雄、赢定天下的资本。

,